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蔡琰姑娘和我们玄镜台的弟兄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那些从洛阳(或上一个藏匿点)抢救出来的典籍,终于被初步整理、清点和编号完毕。
当最终的统计结果大致出来时,连我自己都感到一阵心惊肉跳般的震撼!
虽然在战火和撤离途中有所损失,但我们成功保存下来的竹简、帛书、纸卷,依旧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粗略估计,至少有数万卷之多!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史书、律法、地图、户籍、诸子百家着作以及各种技术图谱!
这不仅仅是一批书籍,这是一座移动的、浓缩了华夏千年文明精华的宝库!
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加严峻和迫切的现实问题
——如此海量的、重逾千钧的典籍,我们该如何长期、安全地保存下去?!
我们目前藏身的这个位于贫民窟陋巷中的废弃院落,以及那个狭小潮湿的地窖,显然是绝对无法满足这个要求的!
空间不足: 地窖的容量有限,根本无法容纳下所有典籍的妥善存放,许多书卷只能暂时堆放在破败的屋舍中,极易受潮、虫蛀、甚至失窃。
环境恶劣: 无论是地窖还是屋舍,都存在潮湿、漏雨、鼠患等问题,对于这些极其脆弱的竹木纸帛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环境。长期存放下去,必然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安全隐患: 这个据点虽然隐蔽,但毕竟位于鱼龙混杂的贫民窟,难保不会被乱兵、盗匪或者有心人发现。一旦据点暴露,我们不仅自身难保,这些无价之宝也将彻底毁于一旦!
为这些典籍寻找一个更安全、更隐蔽、也更适合长期保存的“新巢穴”,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也最棘手的难题!
我开始绞尽脑汁,思考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化整为零,分散隐藏?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将典籍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藏匿在长安城内外的多个秘密地点。
比如,一部分藏在这个地窖,一部分藏在另一个伪装的据点,一部分甚至可以托付给某些看起来不起眼、但相对可靠的底层人物(比如某个老实巴交的匠人、某个隐居的道士)代为保管。
优点: 可以分散风险,即使某个藏匿点暴露,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缺点: 管理极其困难,容易造成典籍的混乱和丢失。而且,每一次转移和交接,都伴随着巨大的暴露风险。
更何况,在长安这种混乱的环境下,找到足够多的、绝对可靠的藏匿点和保管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方案二:寻求庇护,借用外力?
长安及其周边,是否有一些势力或场所,能够为我们提供庇护?
寺庙或道观?
某些位置偏僻、主持清修、且与我们有过善缘(比如之前那座古寺)的宗教场所,或许愿意提供帮助,将其藏经阁或地窖借给我们使用?但这需要极高的信任度和保密性,一旦被发现,寺庙自身也可能招来灭顶之灾。
隐世家族或庄园?
关中自古便是豪族聚居之地。是否有一些不问世事、但家学渊源、重视文化传承、且拥有坚固坞堡或隐秘庄园的隐世家族?
如果我们能与他们建立联系并取得信任,或许能将典籍托付给他们保管?
但这同样困难重重,如何找到这样的家族?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都是巨大的难题。
投靠某个相对开明的官员或势力?
比如,有没有可能联系上一些同样流落长安、尚存汉室忠义、且有一定自保能力的前朝官员或地方势力?将典籍作为“投名状”?
但这风险更大,一旦所托非人,无异于引狼入室。
方案三:自力更生,秘密建库?
这是最理想、但也最困难的方案。
在长安城外某个极其隐蔽、易守难攻的山谷或地下,秘密挖掘建造一个大型的、具备防潮、防火、防盗、甚至防御功能的永久性秘密书库!
优点: 可以将所有典籍集中保管,便于管理、整理和研究。安全性最高,一旦建成,除非遭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否则很难被发现和摧毁。
缺点: 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需要极长的时间!以我们目前捉襟见肘的资源和朝不保夕的处境,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如此大规模的秘密工程,本身就极易暴露。
权衡再三,我意识到,没有哪个方案是完美的。
目前看来,最现实可行的,或许是短期内采取“分散隐藏”和“借用寺庙”(如果能找到合适且绝对可靠的对象)相结合的临时措施,先将最重要、最珍贵的一部分典籍转移到相对更安全的地方。
同时,必须将“秘密建库”作为长远目标,开始进行初步的规划和准备。
这需要我们未来拥有更稳固的根据地、更充足的资源和更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
我将我的思考和初步方案,与蔡琰和石秀进行了商议。他们也深知其中的困难,但都表示赞同。
保护这些典籍,将成为玄镜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核心任务之一。
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文化,更是为了我们自己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这些知识,将是我们在这乱世中安身立命、乃至改变格局的最重要的资本!
典籍重逾千钧,为其觅得安巢,任重而道远!
我站在地窖口,望着里面那堆积如山的木箱,仿佛看到了无数先贤的智慧之光,在黑暗中闪耀。
我暗下决心,无论多么艰难,无论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必须守护好它们!
绝不能让它们再次蒙尘,或者……毁于一旦!
长安的阴影依旧浓重,但我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长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