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7日,武汉郊区一处废弃的垃圾填埋场。
谢一扬站在小土坡上,锃亮的意大利皮鞋踩在泛着油光的黑土上。他俯身捏起一撮泥土,在指尖捻开,刺鼻的化学气味立刻钻入鼻腔。
“老板,检测结果出来了。“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递上一份刚打印的报告,“重金属超标47倍,有机污染物超标89倍,还有二恶英残留。“
谢一扬嘴角微微上扬,铂金袖扣在冬日阳光下闪着冷光:“完美。“
身后跟着的几位西装革履的男人面面相觑。其中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擦了擦额头的汗:“谢、谢总,这块地根本不适合任何开发,连工业用地标准都达不到...“
“徐总,你们华中评估公司去年做了多少单生意?“谢一扬突然问道,目光依然盯着远处武汉市区的轮廓线。
评估公司老板徐世明喉结滚动:“十、十二单...“
“听说你儿子在加拿大留学?学费不便宜吧?“谢一扬转过身,从张铁柱手中接过一份文件,“多伦多大学商学院,每年学费加生活费至少五万加元。“
徐世明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谢一扬微笑着走近他,将文件拍在他胸口:“我需要这块地变成'生态住宅示范区',评估报告上土壤质量要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你做得到,今年扬帆集团所有土地评估都交给你,外加两百万现金。“他顿了顿,“做不到,明天税务局就会收到你过去五年偷税漏税的证据。“
徐世明双腿发软,差点跪在地上。谢一扬伸手扶住他,声音轻柔得像在安慰孩子:“别紧张,我会告诉你具体怎么做。“
三小时后,扬帆大厦地下三层实验室。
林振华教授盯着培养皿中变异的土壤样本,眉头紧锁:“谢总,这种程度的污染至少需要十年自然降解,人工修复成本每平方米要两千元,整块地...“
“谁说我们要真的修复?“谢一扬打断他,从保险柜取出一瓶淡蓝色粉末,“这是2030年才发明的化学掩蔽剂,能暂时中和重金属离子,在检测时制造'净化'假象。“
林振华震惊地看着那瓶粉末:“这...这是...“
“有效期三个月,足够我们完成交易了。“谢一扬将粉末交给实验室助手,“按照1:1000的比例混合到表层土壤中,重点处理即将采样的区域。“
张铁柱的机械臂突然亮起警示灯:“老板,环保局的人到了。“
谢一扬整了整领带:“正好,带马副局长去看看我们的'生态修复技术'。“
大厦会议室里,武汉市环保局副局长马国栋正不安地喝着茶。他是三天前通过周明远的关系被引荐给谢一扬的,当时这位年轻的商业巨子只说有“环保项目“要谈。
“马局长,久等了。“谢一扬大步走进会议室,身后跟着两个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带您参观一下我们的环保科技成果。“
投影仪亮起,播放着经过剪辑的“土壤修复“视频。画面中,原本漆黑的土壤在喷洒某种蓝色液体后,迅速变成了肥沃的棕褐色。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生态修复剂x-7号,能在72小时内降解土壤中95%的污染物。“谢一扬脸不红心不跳地介绍道,“计划在郊区那块试验田进行大规模应用。“
马国栋瞪大眼睛:“这...这简直是奇迹!如果真能达到这种效果...“
“当然可以。“谢一扬微笑,“事实上,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处理。明天想请环保局的检测团队去取样,如果达标,希望马局长能签发一份'生态修复合格证明'。“
会议结束后,马国栋被“客气“地送上一辆奔驰车,座位上放着一个精致的礼盒。当他回到家打开,发现里面是儿子在澳门赌场欠下三百万赌债的借条原件,以及一张五百万的支票。
第二天中午,垃圾填埋场。
环保局的检测团队在指定区域取了二十份土壤样本。谢一扬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明显被“特殊处理“过的区域——那里表层半米的土壤都混合了蓝色粉末,检测数据会漂亮得像公园绿地。
“谢总,初步检测结果令人振奋!“检测组长兴奋地跑来,“重金属含量全部低于国家标准,有机污染物也未检出,这简直是环保奇迹!“
谢一扬微笑点头:“科技改变生活。“
