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崇祯带着张嫣奔赴科学院。
“参见陛下,参见娘娘!”
“不用多礼,朕今天就是带着皇嫂来看看,一个多月没来,朕实在是不放心。”
崇祯挥手制止众人的行礼,直接往里面走去。
“王徵还在做实验呢?”
崇祯没有看见王徵,就问了一句。
“回陛下,良甫这段时间一直在做蒸汽机,前几日他说快做出来了,正说要去请您去看看呢!”
徐光启回复道。
“现在各个产品的产量的如何?”
“现在锰钢每天产出四万多斤,硝化甘油炸弹每天能生产出三百斤左右,可供制作手雷一千五百枚,或是制作迫击炮弹四百枚左右。燧发枪每个月产能稳定在一千支,迫击炮每个月能生产五十门。”
“现在有多少匠人?”
张嫣突然问道。
“回娘娘,现有匠人四千三百二十人!杂工一万三千七百人!”
“生产效率还是低呀”
崇祯只能在内心感叹。
想想后世的万人兵工厂,那产能,想想都美的冒泡。
“你们琢磨琢磨怎么建立效率更高的生产线,这个很重要!”
崇祯对着众人说道:
“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另一方面还能保密,每个人制作其中的一部分,就会少了很多泄密的风险。”
“回陛下,臣等现在就是按照您之前说的流水线生产的,但是毕竟是刚开始,匠人和杂工的手艺还比较生疏,后面会越来越好的。”
徐光启说道。
“好,你们再想想,看看能不能把各种工艺进一步拆分,更加细化,匠人一直做一样,很快就可以掌握的,熟能生巧嘛。”
“你们陪朕去看看良甫的研发情况!”
“陛下娘娘请看,这个就是微臣刚刚做出来的蒸汽机!”
崇祯看到眼前三米多高的蒸汽机,想起了后世的火车头。
“现在可以启动吗?”
“可以!”
王徵指挥两个杂工朝锅炉里面加煤。
《明史·列传》记载:天启七年,传教士邓玉函口译、王徵笔述绘图,完成了《远西奇器图说录》,简称《奇器图说》。在这本1627年刊印于扬州的书里,赫然有着地心引力的详细描述,而此时牛顿尚未出生(1643年出生)。距1687年编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还有整整60年。王徵出仕以前,就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写成《新制诸器图说》。王徵在引力、浮体体积、比重等方面领先世界。所以至少在这本书里,明史的记载和西方的科学史,是有很大的出入的。最大的可能,这本书是王徵自己的着作,因为里面有些知识是领先欧洲几十年的。传教士邓玉函总不能说出几十年之后的科技吧。除非传教士邓玉函也是个穿越者。其中明史记载的火船自去,经过靠这个,应该就是最初的蒸汽机船。
随着锅炉里面煤炭的燃烧,整个房间很快就充满了蒸汽。
“现在的密封材料还不行,也是因为这是第一台蒸汽机,所以会漏气,不过臣有信心很快就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锅炉的温度越来越高,蒸汽机开始慢慢的咣呲咣呲动了起来。
“好、好、好、很好!”
崇祯激动的语无伦次。
工业革命要提前了!
“良甫功莫大焉!朕感谢良甫!”
崇祯和张嫣朝着王徵神圣的鞠了一躬!
“陛下,万不可呀!微臣罪过也!”
王徵赶紧闪身到一边,扶起皇帝!
“朕,单独给你拨款二百万两供你继续改进工艺!另外,单独奖励你和你的团队白银五十万两!另外,良甫可以研究一下用杜仲做密封材料。”
“臣谢陛下!”
这个银子真好赚!王徵觉得自己有了钱,改进的进度可以更快!
“朕等着你的好消息,等你改进好了,朕另有重赏,封爵!”
封爵?众人都有点眼红,明朝除了开国,后期只有极少数几人获得爵位。爵位是可以继承的,官位是不能继承的。
“皇嫂,别小看了这个蒸汽机,它将开启我大明的工业化路程!蒸汽机和电力,是现代工业的基石。”
崇祯对着张嫣说道:
“良甫将来必是载于史册之人!”
隔了半个多月,养心殿里正在处理政务的皇帝和懿安皇后就接到了蒸汽机改进的汇报。
崇祯立马带着张嫣赶赴科学院。
“启禀陛下,娘娘:微臣用杜仲做密封材料,现在效果好了很多,基本上不再漏气。还有就是微臣将蒸汽机整体进行了缩小,这个就是最新的蒸汽机。”
王徵指着眼前二米左右高度的铁疙瘩说道。
“试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
添煤加水,半个时辰之后,蒸汽机开始了转动起来。
“良甫,你思考一下,如果把蒸汽机放到车上,是不是看可以呀?”
“如果在首节车头的后面,连上几节车厢,是不是可以呀?”
崇祯觉得自己在蒸汽机方面,肯定不如王徵,自己只是吃了时代的红利罢了。
如果是时代的人,自己给王徵提鞋都不配。
“微臣考虑过这个问题,臣准备在院内建一个专用的轨道来测试一下呢!”
王徵说道:
“如果试验可以的话,那就可以建一条专用的道路,到时候运粮运兵都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那自己还说个屁呀,天才就是天才,自己只要负责往里面砸银子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交给王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