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15日凌晨3点17分,武汉天河机场。
一架湾流公务机悄然滑入停机坪,没有开灯,像一只潜行的黑豹。谢一扬站在塔台监控盲区的阴影里,指尖的烟头在夜色中明灭不定。他身后,张铁柱的独眼反射着跑道指示灯的红光,像某种夜行动物的瞳孔。
“老板,刚确认林振华没登上去北京的航班。“张铁柱的声音压得极低,“他实验室的保险柜空了,连备份硬盘都带走了。“
谢一扬深吸一口烟,尼古丁的苦涩在舌尖蔓延。东湖高新区那间实验室里,存放着足以改变中国半导体行业命运的光刻胶配方——那是他从美国康宁公司窃取,又经过林教授团队改良的核心技术。
“他老婆孩子呢?“
“家里没人,学校说两个孩子三天前就请了病假。“张铁柱递过一部卫星电话,“海关那边查到个可疑记录,今早有个持香港护照的林姓教授飞了旧金山。“
谢一扬的瞳孔骤然收缩。旧金山——康宁公司总部所在地。他掐灭烟头,火星溅在定制皮鞋上,烫出一个小黑点。
“准备飞机,你带A组立刻出发。“他的声音比夜风还冷,“记住,活要见人,死要见配方。“
张铁柱的金牙在黑暗中闪了闪:“那要是配方在,人没了?“
“那就让康宁明白,偷我谢一扬的东西是什么下场。“谢一扬转身走向等候的奔驰车,背影被跑道灯拉得老长,“告诉吴奈温,缅甸基地的童子军可以启用了。“
凌晨4点30分,扬帆大厦地下三层。
五十块监控屏幕同时亮起,映得谢一扬脸色发青。主屏幕上,林教授的资料被不断放大——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微胖男人,曾是他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发掘的“瑰宝“,如今却成了插向心脏的匕首。
“老板,查到了!“技术员突然喊道,“林教授昨晚用备用密钥登录了服务器,下载了全部研究数据!“
谢一扬盯着屏幕上那串访问记录,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1990年8月,他亲自带林教授去北京申请的pct国际专利;1991年1月,光刻胶生产线投产时,林教授在典礼上热泪盈眶地感谢他的“知遇之恩“。
“通知长飞光纤,立刻停止所有生产线。“他抓起红色电话,“就说设备检修,所有技术人员集中到一号会议室——不准带手机。“
技术员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突然僵住了:“老、老板,林教授留了封信...在系统根目录...“
屏幕跳出一封电子信,开头是刺眼的“谢总亲启“。谢一扬只扫了一眼,太阳穴就突突直跳——林教授不仅带走了配方,还在信里详细列举了扬帆集团技术剽窃的证据,甚至附上了他与乌克兰专家密会的照片。
“启动熔断协议。“谢一扬的声音像淬了冰,“所有关联账户立刻转移,缅甸那条走私线暂时关闭。“他转向安保主管,“林教授的团队全部控制起来,尤其是那个姓王的女博士——她上周刚请了婚假。“
安保主管刚要行动,警报声突然响彻机房。东湖监控站传来紧急信号:两辆没有标识的黑色面包车正高速接近扬帆大厦。
谢一扬眯起眼,监控画面里,为首车辆副驾坐着的分明是省科技厅的刘处长——那个上个月还在酒桌上跟他称兄道弟的官僚。
“走后门。“谢一扬扯松领带,从保险柜取出一个U盘塞进内袋,“让公关部准备声明,就说林教授因病休假,技术研发一切正常。“
当刘处长带人冲进办公室时,谢一扬早已坐上开往孝感农庄的防弹车。车载电视里,央视早间新闻正播放着长飞光纤的专题报道,画面中林教授笑容满面地介绍“国产光刻胶突破封锁“——这是三个月前的存档画面。
“老板,张铁柱落地了。“司机递来卫星电话,听筒里传出旧金山机场的广播声,“他说康宁公司派了接机的人,但没看到林教授。“
谢一扬摇下车窗,初夏的风裹挟着油菜花香灌进来。远处,东湖水面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而他精心构筑的科技帝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告诉柱子,“他盯着湖面上一只掠过的白鹭,“去唐人街的'金门'茶楼问问。“
