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主要着作:
2)《论积贮疏》—1
原文:
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释义:
疏,是古代臣民向皇帝条陈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秦末之际,由于连年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当时生产力尚未恢复,而很多农民又弃农从事工商各业,农业生产因而受到严重影响。
贾谊就上了这篇奏疏,说明积贮对治国安民的重要,又指出生产少而消费多的严重后果,并从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等方面,论述贮备粮食的重要性。
文章的中心意义,在于劝文帝提倡积贮,重视农业。这种见解是正确的,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译文(参考):
管仲(春秋时齐国名相)说:“粮食充足了,百姓就懂得礼法。” 民不富足而可以安宁,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过。
古人曾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就会挨饿;一个女人不纺织,就会受寒。” 生产是有时间限制的,而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必定会缺乏。
古时治理天下,细致而周备,依赖于蓄积充足。现在轻视农业而重视工商业,使民众缺乏食粮,这是对天下(江山)的极大损伤;
过分奢侈的风气天天增长,这是对天下的极大危害。残贼(轻视农业和奢侈风气)公然畅行,没有谁制止一下这种情形;
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来拯救;生产者很少而消费者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枯竭呢?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是少得使人痛心。
如果天不下雨,人们就会有顾虑,年成坏时纳不了税,朝廷出卖爵位,人民出卖儿女,这些情况如果传到皇帝的耳朵里,那有不因把天下治理得摇摇欲坠而不使皇帝惊诧的。
世上有荒年和丰年,是自然的常有现象,禹、汤都曾经遭受过。倘若不幸发生了方圆两、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朝廷)拿什么来救济呢?
如果忽然边境出现紧急情况,国家(朝廷)拿什么给,数千百万士兵和民众,发放粮饷呢?兵灾和旱灾交互侵袭,社会上的财富非常缺乏,挺而走险者聚众而横行抢劫,疲人弱老幼童只得饿毙而亡;
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远方有二心(想夺天下)的人,一但起来争夺皇位,皇帝就会在恐慌之中图谋应付,那还来得及吗?
因此,积贮这件事,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存亡。粮食多而财有余,做什么会不成功呢!攻伐能成功,防守会坚固,发动战争则能取胜,能使敌对者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有什么达不到的呢!
现今驱促民众回归农业(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工商业游食之民,转而从事农业,则蓄积充足、人乐其所。
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竟然造成这种(积贮不足),使人害怕的情况,!我为皇帝陛下可惜(遗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