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真相与守护
夜幕悄然笼罩敦煌,鸣沙山脚下却灯火通明。探照灯刺破夜空,将原本寂静的地陷区域照得如同白昼。直升机的轰鸣声、挖掘机的机械运作声与科研人员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沙漠千年的宁静。杨燕等五姐妹站在警戒线外,看着眼前忙碌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
“你们看,那些箱子里装的全是武器。”姚小雨踮着脚尖,指着一辆正在装载物资的军用卡车,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车厢里,锈迹斑斑的枪支、炮弹整齐排列,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硝烟。
雪灵轻轻拉住她的衣角:“别靠太近,这里已经是军事禁区了。”她的目光扫过周围荷枪实弹的士兵,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写满警惕,让整个氛围愈发凝重。
杨悦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着现场情况:“从下午到现在,已经运出了三十多箱武器,骸骨数量清点到两千七百具……”她的笔尖沙沙作响,将每一个细节都转化为文字,“这些数字背后,不知道藏着多少故事。”
林瑶举起相机,却又放下。她苦笑一声:“刚才被士兵拦住了,说这里禁止拍摄。不过亲眼见证这些,已经比任何照片都震撼。”她的眼神中还残留着坑底的记忆——那些堆叠的骸骨、泛着诡异光泽的金属装置,此刻仿佛还在眼前晃动。
说话间,一位身着军装的军官向她们走来。他身姿挺拔,胸前的勋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感谢几位的发现。”军官目光沉稳,“我是西部战区的李卫国,想请你们再详细说说发现经过。”
杨燕深吸一口气,将从杨瑶坠坑到发现铁盒的过程复述了一遍。林悦补充道:“那篇文章里提到,基地研究的科技与当时的常规水平差距巨大,像是某种‘未来科技’。但具体内容,我们也只来得及粗略阅读。”
李卫国点点头,掏出录音笔:“方便将文章的关键内容复述一遍吗?这对我们的调查至关重要。”
姐妹五人围在一起,努力回忆文章细节。姚小雨突然拍了下脑袋:“我记得!里面提到‘零号计划’,说是什么能改变战争走向的发明,日本人、西方势力就是为了抢夺这个才大打出手!”
“还有,守卫者们在最后关头启动了自毁装置。”杨瑶补充道,“但不知道为什么,地陷区域里的科技产品还保留了一部分,也许是自毁程序出了故障……”
李卫国的表情愈发严肃:“这个信息非常重要。我们在清理过程中,确实发现了部分损毁的装置,初步判断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民国时期军工技术。”他顿了顿,“不过目前调查还在初期,希望几位暂时不要对外透露细节。”
这时,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匆匆赶来。他胸前挂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的工作牌,自我介绍道:“我是研究员陈铭。关于那篇文章,能否详细描述纸张材质和文字风格?这对年代鉴定很关键。”
林悦推了推眼镜,认真说道:“纸张泛黄严重,边缘有虫蛀痕迹,应该是民国时期常见的竹浆纸。文字是繁体竖排,字迹工整,部分用红笔标注,像是某种机密文件。”
陈铭眼睛一亮:“有意思。我们在现场也发现了其他纸质残片,或许能拼凑出更多信息。不过那些科技产品才是真正的谜团——”他压低声音,“今天下午,我们检测到部分装置仍有微弱电流,这在隔绝空气近百年后是不合常理的。”
姐妹五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杨燕忍不住问:“所以……那些东西还能用?”
“目前无法确定。”陈铭神色凝重,“我们已联系中科院的专家团队,他们明早抵达。但在这之前,连我们都不敢轻易触碰。”
谈话间,一辆军用吉普疾驰而来。车门打开,下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旁跟着两名年轻的军官。李卫国立刻立正敬礼:“首长!您怎么亲自来了?”
