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深秋,寒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将皇城根下的青石板路蒙上一层灰黄。
孙攸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褂,头戴灰布方巾,混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街边张贴的匠户轮班告示。
此次奉郭险峰之命,他要在京城寻找歇班期的铁匠、弓匠、甲匠和火药匠,每一个都关乎着郭府复仇大计的成败。
匠籍制度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全国工匠牢牢束缚。这些工匠每三年必须服役三个月,编入 “铁匠班”“军器匠班” 等,在兵仗局、军器局等官府作坊里,为朝廷打造兵器甲胄。
平日里虽能自行营生,却终生不得脱籍,子孙后代也只能承袭匠业。私自制造军器更是触犯大忌,一旦被发现,便是杀头之罪。
孙攸混进一处匠户聚居的街巷,只见低矮的房屋鳞次栉比,空气中弥漫着铁锈与烟火的气息。他打听到有个叫张铁成的铁匠,刚从工部作坊歇班回家,手艺精湛,尤其擅长打造精钢刀剑。
敲开张铁匠家的木门,屋内炉火正旺,墙上挂着几把未完工的刀具,刃口泛着寒光。
“张师傅,久仰大名。” 孙攸抱拳行礼,压低声音道,“我家主人惜才,听闻您手艺超群,愿出重金请您帮忙打造些物件。”
张铁匠警惕地打量着他:“打造什么?官府严禁私造军器,你莫要连累我!”
孙攸从怀中掏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实不相瞒,是为了防身用的短刀。您放心,绝不会给您惹来麻烦。若您愿意,日后还有更多重谢。”
张铁匠盯着银子,喉结动了动。匠户平日里收入微薄,服役时更是辛苦,这一锭银子对他来说极具诱惑。犹豫片刻后,他终于点头:“好吧,但只能打造短刀,且数量不能多。”
搞定铁匠后,孙攸又马不停蹄地寻找弓匠。在城郊一处竹林旁,他找到了老弓匠李长弓。李长弓白发苍苍,却眼神矍铄,正在制作一张角弓。
“李师傅,我家主人想定制一批强弩,不知您可否愿意?” 孙攸开门见山。
李长弓猛地抬头:“强弩?那可是军器!你莫不是要害我!”
孙攸赶忙解释:“李师傅,我们只是用于护院,绝无他意。而且,我们愿出三倍的价钱,还能保您家人平安。” 说着,他又掏出一张百两银票。
李长弓看着银票,脸上露出复杂的神色。匠籍制度下,匠户们生活困苦,为了家人能过上好日子,他最终咬牙答应:“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然而,寻找火药匠的过程却异常艰难。火药制作关乎朝廷安危,管控极严,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孙攸四处打听,终于从一个线人那里得知,有个叫赵火的火药匠,因在官府作坊犯错,被逐出京城,流放千里,如今隐居在某处乡下的破庙里。
找到破庙时,赵火正蜷缩在角落,身上散发着刺鼻的硫磺味。孙攸说明来意后,赵火惊恐地连连摇头:“不行不行!私制火药是死罪,我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不能再冒险了。”
孙攸沉声道:“赵师傅,我家主人能保你周全,还能给你家人安排好去处。只要你肯帮忙,这辈子衣食无忧。” 他又拿出一叠银票,“这是定金,事成之后,还有重谢。”
赵火盯着银票,眼中闪过一丝挣扎,最终还是接过了钱:“我…… 我试试吧。但丑话说在前头,出了事,我可不会认。”
解决了京城的工匠,孙攸又将目光投向各地。他深知,卫所匠户作坊技术落后,难以满足需求,而边镇军器局因边防压力,制造水平较高,尤其是辽东。于是,他派亲信前往辽东,暗中联络当地匠人。在辽东,匠人们虽身处边镇,却同样受匠籍制度的束缚。
同时,他们还在河北暗中招募匠人,打造刀剑铠甲。
这些行动都必须隐秘进行,一旦被官府察觉,便是谋逆大罪。
孙攸每日提心吊胆,不断安排人手打探消息,确保行动不被发现。他知道,每一个匠人的加入,都意味着郭府离成功更近一步,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随着工匠们陆续到位,孙攸在全国各地,找寻隐秘之处设立了一些作坊。
铁匠们挥汗如雨,打造着锋利的刀剑;弓匠精心制作强弩;甲匠裁剪皮革、锻造铁片,制作坚固的铠甲;火药匠则在严密的防护下,小心翼翼地配制火药。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夜里,某个作坊,正当匠人们忙碌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孙攸心头一紧,赶紧让人熄灭灯火,隐藏起来。原来是官府的巡逻队接到举报,前来搜查。
“里面的人听着,有人举报此处私造军器,速速出来接受检查!” 为首的百户大声喊道。
孙攸强作镇定,走出作坊:“官爷,误会了。我们只是一群普通的手艺人,在此打造些农具。”
百户狐疑地扫视四周:“农具?我看未必。给我搜!”
士兵们冲进作坊,翻箱倒柜。孙攸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暗中示意手下准备反抗。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士兵突然喊道:“百户大人,确实只有农具,没有军器。”
原来,孙攸早有准备,将打造好的兵器铠甲都藏在了隐秘的地窖里,表面只摆放农具。百户又搜查了一番,没发现可疑之处,只好带人离开。
孙攸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知道这次只是侥幸。但为了郭府的大业,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走下去,与时间赛跑,与朝廷的禁令对抗,等待着郭险峰伤愈归来,一举实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