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8日,日本横滨,富士通通信设备制造厂。
凌晨三点十七分,厂区围墙外的樱花树上积着薄雪。一个黑影敏捷地翻过电网,落地时在雪地上留下浅浅的脚印。黑影抬头,露出一张亚洲面孔——王磊,谢一扬安插在日本两年的商业间谍。
“老板,我已进入厂区。“王磊对着衣领处的微型麦克风低语,日语纯熟得听不出任何口音。
耳机里传来谢一扬冷静的声音:“b区3号厂房,研发部服务器机房在二楼东南角。密码是'Fujitsu1992',注意避开红外线。“
王磊像猫一样贴着墙根移动,避开巡逻保安的手电光。他穿着和厂区技工一模一样的制服,胸前挂着偷来的工牌。三分钟后,他闪进目标建筑,沿着消防通道快速上楼。
机房门口,王磊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磁卡,轻轻一刷。“滴“的一声,绿灯亮起。
“进去了。“王磊对着麦克风说,声音因紧张而略微发颤。
“别急,先找光缆预制棒的技术图纸。“谢一扬的声音依然平稳,“特别是拉丝工艺参数。“
王磊快速操作着电脑,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屏幕蓝光映在他脸上,照出一双专注的眼睛。突然,走廊传来脚步声。
“有人来了!“王磊的手指僵在键盘上。
“继续,还有三十秒。“谢一扬命令道,“把文件传到我们准备好的邮箱。“
脚步声越来越近,王磊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进度条缓慢移动:85%...90%...
门把手转动的声音。
95%...100%!
“搞定了!“王磊迅速拔出U盘,同时按下预设的热键。屏幕瞬间切换成富士通内部通讯系统界面。
门开了,一个戴眼镜的日本工程师疑惑地看着他:“你是谁?这么晚在这里做什么?“
王磊站起身,露出歉意的微笑:“我是新来的夜班维护员山田,系统提示这台服务器需要例行检查。“
工程师皱眉:“夜班维护不是由中村负责吗?“
“中村前辈突然腹痛,让我临时顶替。“王磊面不改色,从口袋里掏出一盒胃药,“他让我把这个交给您,说是上次借的。“
工程师接过药盒,警惕的神色稍微缓和:“下次提前报备。“
“是,非常抱歉!“王磊深深鞠躬,趁机退出机房。
十分钟后,王磊安全离开厂区。他钻进路边一辆不起眼的丰田车,长舒一口气:“老板,资料全部到手。“
“很好。“谢一扬的声音带着罕见的兴奋,“立刻销毁所有电子设备,按原计划返回。“
东京羽田机场,次日清晨。
王磊拖着行李箱通过安检,神态自若。他的护照显示他是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志明,此行是商务考察。安检人员随意翻看了他的行李,挥手放行。
没有人注意到,他行李箱夹层里藏着一张微缩胶片,上面是富士通最新一代光纤预制棒的全套技术图纸。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顶层办公室。
谢一扬放下卫星电话,转身对站在一旁的张铁柱说:“通知朝鲜罗先贸易会社的金社长,说我们要的'农业设备'可以发货了。“
张铁柱的机械眼红光闪烁:“老板,海关那边刚换了新关长,是总署空降的专家。“
“所以要走朝鲜渠道。“谢一扬走到落地窗前,俯瞰长江。江面上货轮穿梭,晨雾中若隐若现。“金社长有办法把光缆生产设备伪装成农用机械,从丹东口岸进来。“
“要不要打点一下丹东海关?“
谢一扬摇头:“动静越小越好。日本那边很快会发现技术泄露,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前面完成国产化。“
他走回办公桌,打开保险柜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武汉郊区新建的厂房,对外宣称是农机维修中心。你亲自去盯着设备组装,三天内我要看到第一根国产光纤预制棒。“
张铁柱接过文件,液压左臂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如果质量不达标...“
“那就继续偷。“谢一扬冷笑,铂金袖扣在晨光中闪过一道冷光,“直到偷到能用的技术为止。“
一周后,中朝边境,丹东口岸。
一辆装载着“农业机械设备“的卡车缓缓驶入海关查验区。司机是个朝鲜族中年男子,操着浓重的口音对海关官员说:“同志,这是罗先市农技站订购的拖拉机配件。“
海关官员皱眉看着报关单:“怎么这么多箱?“
“都是小零件,分装方便运输。“司机赔着笑脸,递上一包中华烟。
官员推开烟,示意开箱检查。第一个木箱被撬开,里面确实是拖拉机配件。第二个箱子也是。当第三个箱子被打开时,官员伸手拨开表面的稻草,露出下面闪着金属光泽的精密部件。
“这是什么?“官员警觉地问。
司机额头渗出冷汗:“这...这是新型播种机的控制模块...“
就在这时,张铁柱穿着海关制服走了过来:“老王,局长找你。“
检查的官员愣了一下:“现在?“
“急事,关于上次那批走私汽车的案子。“张铁柱面不改色。