同一时刻,旧金山国际机场。
张铁柱压低了旧金山巨人队的棒球帽,墨镜后的独眼扫视着到达大厅。他身后,三名缅甸雇佣兵推着行李车,箱子里装着拆解的狙击枪零件。
“目标未出现。“他用粤语对着衣领下的麦克风说道,“康宁的人在西出口,两个西装男带枪。“
耳机里传来技术支持的电子音:“查到了!目标手机最后一次信号在唐人街,格兰特街附近。“
张铁柱咧嘴一笑,金牙在荧光灯下闪着凶光。他比了个手势,雇佣兵们立刻分散融入人群。十分钟后,一辆偷来的福特厢型车驶出停车场,后备箱里躺着被割喉的康宁公司保安——他们到死都不知道,接机任务要接的根本不是什么中国专家。
上午9点15分,武汉大学物理楼。
谢一扬戴着口罩和鸭舌帽,站在林教授实验室的窗前。这里已经被翻得底朝天,抽屉里的全家福相框碎了一地,玻璃渣下小男孩的笑脸被划得支离破碎。
“谢总!“法务总监气喘吁吁地跑来,“刚收到美国专利局的预警,康宁公司提交了光刻胶新专利的优先权主张!“
谢一扬接过文件,手指微微发抖。专利申请日期赫然写着1991年6月14日——正是林教授失踪的那天。更致命的是,权利要求书里明确提到了“掺杂稀土元素的感光树脂“,这正是他们从乌克兰专家那里获得的独门配方。
“通知香港的律师事务所,立刻提起异议。“他撕碎文件,纸屑像雪花般飘落在实验台上,“再给华尔街那几家对冲基金透风,就说康宁涉嫌技术欺诈。“
法务总监刚离开,安保主管就神色慌张地冲进来:“老板,王博士不在宿舍!她未婚夫说昨晚接到电话就出去了,到现在联系不上!“
谢一扬踢翻了一把椅子。王博士——林教授的得意门生,光刻胶项目的核心成员,掌握着生产工艺的所有细节。如果她也叛逃了...
“查她未婚夫的通话记录。“他抓起实验台上的烧杯砸向墙壁,玻璃碎片四溅,“还有,立刻冻结林教授所有亲属的银行账户。“
中午12点,旧金山唐人街。
张铁柱蹲在“金门“茶楼对面的巷子里,望远镜里是二楼包厢的窗帘——那里有个人影正不安地来回踱步,轮廓与林教授十分相似。
“确认目标。“他对着麦克风低语,“A组堵后门,b组准备闪光弹。“
耳机里传来技术支持的警告:“小心!热成像显示包厢里有四个人,窗边两个可能是保镖。“
张铁柱啐了一口,从腰间抽出消音手枪。他刚要行动,一辆黑色雪佛兰突然急刹在茶楼门口,三个穿FbI背心的壮汉跳下车直冲二楼。
“操!“张铁柱猛拍墙壁,“撤退!全他妈是陷阱!“
但已经晚了。二楼传来激烈的打斗声,接着是玻璃碎裂的脆响。一个亚裔男子从窗口坠下,重重砸在遮阳棚上又滚落地面——张铁柱看得真切,那人手里紧攥着一个银色硬盘。
“抢硬盘!“他对着麦克风怒吼,同时冲向坠楼者。三名雇佣兵从不同方向扑来,其中一人抢先抓到了硬盘。
枪声骤然响起。张铁柱感到脸颊一热,跑在最前面的雇佣兵脑袋像西瓜般炸开。他本能地翻滚躲避,看见雪佛兰车顶探出一支狙击枪。
“cIA!是cIA!“耳机里技术支持尖叫,“柱子快跑!整个街区都被封锁了!“
第二颗子弹打碎了雇佣兵的膝盖,第三颗精准命中他手中的硬盘。火花四溅中,张铁柱看到一缕青烟从硬盘接口冒出——数据正在被销毁。
“老板...“他对着袖口隐藏的麦克风嘶吼,“资料保不住了!“
最后一刻,张铁柱扑向坠楼的亚裔男子。翻过那张血肉模糊的脸,他如释重负地发现这不是林教授,而是个二十出头的华裔青年,胸前别着斯坦福大学的校徽。
“妈的!调虎离山!“张铁柱一拳砸在墙上。远处警笛声越来越近,他最后看了眼燃烧的硬盘,转身消失在错综复杂的小巷中。
下午3点20分,孝感农庄地下室。
谢一扬盯着卫星传回的实时画面——旧金山街头,警车包围了茶楼,FbI探员正用证物袋装那块烧焦的硬盘。屏幕一角的小窗口里,张铁柱满脸是血地坐在偷来的皮卡上,正用缅甸语咒骂。
“老板,刚截获康宁的内部邮件。“技术员递过平板,“他们安排林教授明天上午十点参加董事会,演示光刻胶技术。“
谢一扬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太了解林教授了——这个书呆子一定会带着备份资料去邀功。但问题是,备份在哪?
