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4日,三峡大坝施工现场。
凌晨四点十七分,江面上的雾气浓得像化不开的牛奶。谢一扬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台上,呼出的白气在探照灯的光柱里转瞬即逝。他身后,三十名工程师正用高压水枪冲洗着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表面,水花溅在防冻剂上,发出轻微的“滋滋“声。
“老板,施密特团队已经离开宜昌酒店。“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雾中闪着暗红的光,“按计划,他们会在七点抵达3号标段。“
谢一扬没说话,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上显示着大坝3d模型——红色区域标记着实际施工中偷工减料的部分,几乎占整个坝体的23%。他的目光停在最危险的泄洪段,那里的钢筋密度只有设计标准的60%。
“把b方案再检查一遍。“谢一扬突然开口,声音比江风还冷,“特别是全息投影的覆盖范围。“
三公里外的工棚里,林小军猛地灌下今晚第六杯咖啡。他面前的监控屏上,十二个画面分别显示着大坝不同角度的实时影像。当谢一扬的命令传来时,这个清华博士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
“投影机组调试完毕。“林小军对着麦克风说,声音因亢奋而微微发颤,“AI换脸程序也植入好了,只要德国人戴上我们提供的AR眼镜......“
谢一扬切断通讯,转向身后穿着武警制服的男人:“周厅长,明天考察时的'施工人员'都培训好了?“
周明远——如今已是省公安厅副厅长——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两百个'工人'全是警校学员,台词背得比入党誓词还熟。“他压低声音,“不过那个德国监理施密特......“
“他活不过今天中午。“谢一扬轻描淡写地说,仿佛在讨论午饭菜单。
第一节完美样本区的魔术
上午六点三十分,朝阳刚刚刺破江雾。
十二辆考斯特中巴车缓缓驶入3号标段。车上,国际水利专家团的成员们睡眼惺忪地看着窗外——那里本应是嘈杂的施工现场,此刻却整洁得像科幻电影。穿着统一工装的“施工人员“列队欢迎,安全帽下的每张脸都洋溢着标准的微笑。
“不可思议!“德国监理施密特第一个跳下车,他的金丝眼镜反射着晨光,“上周卫星图还显示这里在打地基!“
谢一扬微笑着迎上去:“中国速度,施密特先生。“他递过一副特制AR眼镜,“为安全考虑,请佩戴我们的智能装备。“
当施密特戴上眼镜的瞬间,镜片边缘闪过一道几乎不可见的蓝光。他眼前的景象顿时“增强“了——原本光秃秃的混凝土表面,现在浮现出密密麻麻的钢筋网格;远处正在浇筑的塔吊下,全息投影显示出符合标准的骨料配比。
“这......“施密特的手微微发抖,他蹲下身想摸脚下的混凝土。
“小心!“谢一扬一把拉住他,“刚浇筑的样本区,强度还不够。“
一旁的林小军立刻递上平板电脑:“这是实时监测数据,抗压强度已达设计标准128%。“
施密特皱眉翻看数据,却没注意到文件属性显示“演示模式“。当他点击“原始记录“时,系统自动跳转到伪造的数据库——那里有连续三个月完美的检测报告,每份都盖着监理公司的电子章。
“施密特先生!“《纽约时报》记者突然挤过来,“作为第三方监理,您如何评价这段工程质量?“
摄像机红灯亮起的瞬间,施密特感到后颈一阵刺痛——AR眼镜的纳米针头已注入微量东莨菪碱。他的瞳孔微微放大,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毫无疑问的世界级水准!中国同行创造了水利工程奇迹!“
谢一扬适时地揽住施密特肩膀,在镜头前摆出握手姿势。没人注意到,他袖口的纽扣摄像机正将画面实时传回控制中心——那里有二十名黑客随时准备篡改直播信号。
第二节搅拌机里的真相
中午十二点十分,考察团在临时食堂用餐。
施密特借口上厕所,悄悄溜回3号标段。德国人的固执让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些混凝土的色泽太过均匀,振捣痕迹像是同一模板复制的。
他躲过巡逻的“保安“,用瑞士军刀撬开一处样本区的边角。刀尖刚插入三厘米,就碰到异常坚硬的物体。施密特挖出一看,浑身血液瞬间冻结——那根本不是钢筋,而是一根刷了防锈漆的竹片!
“找什么呢?“谢一扬的声音突然在背后响起。
施密特猛地转身,发现不知何时自己已被五名“工人“包围。他颤抖着举起竹片:“你们这是谋杀!大坝会决堤的!“
“聪明。“谢一扬鼓掌,“所以您该明白,为什么考察路线要避开实际施工区?“
德国人突然冲向最近的塔吊,想拉响警报。但张铁柱的机械臂比他还快——液压驱动的金属手指精准掐住施密特后颈,将他拖向正在运转的混凝土搅拌机。
“你们不能......“施密特的眼镜在挣扎中掉落,镜片上还残留着AR投影的痕迹,“国际社会会......“
谢一扬弯腰捡起眼镜,轻轻吹去灰尘:“《纽约时报》明天头版标题我都想好了——《中国工程质量标杆》。“他转向张铁柱,“记得搅拌充分些,德国制造的东西总是很耐用。“
搅拌机的轰鸣盖过了最后的惨叫。当骨料与血肉充分混合后,这批特殊混凝土将被浇筑进大坝最核心的承重区——那里永远不会有人钻孔取样。
第三节头条背后的交易
当晚八点,北京王府饭店。
谢一扬举着香槟,与《纽约时报》主编安德森碰杯。包厢的电视正播放着cNN特别报道:“......三峡工程获国际专家团盛赞,有望成为新世纪基建典范。“
“您要的独家。“安德森递过信封,里面是明天报纸的清样照片,“头版头条,全球二十七种语言同步刊发。“
谢一扬扫了眼标题,微笑着推过一张瑞士银行本票:“额外五万美金,请把施密特先生的署名放在显眼位置。“
当安德森醉醺醺地离开后,周明远从暗门走出来:“水利部刚开完会,决定给扬帆建工追加八十亿预算。“他顿了顿,“但那个美国记者......“
“放心,他儿子在伯克利吸可卡因的视频已经寄到报社了。“谢一扬拉开窗帘,俯瞰长安街的车流,“《时代周刊》的专题报道什么时候播?“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明晚黄金时段,全息特效已通过审查。“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茶几的标本瓶上——那是白天从搅拌机里捞出的“纪念品“,施密特的金丝眼镜框在福尔马林液里微微反光。他忽然想起德国人临终的眼神,那种震惊与恐惧,就像......
就像前世2035年武汉封城时,他在IcU监控里看到的那些眼睛。
尾声凝固在混凝土里的预言
三天后,三峡大坝3号标段。
谢一扬独自走在刚刚完工的坝顶,脚下是三百万吨混凝土构筑的庞然大物。江风猎猎,吹乱了他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远处,全息投影仪还在不知疲倦地循环播放“施工实况“,为明天的第二轮考察做准备。
他蹲下身,指尖抚过某处不起眼的凹痕——那里凝固着半片眼镜镜片,像只永远闭不上的眼睛。
“老板!“林小军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工程学报》要原始数据,怎么办?“
谢一扬站起身,皮鞋碾过那片玻璃:“给他们造一套更漂亮的。“
转身离去的背影渐渐被夕阳拉长,而在他身后,大坝的阴影正无声地爬向远处的村庄。江水中,某个被收买的监理员悄悄扔下的腐蚀剂,正在钢筋缝隙里缓慢扩散。
像极了这个国家正在溃烂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