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29日,武汉东湖高新区,长飞光纤会议室。
谢一扬一拳砸在实木会议桌上,震得咖啡杯里的液体溅出几滴,在雪白的报表上洇开褐色污渍。投影幕布上,美国商务部的禁令文件像一纸死亡判决书,刺眼的红色印章盖在“禁止向中国出口光刻胶及相关设备“的字样上。
“三天!“谢一扬的声音冷得像冰,“美国人的禁令下来才三天,我们的库存就见了底?“
长飞光纤总经理王建国额头渗出细密汗珠,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的线头:“谢总,按照正常生产节奏,我们的光刻胶储备只够维持两周。但上周为了赶军方订单,生产线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所以现在呢?“谢一扬打断他,目光扫过会议室里噤若寒蝉的高管们,“价值二十亿的光纤订单,就因为几桶化学胶水要违约?“
会议室落地窗外,东湖水面反射着正午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谢一扬突然想起三年前,他盗取美国康宁公司技术时,那个被他收买的工程师临死前的警告:“没有美国光刻胶,你们的预制棒就是一堆废玻璃。“
“日本呢?德国呢?“谢一扬转向张铁柱。这个贴身保镖的机械眼正闪烁着数据流,连接着全球贸易数据库。
“全都跟进了禁令。“张铁柱的声音低沉,“ASmL、信越化学、JSR...所有大厂都停止了对华出口。海关总署刚发来预警,连香港转口渠道都被切断了。“
谢一扬走到窗前,俯瞰光谷产业园。这片他一手打造的科技王国,此刻正面临灭顶之灾。没有光刻胶,长飞光纤的预制棒生产线将在一周内停摆,紧接着是武汉邮科院、烽火通信...整个中国光通信产业都会被掐住咽喉。
“备选方案?“他头也不回地问道。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直到角落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朝鲜...或许...“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说话者——长飞光纤技术副总林振华。这个曾经被他从武大挖来的教授,此刻正紧张地推着眼镜。
“说下去。“谢一扬眯起眼睛。
林振华咽了口唾沫:“我在《自然》杂志上看到过一篇论文,朝鲜科学院用苏联遗留设备,在咸兴建立了小型光刻胶生产线。虽然纯度只有美国产品的60%,但...“
“60%?“王建国失声叫道,“那连单模光纤都做不出来!“
谢一扬却突然笑了。他走到林振华面前,亲手为他斟了杯茶:“林教授,你认识写那篇论文的朝鲜学者吗?“
“是...是合着者之一。“林振华接过茶杯,手指微微发抖,“金哲秀博士,我在莫斯科留学时的同学。“
谢一扬的指尖在茶杯边缘轻轻划过:“安排会面。就说是...学术交流。“
1992年4月3日,中朝边境,丹东浪头港。
一艘锈迹斑斑的朝鲜货轮“青山里号“缓缓靠岸。甲板上堆着印有“矿物肥料“字样的麻袋,几个穿蓝色工装裤的朝鲜船员面无表情地站在船舷边。
谢一扬穿着海关制服,戴着鸭舌帽,混在查验队伍中。他身旁的张铁柱已经黑入港口管理系统,将这批“特殊货物“的查验等级调至最低。
“金社长,久等了。“谢一扬对迎面走来的朝鲜商人伸出手。对方穿着不合身的西装,领带上别着金日成徽章,正是朝鲜对外经济委员会下属的“金星贸易公司“社长金正旭。
金正旭咧嘴一笑,露出镶金的门牙:“谢董事长亲自来接货,是我们的荣幸。“他转身对船员挥挥手,“卸货!“
麻袋被一个个搬下船。谢一扬用匕首划开其中一个,里面不是化肥,而是用稻草包裹的金属罐——每罐都贴着俄文标签“光敏树脂-47“。
“苏联七十年代的技术。“金正旭压低声音,“但经过我们改良,现在能达到68%的纯度。一吨换五吨小麦,或者...“他做了个搓手指的动作,“硬通货。“
谢一扬用手指蘸了点罐中粘稠液体,在指尖捻了捻。这玩意比美国货浑浊得多,像掺了沙子的蜂蜜。但他没得选。
“我要的不仅是光刻胶。“谢一扬示意张铁柱打开手提箱,里面整齐码着美钞,“还有生产设备。“
金正旭瞳孔一缩:“那得加钱。而且...“
“而且什么?“
“美国人盯得很紧。“金正旭环顾四周,声音压得更低,“上个月,我们一个工程师在平壤饭店见了cIA的人,第二天就被保卫部带走了。“
谢一扬合上手提箱:“每套设备,我按国际市场价的三倍付。用钻石结算。“
