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表彰大会的掌声还在耳边回响,叶凌回到乐队的排练室,轻轻将奖杯放在角落的置物架上。他的目光在奖杯上短暂停留,随即望向窗外,陷入了沉思。过往的音乐旅程,从青涩的初创到国际舞台的闪耀、跨界的突破、公益的担当,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可此刻,叶凌心中却涌起一股别样的使命感,如同深海的暗流,缓缓却坚定地推动着他前行。他意识到,在追求音乐多元发展的浪潮中,乐队扎根的本土传统音乐艺术,正面临着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危机。那些古老而美妙的民间曲调、独特精湛的演奏技法,犹如蒙尘的珍宝,亟待他们去擦拭、去传承,这是一份源于血脉、关乎文化根脉的重任,可这条守护之路,注定艰辛漫长,困难重重。
“我们一路拼搏,在各个领域开疆拓土,收获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音乐让我们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音乐之根深深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统音乐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我们文化的灵魂所在。如今,流行文化盛行,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许多珍贵的技艺濒临失传,年轻一代对其知之甚少。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影响力,让传统音乐重新焕发生机,融入现代生活,可这又谈何容易?从挖掘整理古老乐谱,到创新改编使其贴合当代审美,再到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叶凌眉头紧锁,眼神中既有忧虑,又透着一丝坚毅。
几天后,叶凌再次召集乐队成员齐聚排练室。众人陆续进门,阿强一眼就看出叶凌神色凝重,他捅了捅身旁的小辉,小声嘀咕:“看这架势,叶凌又要带咱们折腾大事了,我这心里咋有点慌呢。” 小辉微微点头,目光投向坐在椅子上沉思的叶凌。
叶凌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环顾众人,缓缓开口:“兄弟们,咱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 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 说着,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令人揪心的画面:古老的戏院里,台下观众寥寥无几,台上老艺人独自表演,眼神落寞;民间乐器制作工坊,手艺精湛的老师傅对着空荡荡的门口叹气,后继无人;偏远山区,年轻人们追逐着流行音乐,对身边的传统歌谣不屑一顾。“看到这些,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们作为音乐人,享受着音乐带来的荣耀,不能眼睁睁看着传统音乐走向衰落。我想着,咱们可以深入民间,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曲调,整理成册;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风格融合,创新改编,让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还可以举办传统音乐培训班,免费招收学员,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家有什么想法,不妨畅所欲言。”
阿强挠挠头,面露难色:“叶凌,我知道你说得在理,可这太难了吧!就说挖掘整理古老乐谱,那些民间曲调散落在各地,好多都没记录,咱们得跑多少地方啊?再说创新改编,万一改得不好,老祖宗的东西被咱们毁了,那可担不起这责任。还有办培训班,场地、师资、教材,哪一样不要钱、不要精力?咱们忙得过来吗?”
小辉也附和道:“是啊,就算我们费了好大劲把这些都做了,年轻人愿不愿意学还是个大问题呢。现在流行音乐多火啊,他们对传统音乐根本不感兴趣,咱们不是白忙活吗?”
叶凌静静地听完大家的顾虑,目光坚定地扫视一圈,语气沉稳有力:“我理解大家的担忧,这些问题确实很现实。但咱们想想,从最初组乐队时的籍籍无名,到后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走到今天,哪一次不是在困境中突围?传统音乐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丢。跑地方辛苦,我们就分工合作,一个村一个镇地找;改编怕出错,我们就多请教老艺人,反复斟酌;培训班有困难,我们拉赞助、找志愿者,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让年轻人看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他们怎么会不感兴趣?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我坚信,没有跨不过的坎儿。”
成员们面面相觑,排练室里一时陷入沉默。片刻后,阿强咬咬牙,站起身来:“行,叶凌,就信你这一回,咱们跟着你干!”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点头,表示愿意追随。
有了决心,行动迅速展开。首要任务便是深入民间挖掘古老乐谱。叶凌带着阿强、小辉等人,背着行囊,踏上了漫长的寻音之旅。他们穿梭于偏远的山村、古老的小镇,四处打听民间艺人的下落。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他们听闻有位老人会哼唱一种几近失传的曲调,便马不停蹄地赶去。
见到老人时,老人正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眼神有些浑浊。叶凌上前,恭敬地说:“大爷,我们听说您会一种特别的曲子,能给我们唱唱吗?我们想把它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老人有些惊讶,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哼唱起来。曲调悠扬婉转,却带着几分沧桑,众人听得如痴如醉。阿强赶紧拿出录音设备,小心翼翼地录制。唱完后,老人感慨地说:“多少年了,没人听我唱这曲子,我还以为它要跟着我进棺材了,你们有心了。”
然而,挖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民间艺人出于对技艺的珍视,不愿意轻易外传,认为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一次拜访中,一位民间乐器演奏高手直接拒绝了他们:“这手艺是我家祖传的,传男不传女,更不能外传,你们别白费心思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叶凌耐心劝说:“大爷,您这手艺这么精湛,要是失传了多可惜啊。我们不是想抢您的饭碗,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把它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欣赏到这么美的音乐,您就当为传统文化做点贡献吧。” 经过多次沟通,艺人终于被打动,同意传授部分技艺。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奔波,他们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古老乐谱,满载而归。回到工作室,创新改编工作随即启动。但一开始,就遭遇了成员间的意见分歧。
在讨论一首传统民歌的改编时,一位成员提出加入电子音乐元素,打造动感节奏,让歌曲 “嗨” 起来。另一位成员则反对:“这民歌本来的韵味就是质朴、舒缓,加了电子乐,完全变味了,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有些紧张。叶凌赶忙调解:“大家都冷静点,咱们的目的是让传统音乐走进年轻人,既要保留韵味,又要吸引他们,不如这样,在歌曲前奏和间奏部分适当加入电子音效,增强现代感,主体部分还是突出民歌本味,找到平衡,才能双音。”
在叶凌的协调下,大家逐渐达成共识,投入改编工作。经过反复尝试、打磨,几首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格的作品诞生了。当在一些小型音乐会上表演这些改编曲目时,台下年轻人的反应让他们备受鼓舞。
“哇,原来传统音乐还能这么玩,太酷了!”