官员犹豫地看了看打开的箱子,又看看张铁柱:“这批货...“
“我来替你检查,你先去。“张铁柱接过他手中的检查单。
等官员离开,张铁柱迅速示意工人重新封箱。他的机械眼扫过车厢,确认没有其他海关人员注意这边。
“全部通关。“他对朝鲜司机低声说,“按原计划运到武汉。“
司机如释重负,赶紧招呼工人重新装车。没有人注意到,张铁柱的机械臂悄悄吸走了刚才那位海关官员别在胸前的钢笔——那其实是一支录音笔,里面记录了整个检查过程。
三小时后,卡车顺利驶离丹东口岸。车厢最深处,十二台被伪装成农机部件的光纤拉丝机安然无恙。
武汉郊区,“长江农机维修中心“。
表面上看,这是一家普通的农机维修厂。但在地下三层,却是一个设备先进的光缆生产车间。王磊已经安全回国,此刻正和一群工程师研究从日本偷来的技术图纸。
“老板,有个问题。“首席技术官林振华推了推眼镜,“日本人的预制棒配方需要一种特殊催化剂,我们搞不到。“
谢一扬皱眉:“不能用替代品?“
“会大幅降低光纤传输性能。“林振华摇头,“按照这个参数生产出来的光缆,损耗率会比日本原装产品高出30%。“
车间里陷入沉默。所有人都知道,在即将到来的电信招标中,这样的性能差距意味着彻底出局。
谢一扬突然走向工作台,拿起一根光纤预制棒仔细端详。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根晶莹的玻璃棒,眼神专注得可怕。
“我在2035年参观过康宁的工厂。“他低声说,仿佛在自言自语,“他们用了一种稀土掺杂技术...“
所有人都愣住了。谢一扬很少提及他“前世“的技术细节,那是他最大的秘密。
“拿纸笔来。“谢一扬命令道。
林振华赶紧递上绘图板。谢一扬快速画出一套设备简图,标注了几个关键参数。
“这是...高温气相沉积炉?“林振华惊讶地问。
“改良版。“谢一扬放下笔,“用氧化铈代替日本配方里的铂催化剂,虽然成本高一点,但损耗率能控制在5%以内。“
工程师们面面相觑。这种技术路线他们闻所未闻。
“可是氧化铈...“林振华犹豫道。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谢一扬打断他,“国内氧化铈纯度不够。所以——“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铅罐,“这是从苏联黑市搞来的军用级氧化铈,纯度99.999%。“
林振华小心翼翼地打开铅罐,里面的白色粉末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够生产多少公里光缆?“
“至少五千公里。“谢一扬看了看表,“电信总局的招标还有七天,我要在五天内看到合格样品。“
“这...太赶了...“
“没有不可能。“谢一扬的声音冷得像冰,“日本人的技术也是偷来的,六十年代他们偷了美国人的专利。现在轮到我们偷他们的,天经地义。“
就在这时,张铁柱匆匆走进车间,机械眼闪烁着警报式的红光:“老板,出事了。富士通发布了全球公告,声称核心技术遭窃,已向国际刑警报案。“
谢一扬不慌不忙地整了整袖口:“意料之中。“
“他们还悬赏100万美元追查泄密者。“
“让王磊立刻去缅甸避风头。“谢一扬想了想,“另外,准备一份'证据',指向上海贝尔。“
张铁柱的机械眼亮了一下:“嫁祸?“
“商业竞争嘛。“谢一扬微笑,“反正上海贝尔也没少偷美国人的技术。“
车间里响起一阵会意的笑声。谢一扬走到新组装的光纤拉丝机前,轻轻抚过冰冷的金属外壳。
“各位,中国第一根自主知识产权光纤即将在这里诞生。“他的声音罕见地带着激情,“二十年后,当全世界都用上中国制造的光缆时,没人会在意这些技术最初是怎么来的。“
林振华深吸一口气,转向工作团队:“三班倒,72小时不休息!一定要在招标前拿出样品!“
谢一扬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离开车间。他知道,一场关于技术、商业和国家的宏大博弈,才刚刚开始。
三天后,第一根国产光纤预制棒在武汉郊区的秘密工厂下线。测试数据显示,其性能达到了日本同类产品的95%,完全满足电信招标要求。
同一天,国际刑警组织发布了对上海贝尔某工程师的通缉令,指控其涉嫌商业间谍活动。而真正的技术窃取者王磊,已经在缅甸仰光的豪华别墅里,享受着谢一扬安排的“休假“。
谢一扬站在扬帆大厦顶层,看着长江上往来的船只。他手中把玩着一小段光纤样品,那晶莹的玻璃丝在阳光下闪烁着彩虹般的光芒。
“老板,富士通亚洲区总裁明天到北京。“张铁柱汇报道,“据说是来向中国电信施压,要求取消我们的投标资格。“
“让他来。“谢一扬冷笑,“正好让我们的'国产技术'亮个相。“
他转身走向办公桌,铂金袖扣在夕阳下闪过一道冷光。桌上放着一份刚拟好的新闻通稿,标题是《突破封锁!中国自主研发光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窗外,1993年的武汉正在暮色中渐渐亮起灯火。那些灯光,很快将通过谢一扬“偷来“的技术,连接成一张覆盖全国的光明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