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诗歌赏析
首联:点明悲剧发生的时间、人物与地点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孟冬点明时间是农历十月,“十郡良家子”表明参战的士兵来自多个郡县,且都是清白人家的子弟。他们本应过着正常的生活,却被卷入战争,最终血洒陈陶泽,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奠定了全诗悲痛的基调。
颔联:渲染战场的死寂与惨烈
-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原野空旷,天空清朗,却听不到一丝战斗的声音,四万义军在同一天全部战死。“无战声”描绘出战斗结束后的死寂,与之前激烈的战斗形成强烈反差,“四万义军同日死”则以具体数字强调了死亡人数之多,这场战役失败之惨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诗人对义军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刻画叛军的骄横跋扈
-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一群叛军归来,箭上还滴着血,他们却在长安的街市上唱着胡歌,开怀痛饮。“血洗箭”生动地表现出叛军的凶残,“仍唱胡歌饮都市”则将叛军的骄横得意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对叛军的愤恨之情跃然纸上。
尾联:展现百姓对官军的期盼
-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长安的百姓转头向北啼哭,日夜盼望官军能够再次到来。“向北啼”“望官军至”,生动地表现出百姓在叛军残暴统治下的痛苦,以及对官军收复失地、解救他们的强烈渴望,从侧面反映出这场战役失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诗歌主旨
《悲陈陶》通过描写陈陶之战中义军的惨败、叛军的骄横以及百姓的悲惨与期盼,抒发了诗人对义军壮烈牺牲的悲痛,对叛军暴行的愤恨,以及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深切忧虑,展现了杜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悲陈陶》的背景复杂且深刻,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紧密相连:
- 安史之乱的严峻形势: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大片唐朝领土。至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年),局势愈发危急。
- 陈陶之战的惨败:这年十月,宰相房琯主动请缨,率唐军在陈陶斜(今陕西咸阳东)与叛军展开激战。房琯虽有报国之心,但他缺乏实战经验,采用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结果被叛军以火攻大败。四万多来自各郡县的“良家子”组成的官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役使得唐军士气受挫,长安局势更加严峻,叛军气焰更为嚣张。杜甫听闻这一惨败消息,内心充满悲痛。
- 杜甫的经历与心境:当时杜甫已将家眷安置在鄜州羌村,自己只身奔赴灵武,想要投身抗敌,却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解至长安。在长安,他目睹叛军的骄横跋扈与百姓的困苦不堪,亲身感受着沦陷区的痛苦。陈陶之战的噩耗传来,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叛军的愤恨以及对牺牲官军的悲痛等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于是创作了《悲陈陶》,以诗歌来反映这场灾难,抒发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悲陈陶》的创作背景对其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使诗歌蕴含的情感真挚而沉痛:
强化了对义军牺牲的悲痛: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陈陶之战中四万义军同日战死,杜甫听闻此噩耗,内心充满了悲恸。创作背景中的战乱惨状,让他对这些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良家子”倍感痛惜。诗中“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直白地描绘出义军牺牲之惨烈,表达出他对生命消逝的深切悲痛,这种悲痛因时代背景而愈发沉重。
加深了对叛军的愤恨:叛军在安史之乱中烧杀抢掠,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陈陶之战后,叛军“血洗箭”“唱胡歌饮都市”,其骄横残暴令人发指。杜甫身处沦陷的长安,目睹叛军恶行,结合陈陶惨败背景,对叛军的愤恨达到顶点。诗中对叛军的描述,饱含着他强烈的谴责与愤恨之情,反映出百姓对叛军的切齿痛恨。
凸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陈陶之战的失败,使唐军士气受挫,长安局势更加危急,国家前途未卜。杜甫心系国家命运,创作此诗时,这种担忧之情融入每一句诗中。“野旷天清无战声”描绘出战后的死寂,暗示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体现他对国家未来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源于当时动荡的政治与军事背景。
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安史之乱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陈陶之战的失败让百姓生活雪上加霜。杜甫看到长安百姓“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在叛军统治下痛苦期盼官军解救。创作背景让他深刻体会百姓苦难,诗中通过对百姓的描写,表达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展现出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