“柱子,去查这个斯坦福学生。“他放大坠楼青年的照片,“看看他和林教授有什么联系。“
电话突然响起,是周明远从省委打来的:“老谢,科技部刚下发通知,要全面检查'863计划'资助项目的进展。刘厅长点名要去长飞光纤...“
“拖住他们三天。“谢一扬打断他,“就说我们正在准备国际专利战的材料。“
挂断电话,谢一扬走向墙上的世界地图。旧金山、武汉、北京三个点被红笔圈出,连成一个危险的三角形。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问道:“王博士的未婚夫是做什么的?“
“省外办的翻译,经常接待外宾。“安保主管翻着资料,“上个月刚参与过美国商务代表团的接待。“
谢一扬的瞳孔骤然收缩。美国商务代表团——带队的不正是康宁公司的副总裁吗?
“立刻控制这个翻译。“他抓起外套,“要快,我亲自审。“
傍晚6点45分,东湖别墅区。
王博士的未婚夫小陈被绑在椅子上,额头上的血已经凝固。谢一扬坐在对面,慢条斯理地用酒精棉擦拭着一把手术刀。
“陈先生,你未婚妻现在很危险。“他声音轻柔得像在谈论天气,“美国那边有帮派专门绑架中国留学生,你知道吧?“
小陈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我...我不知道她在哪...“
“巧了。“谢一扬打开平板,播放一段监控视频——王博士独自走进天河机场洗手间,再没出来,“她最后联系的人是你,电话里说'老地方见'。“
手术刀轻轻划过小陈的锁骨,血珠顺着白衬衫往下淌。谢一扬凑近他耳边:“我猜猜,老地方...是你们第一次约会的那家咖啡馆?还是...“刀尖移到左胸,“她在斯坦福做交换生时常去的图书馆?“
小陈突然崩溃大哭:“他们答应给绿卡!王博士只是牵线,真正偷资料的是林教授!“
谢一扬的手稳如磐石,刀尖在距离心脏一厘米处停住:“硬盘呢?“
“林教授有个习惯...重要资料会存三份...“小陈抽泣着,“一份在康宁,一份在...在...“
刀尖往前送了半厘米。
“在斯坦福!他儿子的宿舍!“小陈尖叫,“他儿子是计算机系的,能把资料加密上传到云端!“
谢一扬收起手术刀,拍了拍小陈的脸:“早说不就完了?“他转向安保主管,“给他包扎,然后送他去纪委自首——就说他主动揭发了林教授叛国。“
走出别墅时,晚霞染红了东湖水面。谢一扬拨通卫星电话:“柱子,去斯坦福大学找林教授的儿子。他电脑里应该有云端密钥。“
“老板...“张铁柱的声音带着杂音,“我刚查到,那坠楼的学生就是林教授的儿子...cIA已经封锁了他的宿舍...“
谢一扬站在湖边,看着一条鱼跃出水面又落回去,涟漪渐渐扩散直至消失。三份备份——康宁公司一份,已死的儿子那里一份,还有一份...
他突然想起林教授办公室里那个被砸碎的相框。照片上,小男孩怀里抱着的正是斯坦福大学的吉祥物玩偶。
“柱子,回来吧。“他望着最后一缕霞光沉入湖底,“让吴奈温准备童子军,我们得重新开始了。“
深夜11点30分,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脚下是灯火通明的江城。电视里,cNN正在报道旧金山唐人街的枪战,称其为“华裔帮派火并“。
桌上摆着两份刚收到的文件:一份是康宁公司宣布光刻胶技术突破的新闻稿;另一份是武汉大学发来的公函,要求终止与扬帆集团的校企合作。
“老板,周明远来电话。“张铁柱推门进来,脸上贴着纱布,“他说科技部的检查推迟到下周了。“
谢一扬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世界地图。美国、中国、缅甸三个点被连成一条新的红线,线上标注着“童子军计划“。
“通知长飞光纤,明天起全面转产低端光纤。“他翻开黑色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1991年6月15日,光刻胶项目终止。林教授叛逃,其子死亡,技术资料被毁。“
笔尖顿了顿,又补充一行小字:“启动b计划:通过朝鲜渠道获取日本光刻胶,同时加速苏联燃料提纯技术研发。“
窗外,一架飞机掠过长江上空,红色的航行灯在夜色中划出细线,像一道未愈合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