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听后笑了,认真解释道:“我的大明同样是华夏的帝国。百年前,蒙古灭了宋朝,建立了元朝。但我们大明推翻了元朝,重新让汉人掌权,这才有了今日的大明。”
赵基点点头,终于明白了一点,“原来你也是中原人!难怪我们说话没什么差别。”
突然,他像是想到什么,神情陡然大变,“这么说,我大宋真的灭亡了?”
想到这里,赵基浑身一颤,难道自己真是最后一位大宋皇帝了吗?蒙古的铁骑实在可怕,纵使江湖英雄在襄阳苦战多年,也终究没能挡住。
朱雄英也很感兴趣。当年他北征时,只是击败了一个衰落后的残余蒙古势力,没想到如今却有机会面对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这算是弥补了他的遗憾,毕竟历史上鼎盛的蒙古帝国堪称巅峰,疆域横跨欧亚两洲,与大明相比毫不逊色。
他也很想看看,这个强大的蒙古帝国究竟有多厉害。
朱雄英缓过神来,看着赵椹说:“按理说,如今蒙古正处于最强盛之时。”
赵椹一听,眼里的光顿时暗淡下来。既然朱雄英来自未来,那么他说的事就一定是定局了!起初,他还抱有一丝希望,但现在听朱雄英确认无疑,彻底绝望了,脸色发灰,低头不语。
忽然,他瞥见桌子边角,又抬头问:“你不是说能帮我?你能把我召唤过来,就一定能打败蒙古!”
朱雄英笑了,“襄阳城一旦失守,蒙古大军就会直逼大宋腹地。我可以帮你拦住他们,但你要付出代价。”
赵椹听后眼中重新燃起希望,“好!那就签协议吧!”
朱雄英愣了一下,“你就这么急?难道不想知道代价是什么?”
赵椹却毫不在意,“我知道大宋打不过蒙古,反正都输定了,不如赌一把。反正是输,拼一下也好。”
朱雄英嘴角微扬,“既然如此,那再好不过。”他认真地看着赵椹,“这协议很严肃,签了就绝不能反悔。”
朱雄英对这个约定特别认真。
“咱们可说定了!”
“等我帮你除掉元军后,你把皇位传给我!”
“怎么样?”
“到时候,你可以做个悠闲的王爷。”
“说不定,这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赵基有些犹豫。
“这……”
“不太好吧!”
“让我再想想。”
按道理讲,
朱雄英的提议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实际上,
赵基心里清楚得很。
宋朝和蒙古的战争,
绝不可能善罢甘休。
毕竟,
这场战争拖了四十多年,
几乎接近半个世纪。
这么长的时间里,
双方都拼尽全力,
甚至许多蒙古贵族也在这场战斗中丢了性命。
仇怨早已深埋心底,
现在完全是不死不休的状态。
赵基明白得很,
如果蒙古真攻下临安,
他们大宋的皇族不会有好果子吃。
而眼下,若明帝真能击退蒙古军队,
他赵基最后选择禅位,
或许也是明智之举。
只是,当这份协议摆在他面前时,
赵基心中却开始动摇。
难道真的就要放弃皇位了吗?
真的要走到这一步了吗?
此刻,他又觉得,
皇位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要是没了皇位,
即便打败了蒙古军队,
又有什么意义呢?
要是真的失去皇位,
那岂不是连宫里的珍宝都要拱手让人。
不行!
这些绝不能丢弃!
哪怕付出生命,也不能放手!
但问题来了,
要是蒙古军队真打过来怎么办?
要是明帝一不高兴怎么办?
赵基内心纠结,表情不断变化。
看着眼前纠结的赵基,朱雄英很生气。
真是优柔寡断,不愧是个亡国之君!
宋朝和明朝是亲兄弟,一家子的。
而唐朝、元朝、清朝终究不同。
看到自家兄弟变成这样,
朱雄英感到无比失望。
怪不得宋朝的皇帝会被逼着接受屈辱的仪式。
在华夏历史上,中原王朝也曾两次被草原部落抓走皇帝。
一次是北宋的靖康之耻,金兵攻陷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他们受尽屈辱后客死他乡;另一次是明代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但后来不仅放回了他,连蒙古的大将们都哭着告别。
这其中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看赵椹这么软弱的样子,朱雄英也能理解了,这种没骨气的皇帝肯定守不住大宋的国门。不过也好,既然赵基这么没骨气,后面的谈判可能也会顺利些。
赵椹犹豫挣扎了一阵后才开口说:“我想禅位这事不会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他又说:“就算我签了协议,要是大臣们不同意也没用!”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基最后还是觉得皇位更重要,但他又不敢直说,只能找个理由搪塞,不是不想退位,而是条件不允许!
呵!朱雄英冷笑一声,这赵椹真是会找借口,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要是赵基态度强硬点,朱雄英还能高看他一眼。可现在这副样子,一边想得到他的帮助,又不想付出代价,实在太过分了。
“既然你不答应,那咱们的交易就到此为止吧!赵基,你可以回去了。”
赵基惊慌地喊道:“别!别!我们还有得谈!有得谈!”
