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宫门前的厮杀声逐渐平息,王允的政治表演在朝堂之上如火如荼地进行,洛阳城沉浸在一种混杂着狂欢与不安的复杂情绪中时,我的注意力,却始终高度集中在那个最让我忌惮、也最让我困惑的人物身上——贾诩,贾文和!
从诛董行动开始的那一刻起,我就命令玄镜台的所有力量,将监视的重点,牢牢锁定在贾诩的府邸及其可能出没的地点。
我迫切地想要知道,这位“毒士”在这场惊天动地的政变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他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
根据石秀和其他玄镜台成员冒着巨大风险传递回来的情报:贾诩……消失了!
行动开始前: 在董卓出发前往皇宫之前,贾诩确实还在他的府邸之中,并且还接待了一位访客(身份不明,行踪诡秘)。但就在董卓车驾离开相国府后不久,贾诩便也悄然离开了自己的府邸,行踪不明。
刺杀进行时: 在宫门前爆发激战、最为混乱的时刻,玄镜台布设在各个观察点的眼线,都没有发现贾诩的身影。他既没有出现在宫门附近试图“救驾”(这倒符合他明哲保身的性格),也没有出现在其他任何可能影响局势的关键地点。
董卓死后: 当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开,洛阳城陷入一片混乱和狂欢之际,贾诩依旧没有露面。他既没有像李儒那样(据传李儒在混乱中试图逃离,但被乱兵或王允派出的追兵所杀),也没有像其他董卓党羽那样惊慌失措或试图反抗。他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彻底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线之中!
贾诩的“消失”,比他直接出现进行破坏,更让我感到脊背发凉!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以他的智谋,他不可能对王允等人的密谋一无所知(尤其是在我之前的试探之后)。
以他在董卓集团中的地位(虽然未必是绝对核心,但绝对是重要的智囊),他不可能对这场足以颠覆整个集团的政变无动于衷。
他“消失”了,只有两种可能:他早已预料到这一切,并提前脱身了! 他可能早就看透了董卓的败亡是必然,也看透了王允和吕布的貌合神离,所以选择在风暴来临之前,悄然隐退,明哲保身,等待新的时机。
这完全符合他历史上“善避祸”的特点。
他并非“消失”,而是在暗中策划着更可怕的后手! 他可能早就预料到董卓必死,甚至……暗中默许或推动了这一切的发生!
他的“消失”,是为了置身事外,避免引火烧身,同时,也是为了在幕后操控,准备在董卓死后、洛阳陷入权力真空的混乱之际,发动他自己的计划!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
贾诩绝不是一个甘于寂寞、与世无争的隐士!他是一个隐藏着巨大野心和能量的权谋家!
董卓的死,对他来说,或许并非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可能的后手是什么?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
操控凉州军? 他会不会趁着李儒已死(或失势)、其他凉州将领群龙无首之际,利用自己曾在军中建立的威望和人脉,暗中联络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将这支庞大的、失去控制的暴力机器掌握在自己手中?
反攻洛阳? 一旦他成功整合了凉州军,会不会打着“为董公报仇”的旗号(这只是个借口),反攻洛阳,重新夺取权力?历史上,不正是贾诩献计李傕、郭汜,让他们反攻长安,最终导致了王允败亡、汉献帝再次陷入颠沛流离的悲惨境地吗?!
坐山观虎斗? 或者,他会选择暂时按兵不动,冷眼旁观王允与吕布之间因为权力分配和性格不合而必然产生的矛盾?等到他们两败俱伤之后,再出来收拾残局?
无论哪一种可能,对我们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贾诩这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威力远超董卓本人!他就像一条最狡猾、最耐心的毒蛇,正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吐着信子,等待着给予我们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
我必须立刻将这个“贾诩消失”的异常情况,以及我的担忧和推测,告知王允!
王允现在大权在握,沉浸在诛杀国贼的“胜利”喜悦中,很可能会忽略掉这个潜藏的最大威胁!
必须让他立刻警醒过来!
必须立刻采取措施,防范贾诩可能的后手!
比如,尽快安抚和控制凉州军?或者,加强洛阳的城防?或者,派人秘密追查贾诩的下落?
我立刻让石秀整理好关于贾诩动向的情报,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呈报给王允。
然而,我知道,要让刚刚品尝到权力滋味的王允,立刻从“胜利”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去重视一个“已经消失”的、名声不显的谋士,恐怕……并不容易。
暗流依旧潜伏,危机并未解除。
国贼虽然授首,但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而贾诩的“消失”,正是这场新风暴来临前,最不祥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