“这歌既有熟悉的感觉,又很潮,爱了爱了。”
看到年轻人感兴趣,乐队成员们信心大增。紧接着,举办传统音乐培训班的计划也提上日程。他们四处寻找合适的场地,联系有经验的老艺人担任兼职教师,还精心编写了教材。然而,招生宣传却遇到了难题。
他们在学校、商场等地发放传单,可应者寥寥。阿强有些气馁:“咱们这么努力,怎么没人报名呢?是不是我们宣传方式不对?” 叶凌分析道:“可能大家对传统音乐的了解还不够,咱们得换个思路,搞一些体验活动,先让他们感受一下,再引导报名。”
于是,乐队在广场、社区举办了多场传统音乐体验活动,邀请路人现场学习简单的民间乐器演奏、学唱民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许多年轻人在尝试后,对传统音乐的态度有了转变。
“原来吹笛子这么有意思,我想学!”
“民歌的歌词好有意境,我想深入了解。”
趁热打铁,培训班顺利开班,招收了一批热爱传统音乐的学员。在教学过程中,乐队成员们也倾尽全力,手把手教学员识谱、演奏、演唱。看着学员们一天天进步,他们心中满是欣慰。
然而,随着传承工作的深入,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一方面,长期专注于传统音乐传承,乐队的商业演出机会进一步减少,经济压力愈发沉重;另一方面,外界对他们改编传统音乐的做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 “亵渎经典”,也有人质疑他们是在 “作秀”,博取名声。
在一次排练间隙,阿强唉声叹气地说:“叶凌,咱们最近这传统音乐的事儿干得不少,可钱也挣得少了,我这信用卡都快刷爆了,再这样下去,生活都成问题了。” 小辉也愁眉苦脸地说:“是啊,外面还有人骂咱们,咱们明明是好心,怎么就被人误解呢?”
叶凌看着大家愁眉不展的样子,心中满是无奈与心疼。他安慰道:“兄弟们,我知道大家辛苦了,经济上的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克服,多接点合适的商业演出平衡一下。至于那些质疑声,咱们不用理会,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坚持把传承做好,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在平衡传承与商业、应对外界压力的同时,叶凌也在努力协调乐队成员的个人生活。由于长时间投身传统音乐传承事业,大家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家庭矛盾日益凸显。叶凌自己也深陷其中,苏瑶多次向他哭诉。
一天晚上,叶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苏瑶坐在沙发上,泪流满面地说:“叶凌,你最近老是忙传统音乐的事儿,家里的事儿全扔给我,我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我好累啊。你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这个家?” 叶凌满心愧疚,坐到苏瑶身边,握住她的手说:“苏瑶,对不起,我知道这段时间忽略了你和家里。但传统音乐传承太重要了,我不能半途而废,你再给我点时间,等这事儿走上正轨,我一定多抽时间陪你,好不好?” 苏瑶听了,虽然心里还有气,但看着叶凌疲惫的面容,也有些心疼,微微点头说:“那你说话算数。”
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乐队的传统音乐传承之路越走越稳。他们挖掘整理的古老乐谱被出版成册,供后人研究学习;改编的作品在各大音乐平台广泛传播,收获了大量年轻听众的喜爱;培训班培养出的学员也在各类传统音乐比赛中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化传承表彰大会上,叶凌代表乐队走上领奖台,手中捧着 “传统音乐传承杰出贡献奖” 的奖杯,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的泪光。他拿起话筒,声音坚定而有力:“感谢大家对我们乐队的认可,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无数困难,但我们从未放弃。因为我们知道,传统音乐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我们会继续在这条坚守之路上前行,用音乐守护我们的文化家园,让传统音乐代代相传!”
台下掌声雷动,乐队成员们在台下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坚定的笑容。他们深知,这条艺术传承的坚守之道虽然崎岖坎坷,但只要怀揣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