老者摆摆手,目光扫过地陷区域:“听说挖出了‘零号计划’的线索?我老头子坐不住啊。”他转向姐妹五人,眼神和蔼,“丫头们,干得漂亮!这可能是解开一段重大历史悬案的钥匙。”
经介绍,老者是退役的军事顾问赵远山,曾参与过民国末期的一些机密档案整理工作。“七十年前,我在南京档案馆见过一份残缺的文件,提到西北有个‘禁区’,但具体位置和内容全被涂黑了。现在看来,说的就是这里。”他摩挲着下巴,陷入回忆,“当时流传过一些传闻,说有西方势力秘密资助民国科研,研究方向涉及……”他顿了顿,“超越时代的能源与通讯技术。”
林瑶突然想起什么:“赵老,文章里提到基地守卫者中有一支神秘部队,叫‘昆仑卫’,他们的军装和其他士兵不同,胸口有个类似八卦的徽章。”
赵远山神色一震:“昆仑卫?果然是他们!当年军方高层流传过一个传说,说有一支直属中央的特殊部队,专门守护国家最高机密。但官方档案里从未记载,没想到真的存在……”
此时,一名考古队员匆匆跑来,在陈铭耳边低语几句。陈铭脸色骤变:“各位,刚有了新发现——在地陷最深处,我们找到一个密封舱,材质特殊,初步判断是用来保存核心科技的。但舱门有复杂的加密系统,我们不敢贸然破解。”
李卫国立刻请示:“首长,是否需要调用特种部队的技术支援?”
赵远山沉思片刻:“先等中科院的专家。在这之前,加强警戒。”他转向姐妹五人,“丫头们,今晚就到这里。后续可能还需要你们配合调查。记住,这件事关系重大,务必守口如瓶。”
离开现场时,敦煌的星空格外璀璨。姐妹们坐在返回酒店的车上,许久无人说话。直到姚小雨打破沉默:“你们说,那些‘未来科技’如果真的流传出去,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杨悦叹了口气:“所以那些守卫者才选择同归于尽。他们用生命守住了秘密,也守住了国家的未来。”
雪灵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沙丘,轻声说:“突然觉得,我们这次的发现,不仅仅是解开了一个历史谜团。那些沉睡在沙漠里的英雄,终于能被世人记住了。”
林瑶握紧相机:“等真相大白那天,我一定要把这段故事拍成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在这片黄沙之下,藏着怎样的热血与牺牲。”
回到酒店,已是凌晨两点。姐妹们各自回房休息,却都辗转难眠。杨燕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手机突然震动,是李卫国发来的消息:“丫头,明天上午十点,指挥部有个情况通报会,方便来一趟吗?有些新发现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她回复“没问题”,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场意外的发现,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迷雾的门,而她们,已经不知不觉卷入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秘密之中。
次日上午,姐妹五人准时来到指挥部。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屏幕上显示着地陷区域的三维扫描图,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李卫国站在台前,身后是中科院的专家团队。
“各位,经过连夜分析,我们有了重大进展。”李卫国调出一张照片,画面中是一个布满复杂纹路的金属圆盘,“这是从密封舱外部提取的部件,检测显示其材质由十几种未知元素构成,硬度远超现代合金。更惊人的是——”他切换画面,“我们在圆盘表面发现了量子纠缠态的微弱痕迹。”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骚动。一位戴眼镜的专家补充道:“简单来说,这种技术理论上能实现超远距离通讯,甚至……”他顿了顿,“突破时间维度的信息传递。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民国科技水平的认知。”
杨瑶忍不住问:“所以,‘零号计划’研究的就是这种技术?”
李卫国点头:“很有可能。我们还在骸骨中发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身份牌,结合赵老提供的线索,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场多国势力争夺尖端科技的秘密战争。而昆仑卫,就是为守护这些科技而存在的最后防线。”
这时,赵远山拄着拐杖走上前:“我带来了一份私人收藏。”他小心翼翼展开一张泛黄的照片,画面中是一群穿着军装的人站在沙漠中,背景隐约可见一座巨大的建筑,“这是我父亲的战友留下的,拍摄于1945年。照片背面写着‘西北禁区,零号计划’。”
陈铭仔细对比照片:“建筑结构和我们发现的地陷区域吻合!这应该是基地未被掩埋前的样子。”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各种信息不断冲击着姐妹们的认知。临走前,李卫国将一份文件递给杨悦:“这是目前的调查概要,你们有权了解进展。但再次强调,务必保密。”
走出指挥部,阳光依旧明媚,可姐妹们的心情却愈发沉重。姚小雨喃喃道:“感觉我们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那些科技……真的应该被重新发现吗?”
林悦沉思片刻:“或许正是因为当年的英雄们选择封存它们,才避免了更大的灾难。但现在既然发现了,我们的责任就是让真相大白,同时确保这些科技不会被滥用。”
杨燕望着远处的鸣沙山,沙丘在风中缓缓流动,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接下来,就和这些守护者们一样,守护好这个秘密吧。”
夕阳西下,五姐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她们知道,这场与历史的对话,才刚刚开始。而在那片被军队重重守护的地陷区域,更多的秘密,正等待着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