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李牧在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后,长叹一声,缓缓点头,选择归顺秦国。
他这一决定,犹如拨云见日,刹那间,仿佛一道曙光穿透了战争的阴霾,保住了十几万赵军的性命。
尽管赵军将士们对此大惑不解,心中满是迷茫与困惑,毕竟他们长久以来都为赵国而战。
赵国是他们心中的信仰,如今突然投降秦国,实在难以接受。
但李牧,这位在赵国军队中屹立如山的精神支柱,其威望无人能及。
士兵们对他的命令,向来是绝对服从,哪怕心中万般不解,也只能默默遵从。
至此,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围城之战,终于缓缓落下了帷幕。硝烟逐渐散去,可战争留下的痕迹却触目惊心。
李牧回想起曾经与司马尚并肩作战的岁月,如今司马尚已死,愧疚与悲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的眼神中满是哀伤与自责......
其实,秦明对李牧的劝降,不过是临时起意。
大秦心怀统一天下的壮志,秦明心里清楚,统一之后,国家百废待兴。
各个方面都急需人才,尤其是武将,更是稀缺。
想想历史上,嬴政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长城,由此可见当时军事人才的匮乏到了何种程度。
嬴政离世后,大秦短短三年就走向灭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过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即便蒙恬能力超群,麾下坐拥几十万大军,却依旧独木难支。
好在这次,秦明凭借出色的口才与智慧,再加上王翦王贲的默契助攻,总算是为日后的大秦增添了一位战神级的武将......
李牧归降秦国后,赵国的军事力量瞬间遭受重创,犹如大厦失去了顶梁柱,轰然崩塌。
王翦所率的秦军,恰似猛虎下山,士气高昂,攻势锐不可当。他们一路高歌猛进,战场上几乎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王翦如同闪电般迅速推进,所到之处,秦军的旗帜烈烈作响......
最终,王翦顺利与李信、杨端和所部在赵国都城邯郸胜利会师。
兵临城下,邯郸城被秦军围得水泄不通。
赵王迁站在城墙上,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秦军,心中满是绝望。
他深知,自己的军队根本无力与强大的秦军抗衡,一切抵抗都只是徒劳......
在这绝境之中,赵王迁无奈地闭上双眼,缓缓低下了头。
在周围大臣们的劝说下,最终他选择了投降......
自此,赵国,这个在战国历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历经无数风雨的国家,正式宣告灭亡。
但对于秦国而言,这仅仅只是迈向天下一统征程的一个新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更多......
赵国在灭亡前夕,命运似乎对它格外残酷。
先是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大地剧烈颤抖,房屋纷纷倒塌,百姓的生活与家园遭受重创,哭声、喊声回荡在赵国的每一寸土地......
紧接着第二年又逢大旱灾,烈日高悬,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民生凋敝,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四处逃荒。
雪上加霜的是,全国性的战争使得赵国大地满目疮痍。
原本繁华的城镇变得破败不堪,田野里荒草丛生,百姓流离失所,整个赵国陷入了一片绝望的深渊。
如此困境之下,战后的重建工作无疑成为了秦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这复杂的局势,嬴政展现出了一代雄主的果断与睿智,迅速做出军事部署调整。
李信奉命率领二十万秦军挥师北上,奔赴草原边境。
那里的草原游牧民族向来虎视眈眈,对中原大地垂涎已久,趁赵国灭亡、局势动荡之际,很可能会趁火打劫。
李信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一路上马不停蹄,到达边境后,迅速构筑防御工事,他所部的任务便是严防死守,构筑起坚固防线,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宁。
杨端和则带领二十万秦军在赵国与魏国的边境线严阵以待。
魏国是老牌军事强国,此时赵国灭亡,魏国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极有可能趁机出兵,试图从中谋取利益。
杨端和的部队就如同钉子一般,牢牢钉在边境,士兵们日夜巡逻,警惕地注视着魏国的一举一动,让魏国不敢轻举妄动......
王贲率领二十万秦军向东进发。
燕国与赵国相邻,赵国的覆灭使其感受到巨大压力,犹如惊弓之鸟。
燕国或许会孤注一掷,趁秦国立足未稳之时偷袭赵国旧地。
王贲肩负着预防燕国侵扰的重任,一路谨慎行军,到达指定地点后,迅速建立起防御体系,为秦国在东部地区竖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而王翦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赵国战事结束后,没有片刻停歇。
他深知百姓的疾苦,立即带领剩下的二十多万秦军投身到对赵国地区百姓的救助工作之中......
在秦明刻意的引导下,嬴政深知,赢得民心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只有帮助赵国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秦国的关怀,才能真正稳固秦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
于是,王翦指挥着秦军,搭建帐篷安置难民。
在赵国各地分发粮食救济饥饿的百姓,组织力量帮助百姓修缮房屋。
一时间,赵国大地上到处都是秦军忙碌的身影,一场重建家园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