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9日凌晨3点17分,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指尖的雪茄在黑暗中明灭不定。窗外,长江像一条黑色的巨蟒,蜿蜒穿过沉睡的城市。他的目光锁定在远处那片灯火通明的工地——三峡大坝施工现场。
“老板,刚截获的邮件。“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液压左臂递过一台平板电脑,“水利部专家郑国栋向《南方日报》发了举报信。“
谢一扬接过平板,屏幕上是一份扫描文件。标题赫然写着《关于三峡大坝左岸非正常位移的紧急报告》,落款处郑国栋的签名力透纸背。
“位移量37毫米?“谢一扬的瞳孔微微收缩,“超出设计允许值两倍还多。“
“更麻烦的是这个。“张铁柱的机械手指划过屏幕,调出一组照片,“他拍到了导流底孔的裂缝,还有混凝土骨料分离的证据。“
照片上,大坝基座处蜿蜒的裂缝如同蜈蚣,触目惊心。谢一扬的指尖在平板边缘轻轻敲击,节奏如同死亡倒计时。
“《南方日报》什么反应?“
“值班编辑已经排版,准备在早报头版刊登。“张铁柱的处理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印刷厂那边刚开机。“
谢一扬掐灭雪茄,铂金袖扣在黑暗中闪过一道冷光:“通知'暗影'小组,启动'媒体净化'预案。“
张铁柱的机械眼红光骤亮:“需要物理干预吗?“
“先礼后兵。“谢一扬走向办公室角落的保险柜,输入指纹和虹膜验证,“让黑客把举报内容替换成王菲和窦唯的绯闻,纸质版全部销毁。“
保险柜门无声滑开,露出十几部不同型号的卫星电话。谢一扬取出标着“7号“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五位数的短号。
“老周,三峡那边出了点小状况。“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需要你协调一下新闻出版署,今天所有关于水利工程的报道都要特别审查。“
电话那头传来周明远睡意朦胧的咒骂:“你他妈看看现在几点?国务院调查组明天就到宜昌,你让我怎么——“
“郑国栋的女儿在英国读高中对吧?“谢一扬打断他,“曼彻斯特女子学院,学号mh2017。“
电话那头突然沉默了三秒,然后是衣料摩擦的窸窣声,周明远的声音瞬间清醒:“...你想怎么做?“
“《南方日报》的电子版已经处理好了。“谢一扬看着张铁柱递来的最新监控画面,印刷厂里工人们正将成捆的报纸推进碎纸机,“但郑国栋这个人...需要你安排一次'学术考察'。“
挂断电话,谢一扬走向衣帽间。三分钟后,他换上一身黑色西装走出来,领带是三峡截流纪念款,暗纹里藏着扬帆集团的logo。
“备车,去郑国栋家。“谢一扬从抽屉取出一支钢笔式注射器,检查里面的透明液体,“通知武汉大学,明天水利学院的实验室要'电路检修'。“
凌晨4点30分,武昌东湖别墅区。
郑国栋的书房灯还亮着。这位六十岁的水利专家正伏案疾书,花白的鬓角被汗水浸湿。桌上摊着几十张手绘图纸,每张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
“郑教授,深夜工作伤身啊。“
郑国栋猛地抬头,书房门口不知何时站了个穿黑西装的年轻人。那人手里把玩着一枚三峡工程纪念币,笑容温和得令人毛骨悚然。
“谢一扬!“郑国栋的钢笔啪嗒掉在纸上,墨水晕开一片蓝黑色的污渍,“你怎么进来的?“
“保安系统有点小漏洞。“谢一扬缓步走近,铂金袖扣在台灯下闪着冷光,“就像您发现的大坝裂缝一样。“
郑国栋的手悄悄移向抽屉,那里有他刚打印出来的举报信副本。但谢一扬的动作更快,钢笔式注射器已经抵住了他的颈动脉。
“别紧张,只是点镇静剂。“谢一扬的声音轻柔得像在哄孩子,“足够我们好好谈谈。“
老教授僵住了,他盯着那支注射器,喉结上下滚动:“你...你想干什么?“
“合作。“谢一扬收起注射器,变魔术般掏出一张支票,放在图纸上,“五百万,足够您女儿读完牛津博士。“
支票上的数字刺痛了郑国栋的眼睛。他抬头看向这个恶魔般的年轻人,突然发现对方领带上的暗纹——那是大坝截流当天的纪念图案,他曾作为专家代表站在主席台上。
“你知道37毫米位移意味着什么吗?“郑国栋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等到蓄水至175米,整个左岸坝段都可能——“
“可能,也许,大概。“谢一扬不耐烦地打断他,“科学不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吗?“他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这是国务院特批的补充加固方案,预算20亿。“
郑国栋戴上老花镜,快速浏览文件内容。越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这根本是敷衍!灌浆加固治标不治本,而且施工周期至少需要——“
“两年零三个月。“谢一扬准确报出数字,“正好赶上1997年香港回归献礼。“
老教授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你这是拿千万人的性命当赌注!“
“不,是您女儿在赌。“谢一扬按下手机播放键,扬声器里传出一个少女的声音:“爸爸,我在学校图书馆,今晚要准备经济学期末考...“
郑国栋的脸色瞬间惨白。谢一扬关掉录音,温柔地说:“曼彻斯特最近治安不好,尤其是中国留学生聚集区。“
