紫禁城内。
一道奏疏被慈安愤怒地扔到了金銮殿的地板上。
内侍卫大臣景寿颤颤巍巍地捡起了奏疏一看,顿时脸色大变,不由在金銮殿上颤抖地念了出来。
“臣僧格林沁以表叩见两宫太后圣驾:
臣本藩部世仆,沐圣恩擢升高位,委以重任,蒙两宫太后垂怜信任,委臣统兵御敌,保卫大清社稷,历经百战,未尝敢有丝毫懈怠。
今敌势汹汹,臣虽率将士竭力抵抗,然终因局势险恶,力有不逮,今率本部蒙古骑兵以身诱敌,掘黄河之水天上来,誓要效仿关将军之战绩水淹七军,以期改变大清倾倒之局势。
这一战,臣恐将不久于人世。但臣至死,心中唯有对大清皇室之忠诚,对两宫太后之敬仰与感恩。
想太祖太宗开基立业,历经千辛万苦,奠定大清之疆土;
列祖列宗宵衣旰食,使大清盛极一时,威震四海。
如今国难当前,内有发逆之乱,外有强敌之侵,国势岌岌可危。
臣受命于危难之际,统率蒙古、汉军各营将士,为的就是荡平叛乱,抵御外侮,使大清之江山社稷得以延续,圣母皇太后与怀中圣上永保龙体,福寿绵长。
臣自幼生长于蒙古草原,习骑射,尚武功,性耿直,怀忠义。
于行军作战之际,每念及身后是祖宗之基业,亿兆之黎民,便不顾生死,奋勇向前。
往昔镇压发逆,臣与将士们披荆斩棘,转战南北,大小数百战,血沃中原;今发匪作乱,臣不顾敌众我寡,不顾敌军枪炮之利,毅然迎敌,实欲尽臣之所责,保我大清之完整。
臣深知大清之命脉系于圣母皇太后与怀中的圣上,臣之所作所为,皆为报答皇恩于万一。
臣一生尽瘁于武备,麾下将士,皆为吾皇臣民中忠勇之辈,虽死伤惨重,然无一人有退缩之意,亦为大清之忠勇死士。
今虽行将就木,然臣心中悲愤难平。臣未能再为太后圣上扫平天下之障碍,实乃臣之终憾。
但臣望两宫太后坚信,吾大清之军民,忠义之心不死,必可度过此难关,再兴大业。
臣虽死之后,愿后世子孙亦能铭记大清之恩德,传承忠诚勇敢之家风,为圣朝之复兴,竭尽所能。
臣僧格林沁叩谢两宫太后之隆恩,伏惟圣鉴。
臣将去矣,犹盼大清之福运绵长,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僧格林沁临终遗表。”
金銮殿上除了景寿这位大清额驸颤抖的声音之外,鸦雀无声。
“僧王没了,国之柱石倒了,他为了扭转局势甘愿以身入局,掀黄河之水灭发匪。”
“咱大清开国两百多年,只有开疆扩土,牧马天山,大清将士何曾勇猛。”
“但现在,看看你们胆颤的熊样。”
慈安太后一改之前给大臣留下的温和端庄形象,指着文武大臣破口大骂了起来。
“胜保何在?李鸿章何在?”慈安大声怒问道。
“臣在。”胜保李鸿章站了出来。
“僧王做了他们该做的,你们也该做你们该做的了。”慈安冷声道。
这一刻,慈安的威势竟死死压制住了慈禧。
因为,她作为大清的太后,肚子中还有未来大清的皇帝,大清大厦将倾之际,她慈安由不得她不站出来了。
“臣遵命。”胜保李鸿章齐声应道。
这时候慈禧也开口冷声道:
“胜保,李鸿章之前保了你的命,这一次你报效皇室的时候到了。蒙古,奉天,直隶,山西的大军,全权由你等二人统率,这一次必要率大军彻底剿灭发匪。”
“慈安太后说的没错,僧王做了他该做的,剩下的烂摊子该交给你们去收拾了。”
“臣遵命!”胜保李鸿章面对两宫太后殷切的目光,忠诚坚定且充满信心地回答道。
“退朝!!!”
慈安不想再看到这群懦弱的大臣,拍了拍桌子,大声地吼道。
今日的慈安,不再温和与端庄。今日的慈禧也放下了他的权力欲与掌控欲。
将权利交给了慈安。
然而令金銮殿上所有人想不到的是。
最开始写这份奏疏的僧格林沁其实并没有求死之志。
他只是为了写给两宫太后和金銮殿上的所有文武百官看。
以证明他报效大清的赤诚忠心与无畏勇气。
最后他再经历万难,回到紫禁城的时候,定会受到包括两宫太后在内的所有人的夹道欢迎,定会在大清的史册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但现在僧格林沁却忘记了他最开始的想法,他真正犹如他奏疏的那样,慷慨赴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