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9日凌晨三点,武汉扬帆化工总厂。
六根直径半米的铸铁管道无声地伸入长江,墨绿色的工业废水正以每小时两百吨的速度注入江中。值班室里的老王打了个哈欠,在记录本上写下“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正常,排放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然后继续翻看那本皱巴巴的《故事会》。
他早已习惯这套流程——不管处理系统是否开启,每天凌晨的排污记录永远都是“达标“。反正厂里每月给他三千块封口费,比他退休工资还高。
“老王,c区管道压力有点大,要不要减点量?“对讲机里传来年轻技术员的声音。
“减个屁!“老王啐了一口,“谢总说了,这批订单赶工期,废水直接走应急管道。你把监测探头给我调到循环水模式就行。“
长江下游三十公里处,天刚蒙蒙亮。渔民张建国划着小船,突然发现江面上漂浮着大片白花花的鱼肚皮。他捞起一条两斤重的草鱼,鱼鳃里渗出的不是鲜红的血,而是粘稠的黑色液体。
“作孽啊!“老张的手颤抖着,放眼望去,死鱼带绵延至少两公里。
上午九点整,扬帆集团总部会议室。
谢一扬把一叠照片摔在会议桌上,照片上全是翻着白肚的死鱼和举着横幅抗议的渔民。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江城日报》会有这些照片?“他的声音很轻,却让在座的高管们后背发凉。
环保部经理刘明额头渗出冷汗:“谢总,可能是前天下雨,蓄水池溢流了一小部分...“
“一小部分?“谢一扬冷笑,“省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汉南段苯系物超标四百倍!周秘书长刚给我打电话,省委书记都看到报道了!“
财务总监赵德海翻着报表:“谢总,如果现在启用备用净水系统,每天成本要增加十二万...“
“蠢货!“谢一扬突然提高音量,“你以为我在乎的是钱?“他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俯瞰长江,“我在乎的是这个!“他猛地拉开窗帘。
窗外,三辆印着“环境监察“字样的白色面包车正驶入集团大门。
“环保局的人没预约就来了。“秘书慌张地推门进来,“带队的说是新调来的副局长...“
会议室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知道,那套价值八百万的“备用净水系统“自从三年前安装后,除了应付检查时开过两次,其余时间都在仓库吃灰。
谢一扬却笑了。他整理了下阿玛尼西装袖口,转头对张铁柱说:“启动b计划。“
十分钟后,环保局副局长郑毅带着六名工作人员走进化工厂区。令他意外的是,厂区内绿树成荫,空气中甚至飘着淡淡的花香。
“郑局,欢迎指导工作!“谢一扬热情地迎上来,“我们扬帆化工一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郑毅皱眉打断:“谢总,我们接到举报,说你们长期直排未经处理的废水。“
“这绝对是诬陷!“谢一扬表情夸张地指着不远处闪闪发光的新设备,“我们去年就引进了德国最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每小时处理能力五百吨。“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工装的老人突然围过来。领头的老汉激动地握住郑毅的手:“领导,你们可得给扬帆化工评个先进啊!谢总自掏腰包给我们村修了污水处理站,现在河水都能直接喝了!“
郑毅将信将疑地跟着谢一扬走向污水处理区。沿途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各项指标:cod 28mg\/L、氨氮1.2mg\/L...全部优于国家标准。
“郑局要不要亲自取样?“谢一扬微笑着递过崭新的采样瓶。
在郑毅弯腰取样的瞬间,张铁柱对着耳机低语:“把3号阀门关小点,德国佬的泵又过热了。“
没人注意到,在二十米深的地下,真正的排污管道正在震颤,仿佛一头被暂时束缚的野兽。
当天下午四点,周明远的专车驶入环保局后院。
“老郑啊,你们今天的突击检查很有成效嘛!“周明远拍着郑毅的肩膀,“扬帆化工的环保工作确实如谢总所说,是行业标杆?“
郑毅欲言又止。他的抽屉里锁着一份真实的水样检测报告,数据触目惊心。
“这是谢总的一点心意。“周明远推过一个牛皮纸袋,“听说令爱明年大学毕业?扬帆集团海外事业部正好缺个管培生...“
次日清晨,《江城晨报》头版刊登题为《严查违法排污,还长江清澈》的报道。配图却是扬帆化工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及笑容满面的谢一扬与环保局领导的握手照。
报道最后一段写道:“经查,本次死鱼事件系上游三家无证作坊违法排污所致,目前已责令关停。“
长江依旧奔流不息。没人注意到,那几根铸铁管在深夜又悄悄张开了狰狞的大口。
谢一扬站在私人游艇甲板上,将半杯拉菲倒入江中。“敬长江,“他对着月色举杯,“不知道核电站的冷却水,会不会比化工废水更温暖些?“
张铁柱的手机亮起,屏幕上是一条新消息:“大亚湾核电站张总工程师已到武汉,入住香格里拉2808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