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杭城的蝉鸣在热浪中此起彼伏,星宁私立高中的校门口,沈浩然的迈巴赫缓缓停下。智能车窗降下,17岁的沈雅思摘下墨镜,马尾辫随着她轻快的动作晃动,校服裙摆沾着实验室的荧光颜料——她刚结束生物基因课题研究,指尖还残留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
“爸,你怎么突然来了?”沈雅思打开车门,夏日的热风裹挟着她身上若有若无的薄荷香。沈浩然笑着帮女儿整理被风吹乱的刘海,目光掠过校园里崭新的智能教学设备——这些正是星宁集团去年捐赠的成果。“带你去见校长,有点事想聊聊。”他的语气看似随意,掌心却紧握着一份计划书。
校长办公室内,全息投影正播放着星宁私立高中的年度成果:学生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斩获金奖,模拟联合国团队舌战哈佛学子,甚至有人开发出能自动检测土壤墒情的农业App。校长激动地指着屏幕:“沈总,多亏了贵集团的技术支持,我们的智慧校园系统在全国都成了标杆!”
沈浩然示意女儿坐下,从公文包中取出文件:“今天来,是想追加一笔捐赠。”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稳而坚定,“二十亿,用于扩建校园、升级实验室,还有……”他看向沈雅思,后者正专注地盯着父亲,“设立‘星辰’教育基金。”
校长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二十亿?沈总,这……”
“教育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沈浩然调出基金规划图,星宁蓝的界面上,助学计划、教师培训、跨学科研究等板块清晰可见,“我希望星宁高中不仅是精英摇篮,更要成为点燃梦想的火种。这笔钱,一部分用于改善硬件,另一部分,要帮助更多寒门学子。”
沈雅思的眼睛亮了起来。她想起上个月在社区图书馆做义工时,遇到的那个总借编程书的少年。对方家里买不起电脑,却在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代码。“爸,我们可以和社区合作!”她突然开口,“把星宁的旧设备翻新,在周边建共享实验室,让更多孩子接触前沿科技!”
校长若有所思地点头:“确实,我们的选修课资源丰富,但覆盖面有限。或许可以开放线上课程,甚至办公益夏令营……”
三人越聊越兴奋,窗外的夕阳将办公室染成琥珀色。最终敲定方案时,沈浩然特意强调:“基金设立独立监管委员会,每一笔支出都要公开透明。雅思,你作为学生代表加入。”
消息很快传遍校园。第二天清晨,沈雅思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画满了彩色的星星,旁边写着“谢谢沈同学!”。她的同桌小棠扑过来:“听说要建虚拟现实实验室?以后上历史课就能‘穿越’到古代了!”
午休时,沈雅思来到学校的天台。这里是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秘密打造的“创意基地”,角落堆满了3d打印的模型和废弃电路板。“雅思,我们想申请‘星辰’基金!”团队成员阿杰抱着一堆图纸跑过来,“我们设计了一款智能盲文教具,能把电子文档实时转化为盲文!”
沈雅思认真翻阅着资料,夕阳为少年们的侧脸镀上金边。她突然意识到,父亲捐赠的二十亿,不仅是数字,更是一场关于希望的接力。当晚,她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真正的教育平等,不是把所有人装进同一个模子,而是给每颗星星发光的机会。”
两个月的暑假里,沈雅思比上学时更忙碌。她跟着基金会团队走访贫困地区,将翻新后的电脑送到孩子们手中;在共享实验室,她手把手教留守儿童编写简单的游戏代码;甚至说服父亲,让星宁的工程师定期来校开展讲座。
开学那天,星宁私立高中焕然一新。新增的实验楼外立面上,太阳能板拼成星空图案;地下二层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学生们围着人形机器人热烈讨论;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东南角的“星辰长廊”,电子屏实时滚动着受助学生的成长故事。
沈浩然站在家长席上,看着女儿作为学生代表在开学典礼发言。阳光下,沈雅思的身影挺拔如松,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教育是传递火种的事业,而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点火者。”掌声响起时,沈浩然与校长对视一笑——二十亿的投入,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世界,但它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无数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照亮未来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