赵椹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赶紧举手阻止,“朱皇帝,咱们别谈什么打败蒙古的大事了,你就先帮我挡一下蒙古接下来的进攻就行。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朱雄英听后态度更冷淡了:“好吧,既然这样,那咱们的交易就开始了。你说说你需要多少兵力?”
赵基毫不迟疑地说:“那你有多少兵力?”
朱雄英平静地说:“不多,就一千万。”
赵基稍微想了想,似乎也没什么主意。“襄阳那边的蒙古军队也就二十万,朱皇帝!”
我猜你也算个后来的家伙!对蒙古兵的战斗力应该清楚吧?
估计你现在正琢磨着派多少兵来对付蒙古人呢!
赵基干脆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连想都不愿多想了。
既然这样,
朱雄英也不客气:\"那我就先借二十万的中央军给你吧!\"
赵基赶紧点头:\"好!好!\"
要是有二十万中央军从大明赶来,
临安肯定能守住。
看到赵基开心的模样,
朱雄英也微微一笑。
\"赵椹!我可以保证!\"
\"有这二十万中央军过去,绝对能挡住蒙古兵的进攻!\"
当年朱雄英跟崇祯做买卖时,
面对百万敌军,才出动十万中央军。
现在不过二十万蒙古兵,
这点儿事根本不算什么。
\"太好了!\"
\"太好了!\"
赵基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
只要能挡住这一波蒙古兵就行。
至于后面的大军……
以后再说吧!
一直以来,赵基都是这种性子。
即位后,大宋日渐衰落。
明眼人都知道,蒙古铁骑即将杀到。
大宋面临的危机近在眼前。
即便如此,
赵椹依旧沉溺于酒色之中。
对这场危机毫无察觉。
在他心里一直有个信念:
得过且过。
在他看来,大宋有的是钱。
既然认识了大明皇帝,
有了这条路子,
将来遇到蒙古人,
只要花点钱请朱雄英帮忙就行。
如果朱雄英真能把大宋保护得好,
赵基甚至打算解散所有宋军。
这样又能省下一大笔钱。
打仗时再雇明军来就行。
这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赵基咧嘴一笑,
差点笑出声。
他为自己这个聪明的主意感到得意。
朱雄英则不清楚赵椹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只是冷冰冰地说了自己的条件:
\"我的中央军战斗力很强。\"
\"雇佣费用也很高。\"
\"二十万中央军,一个月就要五百万两。\"
\"当然,这只是常规情况。\"
还没等朱雄英说完,赵基就急忙接过话头:“五百万两银子呢!”
御书房里。
赵基跟朱雄英商量事情的时候,他所在的这个世界就像南宋一样,形势变得很糟糕。
蒙古大军攻打襄阳,郭靖夫妇拼死抵抗,最终双双牺牲。
可朝廷那边始终没有派援军过来。
襄阳、樊城沦陷后,南方再无天险可守。
那些名门正派、江湖侠士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
蒙古大军攻下江陵后继续向东推进,发动了全面攻势。
而南宋的将领长期被朝廷冷落,根本没什么拼死一战的决心,有的选择逃跑,有的直接投降。
蒙古军队像砍草一样横扫过去,短短几天内就顺长江而下逼近建康。
朝廷这才如梦初醒。
襄阳之战侥幸活下来的全真教第四代弟子申志凡,与赵志敬关系很好,结果遭到不少江湖人士的围攻。
这些人到底是为了维护中原的荣誉,还是另有隐情,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申志凡此时已是孤立无援,面对江湖豪杰的围攻更是难以招架。
刚逃到豫章没多久就被抓住了。
这时这些江湖豪杰又聚在一起,他们盯上的下一个目标是郭靖的儿子郭破虏。
这些人说郭靖背叛了国家,而郭破虏作为叛徒的儿子必须尽早除掉。
他们认为郭靖跟蒙古关系太紧密,在对抗蒙古大军时没有全力以赴。
确实,郭靖跟蒙古之间的确关系匪浅。
在守卫襄阳期间,郭靖与蒙古军队交战时大多时候都不愿下狠手。
毕竟他是金刀驸马,行为受到很大约束。
但回到中原后,他一直忠于朝廷,忠于自己的汉人身份。
多年来拼死守护襄阳,直到耗尽力气战死。
不过江湖上很多人认为,如果当时郭靖能果断出手,比如干掉蒙古主帅,或许就能阻止这场灾难。
当年蒙古入侵就是因杨过刺杀蒙哥大汗才平息的。
所以有人觉得郭靖该对这次襄阳失陷负主要责任。
而且蒙古的崛起很可能也与郭靖有关。
说不定郭靖一家就是蒙古的内应。
甚至有人怀疑郭靖战死可能是个苦肉计,是为了给儿子在蒙古军中谋得高位铺路。
所以,像郭破虏这种叛徒的后代,必须要赶紧除掉。
这些人的宣传口号,不过是一些表面文章罢了。
他们真正的目标,其实完全不同。
之所以会采取今天的行动,其实是出于一种特殊的东西。
倚天剑和屠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