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5日凌晨,三峡工程三斗坪坝区。
江雾像条灰白的巨蟒缠绕在导流明渠上,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刺破夜幕。质检员李卫国盯着手中检测仪,液晶屏上跳动的数字突然从42.5mpa骤降到28.3mpa——这已经低于大坝核心区的设计强度标准。
“停泵!“他抓起对讲机冲向正在浇筑的7号坝段,“c30标号混凝土强度不合格!“
工地上瞬间乱作一团。戴着扬帆集团安全帽的技术主管张建军快步走来,皮鞋碾过散落的水泥袋,袋口“三峡专供“的烫金字体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李工,仪器出故障了吧?“他笑着递过新版检测仪,“用这个试试?“
李卫国接过仪器,钢筋般的手指按下检测键。蜂鸣声中,屏幕赫然显示【45.2mpa】。
“不可能...“他抓起取样模具冲向搅拌车,却被两个工人架住胳膊。张建军贴近他耳语:“谢总说过,三峡工程耽误一天,国家损失两千万。“检测仪被强硬塞回他手中,屏幕上的【45.2】像血红的烙印。
武汉扬帆大厦,同日早晨八点
谢一扬正在审阅长江汛期报告,张铁柱的机械臂突然投射出三维影像——三峡大坝7号坝段的钢筋网格中,几处混凝土正泛着不正常的青灰色。“刘志强的尸体处理干净了?“他指尖划过影像中的裂缝,裂纹立刻在算法修饰下消失无踪。
“骨灰盒今早送给他夫人了。“机械眼红光闪烁,“但总工程师林振华昨晚去了坝区。“
茶杯在谢一扬手中凝滞。这位曾被他用3000元收买光纤专利的武大教授,如今是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专家组副组长。他按下加密电话:“周书记,林教授该回北京参加院士评选了吧?“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声:“明天就发调令。不过...“周明远压低声音,“水利部新来的郑处长带着进口检测设备,今早突击检查了拌合站。“
三峡坝区拌合站,上午十点
郑毅锋用瑞士产检测仪插入混凝土试块,眉头越皱越紧。他身后站着穿中山装的林振华,老人正用钢笔记录着数据。“郑处长!“扬帆建材总经理王德海小跑过来,“您怎么不提前通知...“
“c30混凝土实测强度27.8mpa。“郑毅锋举起检测仪,“而你们上报的是45.2。“他踢开脚边水泥袋,露出内层印着“汉阳钢厂矿渣粉“的小字,“用工业废料替代水泥?“
林振华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手帕上沾着血丝。王德海趁机抢过检测仪:“进口仪器水土不服嘛!我们国产设备...“他按下仪器侧面的红色按钮,屏幕数字立刻跳转到【46.1mpa】。
“够了!“林振华颤抖着指向拌合楼,“那些作弊芯片...“话音未落,两辆武警吉普疾驰而来。为首的军官敬礼道:“林教授,北京急电请您参加院士终审答辩。“
坝区临时指挥部,同日中午
谢一扬的湾流550刚降落,张铁柱就递上卫星电话:“王德海说郑毅锋取了样。“三维影像显示大坝剖面图,核心区的劣质混凝土像癌细胞般扩散。
“让3号拌合站开机。“谢一扬走向等候的黑色奥迪,“给北京送两百方'特供'混凝土。“车窗外,武警正押送着几个民工打扮的人——那是他提前安排的“偷工减料临时工“。
手机响起周明远秘书的声音:“谢总,林教授飞机上有《三峡工程特殊建材应用白皮书》...“
“天气不好。“谢一扬摇上车窗,“记得给民航局发暴雨预警。“
三峡坝区,傍晚暴雨
李卫国蹲在7号坝段裂缝旁,往数码相机里塞记忆卡。身后传来张建军的声音:“李工,谢总请您去武汉质检。“
“这是要塌的!“他指着裂缝中渗出的黑色液体,“矿渣粉遇水膨胀...“
“所以需要专家处理嘛。“张建军笑着递过信封,厚度显示至少五万。见李卫国不接,突然变脸:“你女儿在荆州三中吧?听说保送清华了?“
暴雨中,李卫国的手机亮起陌生号码的短信:【记忆卡放江豚观测点3号箱】。他望向正在撤离的质检车队,郑毅锋的检测仪正被装入扬帆集团的密封箱。
北京至武汉航线,同日夜
林振华在颠簸的飞机上攥紧公文包。邻座“乘客“第三次“不小心“碰翻他的茶水时,老人突然冲向卫生间,将U盘塞入假牙托槽。
舱门打开的瞬间,狂风裹着雨滴抽打过来。林振华看着没有登机桥的停机坪,和远处闪烁的“武汉扬帆通航“字样,突然对搀扶他的空乘说:“告诉谢一扬,92年汛期水位会到175米。“
空乘耳麦里传来谢一扬的轻笑:“教授糊涂了,设计蓄水位才175。“
“所以溃坝时...“老人突然栽下舷梯,公文包散落的纸张被雨水冲成灰浆。
扬帆大厦顶层,深夜
谢一扬把玩着从林振华假牙里取出的U盘,投影仪正在播放真实检测数据。张铁柱机械臂展开成销毁装置:“要处理掉吗?“
“不,寄给水利部。“谢一扬将U盘插入特制机器,“把28.3改成48.3。“他望向窗外吞噬了无数真相的长江,对电话那头的周明远说:“明天开记者会,宣布三峡工程采用扬帆新型建材,强度超国标20%。“
暴雨拍打着玻璃,仿佛千万冤魂在叩窗。江雾深处,7号坝段的裂缝正悄悄渗出浑浊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