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刘备主公的全力支持和明确授权后,我便立刻着手,将“经纬平衡记账法”从盐铁司的内部试点,推向徐州州府的核心财政部门,并逐步向各郡县延伸。
我知道,这项改革要想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新法的专业人才,并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范。
当务之急,是解决“谁来记”和“怎么记”的问题。为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下邳城内,设立了第一期“徐州度支书吏培训班”。
强制参与:
我以别驾兼盐铁司丞(现在还要加一个临时的“度支改革督导”的头衔)的名义,并获得了刘备主公的背书,强制要求州府直属的度支曹、仓曹、以及负责屯田事务的相关曹掾、令史、书吏等,必须参加此次培训。
同时,也要求下邳、小沛、东海等几个重点郡县,各选派几名负责财政、仓储的核心书吏一同前来学习。对于那些借故推诿、或者态度消极者,我直接言明,若不参加培训或考核不合格,将暂停其职务,甚至可能直接撤换!
这种强硬的态度,确保了培训班的到场率和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至少表面上如此)。
培训内容:
培训班的周期不长,大约十天左右。内容高度聚焦,主要就是围绕着“经纬平衡记账法”展开:
理论讲解: 由我亲自(或委派在试点中表现最优秀的几位书吏担任助教)讲解新法的核心原理(“收\/增”与“付\/减”的对应平衡)、科目设置的逻辑、账簿登记的规范、以及凭证管理的重要性。我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阐述。
实操演练: 理论讲解之后,便是大量的实操演练。我们准备了许多模拟的经济业务(从简单的钱款收付,到复杂的盐铁购销、屯田租税核算等),让学员们分组进行实际的账目录入、核对和报表编制。助教们会在一旁进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案例分析: 我们还将之前在盐铁司试点中发现的那些贪腐舞弊案例(隐去具体人名),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析,让学员们直观地感受到新法在“防弊”方面的强大威力,以及……不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与此同时,我也在加紧进行标准化教材的编写工作。
《经纬平衡记账法入门》:
我将之前为内部试点编写的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力求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也更加通俗易懂。我加入了更多的图示(比如账户结构图、记账流程图)、表格(科目汇总表、收支简报模板等)、以及针对不同业务类型的详细记账示例。这本小册子,将作为未来徐州所有财政相关人员的标准操作指南。
组织抄写与少量“印刷”:
我动用了别驾衙署和盐铁司的所有文书力量,组织人员对这本教材进行大量的抄写。同时,我也在尝试着利用一些原始的雕版印刷技术(从抢救出的典籍中找到的灵感,与糜家合作,找到了擅长此道的工匠),对教材进行小规模的“印刷”。虽然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但相比纯粹的手抄,其传播速度和规范性都大大提高。这在这个时代,无疑又是一项小小的“创举”。
培训班的气氛,是复杂而微妙的。大部分年轻的书吏,或者那些真正有心做事、厌恶旧有混乱体系的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惊叹于新法的严谨和清晰,也看到了通过掌握这门“新技术”获得晋升的希望。
而那些年纪偏大、思想僵化、或者本身就在旧体系中“如鱼得水”的旧式官吏,则大多是抱着抵触、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他们要么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要么故意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试图挑战新法的权威;要么干脆就倚老卖老,声称自己“学不会”、“记不住”。
但我并未因此而动摇。
我知道,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特别是这种触及根本的制度变革。我需要的是耐心,是方法,更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决心!
对于积极学习者,我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承诺优先提拔重用。
对于消极抵制者,我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警告,甚至直接进行处罚(比如延长培训期、当众考核不过关者降级使用等)。
通过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我强制性地将“经纬平衡记账法”的种子,播撒到了徐州官僚体系的核心层级之中。
虽然我知道,要让这些种子真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还需要后续持续不断的督导、考核和……与旧有势力的反复博弈。但至少,第一步已经迈出!
我们拥有了标准化的教材,培养了第一批掌握新法的骨干力量,也向整个徐州官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改革,势在必行!
旧有的那一套浑水摸鱼的时代,即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