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董卓嚣张跋扈的行径,杨彪等三位汉室忠臣不禁面面相觑,目光交汇之间,流露出的尽是深深的不甘与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
但此时此刻的他们,除了心中那熊熊燃烧的怒火以及无能为力的狂躁外,实在找不到任何可以与之抗衡的有效手段。
要知道,董卓率领着数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凉州军精锐,还有数以千万计的精锐辅助军,本就是一股令人胆寒的强大力量。
更要命的是,此獠竟然还将丁原所部勇猛剽悍的并州狼骑还有吕布纳入麾下,如此一来,其军力之强盛,在整个宅兹星系都堪称独一无二的第一档!
他们这些一心忠于大汉王朝的臣子们,如今在董卓的绝对强权之下,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汉的立国根基被一点点地动摇,侵蚀,却毫无办法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即便是眼下董卓已然磨刀霍霍,要向他们这些权高位重的大臣下手,他们能做的也唯有伸长脖子等待屠刀落下,根本无法做出其他任何有效的应对之举。
万般无奈下长叹一声,死就死吧!这么想着杨彪缓缓起身,对董卓拱手道:“董相国,老臣虽被罢免,但仍心系大汉江山社稷。望相国能以天下苍生为重,莫要因一己之私,而令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言罢,他转身欲走。
见带头大哥离去,黄琬和荀爽也纷纷起身,与杨彪并肩而立。
只见黄琬愤然道:“相国,今日之事,我等虽无力回天,但愿相国能记住,大汉的天下,非是您一人之天下!”
荀爽则沉声道:“董相国,我等虽被贬为庶民,还是希望相国能三思迁都之事。若因迁都而引发天下大乱,届时悔之晚矣!”
董卓见三人在大殿竟敢如此放肆,怒目圆睁,正欲发作,却见朝堂之上,忽然有一人挺身而出,高声道:“相国息怒!迁都之事,虽有其利,但百姓之情亦不可忽视。若能妥善安排百姓迁徙,或许可减少些许怨气。”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之人乃是司空祭酒蔡邕。他虽未参与之前的争论,但此刻却站了出来,试图为这三位忠臣挽回一丝生机。
冷哼一声,董卓目光如刀般扫向蔡邕:“蔡邕,你莫非也想与这三人同流合污?反对咱家的政策吗?”
见此蔡邕连忙拱手道:“相国误会了,老臣并无此意。只是老臣深知,百姓乃国之根本,若能妥善安抚,迁都之事或许能顺利进行,某愿为相国分忧,还望相国能给一个机会。”
董卓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他用自己所剩不多的脑细胞开始思考,蔡邕在朝中颇有声望,之前自己册封他也是因为其名望想要靠蔡邕让更多天下名流效忠自己。
现在看来,这蔡邕确实很给他面子,而且现在自己正好可以卖给他一个面子,或许能在统一天下后,减少一些来自那些所谓名士阻力。
到时候就算失败,也可以给蔡邕等人整个办事不力的罪名,然后强迫洛阳百姓出发长安,让他们去恨蔡邕得了。
想到这里,董卓伪善一笑:“蔡司空,你若能说服百姓,和洛阳百官,让他们心甘情愿迁往长安,本相国便饶他们三个一命。否则,休怪本相国不客气了!到时候莫说他们三个老匹夫,就是你也得给咱家下大狱!”
听到上面董卓的咆哮,蔡邕心中一惊,但他此刻已无退路,只能硬着头皮答应:“某愿试一试。”
“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咱家就等着蔡大人的好消息了!”
董卓见蔡邕答应,便不再多言,转身带着西凉派的嫡系拂袖而去,只留下朝堂之上一片狼藉。
董卓走后,杨彪,黄琬,荀爽三人望着蔡邕,眼中满是担忧。杨彪轻声道:“蔡公,为了我们三个老骨头,你这是何苦啊?”
蔡邕苦笑道:“杨公,今日之事已成定局,我若不出面,您们必死无疑,且百姓将无人可依。因此我愿试一试,或许能从董公那里为百姓争取一线生机!”
听到蔡邕称董卓为公,黄琬叹了口气:“蔡公,你心地仁厚,只是董卓此人,心狠手辣,你莫要瞎了眼,真把他当做好人!”
荀爽也道:“蔡公,我等死不足惜,只是您务必要救下神圣洛阳上的百姓!”
蔡邕点了点头,转身走向朝堂之外走去与杨彪三人分别。
朝堂之上,群臣们望着蔡邕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无奈,只有司徒王允看着他们四个离去的眼神闪烁。
蔡邕离开朝堂后,径直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如今董卓的迁都计划已成定局,自己所能做的,不过是尽量为百姓争取一些时间和利益,现在自己时间不多,必须争分夺秒的能救一个是一个。
“父亲,您回来了。”
在蔡邕进入府门后一个细眉大眼,鼻梁高耸,唇红齿白,皓齿如玉,朱唇点点,容貌秀美,身材高挑,气质高雅的美人,也正是他的女儿蔡琰(蔡文姬)迎了上来。
她杏眼之中满是担忧:“父亲,朝堂之上,可还顺利?”
面对女儿的询问,蔡邕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道:“董公已决定迁都长安,杨彪,黄琬,荀爽三位大人因反对迁都而被罢官。我虽出面为他们求情,但董公的条件却是让我说服百姓和百官迁都,否则,唉!”
听到爹爹话里对董卓隐隐带着的尊重,蔡琰的眼中闪过一丝不争的怒意:“父亲,那董卓狼子野心,世人皆知,您为何还要为他卖力?”
抬手打断了女儿的话,蔡邕继续道:“琰儿,如今局势已非我等所能左右。董公手握重兵,朝中无人能与之抗衡。我之所以奉承他,除了他对咱家的恩惠外,也不过是尽量为神圣洛阳的百姓们争取一线生机罢了。”
对此不做评价,沉默片刻后,蔡文姬随后低声道:“父亲,我听说司徒王允大人近日频繁与一些忠于汉室的大臣密会,说不定他们已有对策,不如我们。”
蔡邕的眉头微微皱起:“司徒王允?此人虽忠于汉室,但我观其行事过于激进,虽然现在隐忍不发,但未来恐怕会被董公的猜忌,引来杀身之祸。琰儿,为了安全你切莫与他们走得太近为好!”
蔡文姬点点头,但眼中依旧闪烁着不甘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