当晚,华中评估公司的豪华办公室里,徐世明颤抖着手在评估报告上盖章。报告显示,这块曾经的垃圾填埋场现在已达到“生态住宅用地一级标准“,建议开发高端低密度住宅区。
“聪明人的选择。“谢一扬将两箱现金推到徐世明面前,“下周香港郑氏集团会来看地,你知道该怎么做。“
一周后,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景象。
曾经的垃圾场已经被平整,表层覆盖了新鲜的草皮,几棵刚移植的银杏树点缀其间。谢一扬亲自陪同香港郑氏集团掌门人郑裕昌考察“生态住宅示范区“。
“谢生,这块地当真无污染?“郑裕昌狐疑地看着手中的评估报告,“我听说这里以前是...“
“垃圾填埋场?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谢一扬笑着指向远处的湿地公园,“经过我们三年生态修复,现在这里的空气质量比市中心还好。环保局的检测报告您也看到了,完全符合最高标准。“
郑裕昌蹲下身,抓起一把土闻了闻,只有青草和泥土的清香。他哪里知道,谢一扬提前三天就派人用香水喷洒了整个场地。
“价格呢?“
“八亿,比市价低30%。“谢一扬叹了口气,“要不是集团资金链紧张,我真舍不得卖。“
郑裕昌眼睛一亮——这块地按正常价值至少值十二亿。他故作矜持地思考了几分钟,最终伸出手:“成交!“
签约仪式在扬帆大厦隆重举行。武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桩“生态修复典范工程“,谢一扬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企业的环保责任“,而郑裕昌则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而沾沾自喜。
签约当晚,谢一扬的私人办公室里。
“老板,都安排好了。“张铁柱递上一份文件,“这是郑氏集团内部反对这笔交易的工程师名单,其中李兆基已经收了我们的钱,会在三个月后'意外发现'土壤污染问题。“
谢一扬满意地点点头:“法院那边呢?“
“周院长已经打过招呼,一旦郑氏集团以欺诈为由起诉,武汉中院会立即驳回,并强制执行合同。“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冰冷的光,“根据合同第37条附加条款,买方如因'自身判断失误'要求撤销交易,需支付相当于地价50%的违约金。“
谢一扬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长江夜景。四亿违约金加上八亿地款,郑氏集团将为这块垃圾场支付十二亿——正是这块地的实际价值。
“对了,马局长那边...“
“已经处理妥当。“张铁柱调出一段监控视频,画面中马国栋正在家中烧毁那份环保检测报告原件,“他儿子明天会'意外'获得加拿大绿卡,永远不会回国了。“
谢一扬轻轻摇晃着红酒杯,深红色的液体在灯光下像血一样鲜艳:“让我们为武汉未来的'生态豪宅'干杯。“
三个月后,正如谢一扬所料,郑氏集团的工程师在施工时挖出了未处理的污染土壤。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根本不适合住宅开发。
郑裕昌暴跳如雷,当即带着律师团赶到武汉,指控谢一扬商业欺诈,要求撤销合同并赔偿损失。
然而,当他的律师仔细研究合同时,脸色变得煞白——那份由谢一扬精心设计的合同中,明确写明“买方已充分了解地块历史并认可现状“,所有检测报告都被标注为“仅供参考“,最关键的是,争议解决条款规定必须在武汉法院审理。
开庭当天,郑裕昌亲眼见证了什么叫“法律黑洞“。法官只用了二十分钟就驳回了他的所有诉求,并当庭宣布强制执行合同——郑氏集团不仅拿不回八亿地款,还要额外支付四亿违约金。
“这是抢劫!“郑裕昌在法庭上咆哮。
谢一扬坐在旁听席上,铂金袖扣闪着冷光。当法官的法槌落下时,他轻轻对张铁柱说:“通知徐世明,该他'自杀'了。“
第二天,《长江日报》刊登了一则小新闻:华中评估公司老板徐世明因公司破产跳楼自杀,留下遗书承认在多个地产评估项目中造假。
而那块“生态住宅用地“,在谢一扬的操作下,很快被转手卖给了一家不知名的外资企业——实际上是他在开曼群岛注册的空壳公司。十二亿资金通过复杂的跨境交易洗净,最终流入了他在瑞士银行的账户。
扬帆大厦顶层,谢一扬看着最新的财务报表,嘴角微微上扬。窗外,1993年的武汉正在飞速发展,而没人知道,那些看似光鲜的“生态工程“下面,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