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辆颠簸的马车里,柳二顺紧张得额头冒汗,屁股仅沾着椅边,稍一晃动便跌落在地。身旁的崔知义无奈搀扶,竟说出惊人之语:“你或许是我的表兄,原本出身非富即贵,是被柳家换了的孩子。”柳二顺这几日本就忐忑,心中有所猜测,此刻听到这话,激动得全身颤抖。这几天,县令家的异常举动让他内心波澜起伏,既恨柳家人害他,又期待能翻身改变命运。而崔知义更是许下承诺,即便最后未能如愿,也会给他置办屋宅田产。这背后,竟藏着崔知义对柳杏儿的愧疚……
柳二顺面对身份尊贵的崔知义,紧张得哆嗦着嘴,连声道谢。崔知义耐着性子,试图让他适应新身份,教他坐姿、待人接物的礼节,一路讲得嗓子冒烟儿,也不知柳二顺能记住几分。另一边,陈虎刚办完事儿与柳杏儿正腻歪,下人来报县令大人带着柳二顺到访。柳杏儿因烂脸不愿相见,猜测县令是请顾太医给夫人看脸。陈虎虽不情愿,还是起身应付。而柳杏儿靠着迎枕,心里琢磨着陈虎用命挣回的钱,竟打算拿去搞封建迷信。
在那宁静的小村里,柳杏儿新婚不久,丈夫陈虎身为都头时常外出剿匪。为求心安,更为积攒功德,柳杏儿琢磨起各种善举。她深知修桥铺路能惠泽众人,而修学校更是功德快事,不仅能让孩子们识字算数多条出路,若有孩子考出去当了官,说不定还能反哺家乡。想着这些,柳杏儿起身拿炭笔记录,以免遗忘。就在这时,陈虎归来,一把抱起柳杏儿让她坐在腿上,满脸亲昵询问她在写什么。柳杏儿道出想以都头名义修学堂、买学田的想法……
新婚燕尔,陈虎和柳杏儿之间满是旖旎。陈虎嘴上应着“你说了算”,手脚却不老实起来,唇在柳杏儿脖颈脸颊流连。柳杏儿挣扎着要躲开,却突然身体一僵。陈虎含着她耳朵戏谑:“忍不住了?”还称“这会儿也不是不行”。柳杏儿转头奋力扒开他脑袋,恶狠狠地警告:“你敢乱来,我就不跟你过了!”陈虎赶忙松手求饶。柳杏儿趁机躲得远远,再次警告他不许靠近。陈虎也自知昨晚孟浪,让小媳妇受惊,便不再靠近,而是倒了杯茶,一场新婚小插曲就此展开……
柳杏儿正听着陈虎带来的一连串惊人消息,崔知义前来道歉还送了财物,她爹也想来却被拒之门外,而崔知义竟是来请顾太医的。更让人咋舌的是,崔知义透露她爹作为镇远侯府唯一嫡子,世子可能就是柳二顺,还是崔知义的表哥,且崔家乃是英国公府邸,背景显赫。面对这一切,陈虎却一脸淡然,直言国公府没什么了不起,在他眼里皇帝也不过如此。随后,陈虎又抛出重磅提醒,柳杏儿的娘和福川得早做打算,侯府绝不会让福川姓姜。
柳杏儿和姜氏此前就探讨过姜氏进侯府一事,如今就看姜氏与福川的想法,柳杏儿决定不再多嘴。可关于侯府,诸多问题悬而未决:侯府究竟是何模样,侯爷、侯夫人态度怎样,又会如何对待他们一家人?有人断言姜氏进侯府绝非好事。甚至还讨论到若侯府要强抢不愿去的福川该怎么办,各种奇招频出。陈虎此时自信表示,有他在不用怕,柳杏儿一听放心不少。最后柳杏儿打算去县城告知母亲,陈虎却提议多在乡下住几日,还能把丈母娘接来宅子住。
村子里,陈虎和柳杏儿这对默契十足的夫妻,一个询问杀兔子人手,一个便猜到是想安置受伤乡勇,心有灵犀令人称奇。他们计划修作坊、建学堂,还要收购村里的兔子,为村子谋出路。与此同时,柳二顺在县令回县城后,因无处可去来到柳家老宅,可老宅已归属柳三财。柳老头儿瘫痪在监狱,柳大富跑路,小村落里,柳三财夫妻麻溜地拆了中间的墙,打扫出主屋后搬了进去。就在这时,穿着周正的柳二顺回来了。夫妻二人对视一眼,眼里满是热情,赶忙将他迎进门。门外那些跟着来看热闹的村民,也被柳三财巧妙请走。柳三财转身就吩咐媳妇儿:“你把被褥啥的都换成干净的,可千万别怠慢了二哥!”
柳二顺刚回家,便被柳三财态度的陡然转变惊到。只见柳三财一脸诚恳解释,从前因爹和大哥在,不敢对他好,怕连累妻儿。如今爹和大哥不在,他定好好相待。柳二顺既愧疚于家人,又感动于柳三财这份心意。可谁能想到,柳三财心里另有算计,他从县令的态度察觉到柳二顺身份不一般。于是,他迫不及待向柳二顺打听究竟。柳二顺犹豫许久,终于吐露惊人消息:县令称他可能是其表哥,亲爹或许是镇远侯,舅舅竟是英国公。话音刚落,只听“哐当”一声……
“吧唧!”水盆落地,柳三财也惊吓得摔倒在地。究竟发生何事,能把他吓成这样?原来,他得知爹娘竟给孩子偷梁换柱,还对那孩子百般磋磨。柳三财深知这事儿一旦被追究,自家恐有灭顶之灾。柳二顺还心存侥幸,觉得或许是认错人。可柳三财已慌了神,哭求柳二顺去跟他爹和舅舅求情,莫迁怒妻女。甚至提出让妻子找村长和离,房子土地都给她,让她带孩子回娘家。郑氏却不愿,哭着要一家人同生共死。柳三财急了,道出要让枣儿传血脉的打算。
“活着时,记得每年清明给我上坟烧钱,让我在下面有钱花!”这般惊悚话语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纠葛?郑氏哭着找村长,柳二顺费力拉起柳三财,试图安慰。可柳三财却一心要和离,甚至称只要能保住妻女,自己死也甘愿。柳二顺欲劝还休,柳三财竟吐露不敢信任他,虽未明言,却让柳二顺瞬间脸色煞白。此时,村长来了,晕晕乎乎一脸痛苦。面对村长询问,柳三财坚定回应:要和离,还要把家里田地房产都记在妻子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