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把昨天的话,又复述了一遍:
“一旦大厦倾倒,在位的诸位能否有一人可以独存?历来新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屠戮前朝皇室成员。因为你血统的原因,所以相信各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既然国内养不起,那么就自己养活自己。所以朕决定在海外分封诸国,你们届时就不是藩王了,而是藩属国的国王了。朕相信你们也不想一辈子待在封地里面吧!”
“另外就是朕要放开宗室子弟入仕。目前底层的宗室子弟数不胜数,但是都被限制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不能从商,不能如仕,就靠着一点微薄的俸禄存活。既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又浪费了才华。宗室子弟皆为饱读诗书之人,却因规制而不能入仕,岂不可惜哉!因此朕决定,从明年开始,宗室子弟一样可以参加朝廷的科举,一样可以入军领兵,一样可以从商耕种。”
大殿内鸦雀无声,众人都被雷的外焦里嫩。
崇祯说了一口水,继续说道:
“海外物产丰富之地多矣,且有些地方矿产丰富,作物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各位藩王是否愿意移藩海外,去当一个实实在在的国王?”
“如果你们没有异议,你们就选择地方吧,先同意的可以优先挑选地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朕或者懿安皇后。”
“小王愿意移藩!”
唐王和周王异口同声的说了出来。
“好,周王和唐王深明大义,朕准允你俩优先挑选自己的封地。”
“陛下,小王选择在渤泥国就藩!”
“陛下,小王也选择在渤泥国就藩!”
“好。朕准了!这二个地方朕准允给周王和唐王作为封国,其他藩王就不要选择这里了!”
“本宫和大家解释一下:这里适宜种植,还有好多的矿产资源,其中煤炭铁矿储量丰富,还有金矿,还有石油;木材丰富,一年三熟,将来海洋贸易,这里将会是世界贸易的枢纽地区。而且这里通过海洋,和大明沟通比较方便,距离北京比较远,但是距离交趾郡就比较近了,此地人口众多,民智未开。至多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较好的开发。另外自唐宋开始,就不断有汉人通商定居这里,目前按这里的汉民人数接近十万。本宫可以明确的说,以后朝廷会向二位的唐国和周国购买粮食,到时候本宫还希望二位国王可不要提价呢!”
张嫣及时的站了出来做个补充。
“陛下,娘娘,小王保证低价供应粮食给我大明,这里毕竟是我等永远的家。不管走的多远多久,我等的根都在大明!”
唐王和周王赶紧表态,恨不得明天就去封国,北京一点都不好玩,还是自己的封国比较好。
“你们此去主要是为了传播我中华文化,传播仁爱和平。如果他们不懂文化,就要让他们知道你们略懂拳脚。”
张嫣在旁边补充一句。
“这娘们不像好人呐!”
众位藩王在心里嘀咕着。
“陛下,建国伊始,太祖洪武皇帝曾亲自定下不征之国,这可如何是好?”
一些藩王有点担心自己炕上的地方在不征之国,于是问道。
“不征之国?你们要明白,陛下所谓不是征,而是移藩,这个和征讨不是一回事,这是传播文明,让他们也可以享受到文明的洗礼!”
一年多来的理政加上后世知识的训练,张嫣的政治素养直线提高:
“如果太祖爷知道,肯定会夸赞陛下的所言所为。”
“再说了,前几天陛下梦见太祖爷,太祖爷说他看上了一些地方,让陛下去拿下来给宗室牧马!”
“是的,就是这样的。是太祖爷亲口和朕说的,谁要是不信,朕送他去太祖爷那里验证!”
崇祯觉得明太祖洪武皇帝真是一个好人。
我尼玛,到时候万一老祖宗不告诉本王回来的路咋办?
“但是,各位也知道建国是需要很大成本的。诸位王府都已经入不敷出了,朝廷又是穷的叮当响,太仓里的耗子都饿死了。所以这个设想也就是朕的一厢情愿罢了,这里只有周王和唐王才有钱财移藩海外。”
崇祯叹口气,说道。
“科学院研制出了蒸汽机,至于具体啥是蒸汽机你们不必知道,反正就是知道加装了蒸汽机以后,在海上行船就不用依靠风力,也不需要人力划船,就可以实现快速行驶了。朕预计最多一年的时间,周王唐王就可以实现建国了。目前你二人的钱财虽然不足建造足够多的战船和招募军队,但是懿安皇后多次请求朕给你们补助,所以不足的部分,就全部由朕的内帑承担。但是仅限你二人,朕的内帑也快饿死耗子了。其他藩王就不能享受这个补助了。你们移藩之后,原来的封地由朝廷收回,划归皇庄,作为补偿,另外每年进贡白银十万两或者等值的物产,可否?”
“小王愿意,小王多谢陛下!多谢娘娘!”
只要了自己的土地作为补偿,值!
十万两白银?很多吗?毛毛雨而已!
至于土地,那玩意稀罕吗?以后整个封国的土地都是本王的!
“以后诸位藩国还可以派出自己的学子到大明游学,参加朝廷的科举!”
崇祯想起后世漂亮国的留学生政策,培养了太多的美狗,于是自己也可以耍耍。
“其实朝廷不缺那十万两银子,但这是体现宗主国和藩国的地位关系的体现,所以象征性的每个翻国收取十万两银子!”
对于每个封国,十万两的确不多,但是如果封国有很多呢?
想到以后每年躺着都有几百万两银子进账,崇祯决定晚上去张嫣那里犁一犁地庆祝一下。
想到以后每年躺着都有几百万两银子进账,张嫣决定晚上到上面跃马奔腾庆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