书房陷入死寂,只有老教授的呼吸声越来越重。窗外,东湖的晨雾正缓缓升起,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别墅区。
“你要我做什么?“郑国栋最终颓然坐下。
“很简单。“谢一扬从图纸堆里抽出一张核心数据表,“修改这几个参数,让位移量看起来在安全范围内。然后以专家组名义出具补充报告。“
“这不可能瞒过——“
“那是我的事。“谢一扬突然变脸,眼神锐利如刀,“您只需要考虑是拿着五百万去牛津看女儿毕业,还是明天在长江下游找她的尸体。“
郑国栋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墨水从钢笔尖滴落,在支票上晕开一朵蓝色的花。
上午8点整,《南方日报》编辑部。
总编室电话响个不停,值班编辑小林手忙脚乱地接起第N个读者来电:“是的,王菲确实和窦唯在武汉演唱会后台密会...不,我们没有收到水利专家的举报...什么大坝位移?“
挂掉电话,小林困惑地翻看今早的报纸。娱乐版头条赫然是《天后密会摇滚才子,酒店共度三小时》,配图明显是偷拍,像素低得可疑。
“奇怪,我明明排的是郑教授的举报信...“小林嘀咕着打开电脑,却发现邮箱里那封邮件不见了,搜索记录也被清空。
更诡异的是,印刷厂送来签收的样报里,头版本该是举报信的位置,现在变成了某女明星的整容八卦。
“张主任!“小林叫住匆匆走过的值班主编,“昨晚那篇三峡大坝的报道...“
“什么报道?“张主编头也不回,“今天头条是香港回归倒计时专题,别瞎说。“
小林呆立在原地,突然感到一阵寒意。他隐约记得凌晨三点接到过某个神秘电话,对方自称网信办的,要求立即撤换一篇敏感报道。但这段记忆现在模糊得像场梦。
与此同时,水利部专家组的黑色轿车正驶入三峡坝区。郑国栋坐在后排,手里攥着刚“修改“好的检测报告。车载广播里,女主播正用甜美的声音播报:“...三峡工程进展顺利,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标准...“
老教授望向窗外,江面上晨雾弥漫,像极了今早谢一扬离开时,东湖上升起的那层薄纱。
上午10点15分,扬帆大厦会议室。
谢一扬正在听取张铁柱的汇报:“郑国栋已经带着修改过的报告去了三峡,周局长安排的人会全程'陪同'。“
“监控呢?“
“《南方日报》所有相关记录都已清除,印刷厂的纸质版全部销毁。“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蓝光,“不过有个值班编辑似乎还有记忆残留。“
谢一扬正在签署文件的手微微一顿:“处理干净。“
“已经安排车祸。“张铁柱调出平板电脑,显示着《武汉晨报》记者发来的现场照片——一辆电动车倒在血泊中,“肇事司机是酒驾,血液酒精含量280。“
谢一扬满意地点点头,继续批阅文件。突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秘书慌张地冲进来:“谢总!央视《焦点访谈》摄制组到楼下了!说是要采访三峡工程质量...“
“慌什么。“谢一扬不慌不忙地合上文件夹,“请他们去贵宾室,就说我在参加国务院视频会议。“他转向张铁柱,“联系三峡那边,让郑国栋准备接受采访。“
等秘书离开后,谢一扬从保险柜取出一份档案袋:“把这个交给周明远,让他安排郑教授'意外失足'的时间提前到采访结束后。“
档案袋里是郑国栋女儿的详细行程表,最后一页用红笔圈出了下周一的日期——女孩计划独自去湖区写生的日子。
下午3点20分,三峡大坝观景台。
央视记者方静将话筒递给郑国栋:“郑教授,作为水利部首席专家,您如何评价三峡工程目前的施工质量?“
镜头前的郑国栋西装笔挺,胸前的党徽闪闪发亮。他身后,大坝在冬日阳光下巍然矗立,混凝土表面光滑如镜,看不出任何裂缝痕迹。
“经过严格检测,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标准。“老教授的声音平稳有力,“特别是左岸坝段,位移量控制在8毫米以内,远低于安全阈值。“
方静似乎有些意外:“但有传言说大坝出现严重位移...“
“纯属谣言。“郑国栋斩钉截铁地打断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三峡工程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里程碑,质量过硬,经得起历史检验。“
观景台下方,江水奔腾不息。没人注意到,在导流底孔的阴影处,几道新鲜的裂缝正在水泥表面悄然蔓延,像一张逐渐张开的黑色蛛网。
当晚8点整,这期《焦点访谈》在全国同步播出。谢一扬坐在私人影院里,品着1982年的拉菲,欣赏屏幕上郑国栋的精彩表演。
“老板,刚收到三峡那边的数据。“张铁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实际位移已经达到41毫米。“
谢一扬晃了晃酒杯,猩红的酒液在灯光下如同鲜血:“通知施工方,今晚开始灌浆作业。“他抿了一口酒,“用最便宜的那种材料。“
银幕上,节目已经进入尾声。方静正用激昂的语调总结:“...三峡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这座举世瞩目的世纪丰碑!“
谢一扬举杯致意,铂金袖扣在黑暗中闪过一道冷光。窗外,长江依旧奔流不息,带着泥沙与秘密,沉默地流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