金正旭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盯着谢一扬看了几秒,突然转身对船员吼了句朝鲜语。船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开始拆卸甲板下的隐蔽舱室。
1992年4月15日,丹东市郊,秘密工厂。
谢一扬戴着防毒面具,穿过弥漫着刺鼻化学味的车间。这里原本是家破产的化工厂,现在被改造成光刻胶翻新基地。车间中央,十几台锈迹斑斑的苏联时代设备正在被喷漆——崭新的“中国制造“标签已经贴好。
“纯度提升到75%了。“林振华拿着检测报告走过来,脸色却不见喜色,“但美军标最低要求是85%。“
谢一扬摘下面具,指了指角落里正在包装的成品:“给军工的那批,掺30%美国库存货。“
“这...万一出事...“林振华的声音发抖。
谢一扬拍拍他的肩:“林教授,你知道为什么我选你做技术负责人吗?“不等对方回答,他继续道,“因为三年前康宁公司那个跳楼的工程师,是你亲弟弟。“
林振华如遭雷击,踉跄着后退两步。
“放心,他的老婆孩子在美国过得很好。“谢一扬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个穿哈佛校服的少女,“你侄女明年毕业,我已经安排了高盛的工作。“
一滴汗从林振华额头滑落。他沉默地接过照片,转身走向实验台,开始修改检测数据。
车间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张铁柱快步走来,机械眼闪烁着红光:“老板,cIA的人到丹东了。带队的是杰克·威尔逊。“
谢一扬挑了挑眉——威尔逊正是三年前负责康宁公司案的反间谍主管。
“启动'壁虎计划'。“他平静地下令。
1992年4月20日,武汉扬帆大厦。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新闻联播》里播放的长飞光纤“重大技术突破“专题报道。画面中,林振华穿着白大褂,正在“自主研发“的生产线前接受采访。
“...经过三年攻关,我们终于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林振华的声音在电视里回荡。
办公室门被推开,张铁柱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都处理干净了。朝鲜那边的线人确认,威尔逊团队拿到的'叛逃者名单'已经送到平壤。“
谢一扬点点头。那份名单上有林振华团队三分之二的技术骨干——足够让cIA忙活一阵子了。
“军工那边?“
“验收通过了。“张铁柱递上一份盖着绝密印章的文件,“总装部还发了嘉奖令,说我们的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谢一扬轻笑出声。他走到酒柜前,给自己倒了杯威士忌。窗外,东湖的夜色如墨,几盏孤灯在远处闪烁,像潜伏的野兽眼睛。
“老板,还有件事。“张铁柱犹豫了一下,“周省长转来中央领导的批示,要求我们把'国产光刻胶技术'写成报告,准备申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谢一扬举杯向北京方向致意:“告诉领导,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他仰头饮尽杯中酒,喉咙里火辣辣的。这酒就像他的科技帝国——外表光鲜,内里却是劣质酒精和香精的混合物。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包装够漂亮,标签够唬人,总有人会买单。
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响起。谢一扬接起来,听筒里传来周明远疲惫的声音:“老谢,下个月有个国际半导体展,部里点名要长飞参展...“
“没问题。“谢一扬微笑着应下,同时用眼神示意张铁柱,“正好展示我们的'国产突破'。“
挂断电话,他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孙子兵法》。书页中夹着张照片——朝鲜咸兴的工厂里,几个穿防护服的技术人员正在简陋的设备前工作。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技术无国界,但利润有国籍。“
谢一扬将照片凑近打火机,火苗瞬间吞噬了那些模糊的人影。灰烬飘落在价值十万块的波斯地毯上,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