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红星路二段的这块土地,田毅总算顺利拿到手了。这次,大家确实没有再无视他,只是那看他的眼神,满是“人傻钱多”的意味,仿佛带着一种关爱智障的怜悯。
紧接着,青羊区金沙地块的拍卖开始了。当拍卖师将红线图展现在众人眼前时,台下的开发商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合上了竞价牌。这幅 150 亩的综合用地,紧紧挨着金沙遗址的保护红线,图纸上密密麻麻的黄色斜线区域,犹如一道道封印咒语,赫然标注着“文物埋藏区不得开挖”的死亡禁令。
“起拍价 88 万\/亩,每次加价 5 万!”拍卖师的喊声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声音显得格外突兀。置信实业的代表突然站起身来,大声质疑道:“请问探方密度数据在哪里?”话音刚落,成都建工的王科长立刻附和:“我们需要市考古所的书面说明!”这突如其来的“专业拷问”,看似是对拍卖流程的严谨要求,实则是本土企业心照不宣的一场流拍剧本。
置信实业(操控流拍的三重算计):
- 存量项目抬价:他们开发的“芙蓉古城”距离此地仅仅 1.2 公里。如果该地块流拍,就能巧妙地制造出“文物区稀缺概念”,从而推动其在售楼盘价格上涨 8%。想象一下,当人们听闻文物区周边土地不再轻易出让,“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便会驱使他们更愿意为周边房产买单。
- 政企置换筹码:通过关联文化公司向政府提议“用此地换容积率”。他们精心计算过,计划将损失的地价成本转化为相邻住宅地块多建 3 万㎡的利润。这背后的逻辑是,利用文物保护的特殊情况,与政府进行利益博弈,以获取更大的开发利益。
- 工程围标布局:旗下建筑子公司早已提前疏通了文物局的关系。若地块流拍后以协议出让的方式获得,他们就能垄断基坑支护工程。经过预估,这项工程的毛利可达 42%。这一系列的操作,无不显示出他们对整个局面的精准把控和精心布局。
成都建工(国资的沉默博弈):
表面上,他们恪守“文物保护”的原则,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但实际上,他们在等待流拍后,以“文化配套项目”的名义协议拿地。其内部文件清晰地显示了他们的计划:将 30%的面积建为文保设施,以此来换取商业部分容积率突破至 4.5。财务部经过仔细测算,发现协议出让可比招拍挂节省土地款 3100 万,这笔钱足够支付五代蜀王雕塑群的建造费用。他们的每一步棋,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看似按兵不动,实则在暗中布局。
“……都是一群老狐狸啊,这摆明了是逼着流拍去的。”田毅通过脑海里的系统仔细分析后,终于明白了这些本土企业之间的暗语。
而那些外资企业,不知道是对中文理解不够透彻,还是被外资经验主义蒙蔽了双眼,田毅通过脑海里的系统分析后,只觉得他们的想法离谱至极。
凯德置地新加坡团队的法务总监詹姆斯,发现成都的《地下埋藏区管理办法》规定开发商要承担全部勘探费用,可在新加坡,类似项目政府能补贴 65%。根据他建立的风险模型显示:要是挖到文物导致停工 180 天,那损失将高达 8900 万元。更离谱的是,他还误将“人工探方”理解为全程手工挖掘(实际上是允许使用小型机械的),按照他的测算,工期需延长 14 个月,比上海同类项目要多耗资 2300 万。亚太区总裁要求“争取文化地标项目”,但风控部门却以“无法量化政治风险”为由,将成都文物类地块列入投资黑名单。
和记黄埔香港团队呢,还在沿用 1997 年香港启德机场旧址开发的经验来套用成都的情况。他们误判成都政府会像港府那样承担文物迁移成本,直到拍卖前夜收到律师函,才惊觉内地法规要求开发商自费保护文物。要是发现三级文物,仅仅是建档备案就要耗时 6 个月,如此一来,资金成本将吞噬项目净利润的 37%。
所以,当第二次拍卖师喊出“88 万\/亩”时,全场安静得只能听见空调运转的声音。开发商们就像被点了穴一样:
- 置信的人拼命翻着文件,把纸张抖得哗哗响,似乎想从文件里找到什么救命稻草,但其实只是在佯装忙碌。
- 凯德代表则低头狂按计算器,额头已经渗出了冷汗,显然是被复杂的成本和风险计算搞得焦头烂额。
大家各怀心思,都在装样子,就是不说话。就算有些小企业心里想着举牌用底价成交,毕竟副市长的秘书在《金沙文化带建设方案》上批注过:“需市场化主体参与”,可文物局张处长那句“保护文物是企业的责任!”就像冷水泼进了油锅,吓得那些原本想举牌的人赶紧缩手。
当拍卖师第三次询问“有人要吗”,后排竟然传来了鼾声——一些小老板装睡,就为了躲过这尴尬的局面。最后,槌子落下,这场无人举牌的拍卖宣告结束。置信的李总偷偷比了个“oK”手势,他们早就约好流拍后去吃火锅庆祝。
这场无人举牌的拍卖,最终成为了制度转型期的一个经典注脚——当规则存在裂缝时,流拍从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维度博弈的开场。
凯德置地新加坡团队这些外资,本想用沿海城市的经验套用到内地,错把成都当成上海,以为能凭借国际经验捡个便宜,结果却事与愿违:
- 在上海挖到文物,政府会管饭钱,可在成都,开发商得自掏腰包。
- 在新加坡停工能拿到补偿,在成都却只能自认倒霉。
- 在香港能用容积率换文物,成都的规矩却是“先保护再说”。
田毅通过脑海里的系统分析,也学到了不少:
- 规矩有漏洞时,流拍比成交更有价值。
- 文物在地下埋了千年都安然无事,可一旦碰上开发商,立刻就变成了“炸弹”。
- 真正的高手,能把政策文件读成“藏宝图”。
“其实,亲爱的宿主,每一个项目有陷阱就有破解方式,但这些破解方式都需要钻政策漏洞,这也是我不建议你拿这块地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太容易得罪人了。”系统的机械声在田毅脑海里突然变得语重心长。
“好了,我懂,有些东西不是我现阶段能碰的。不过我也好奇,你到底怎么破解啊?”田毅眯着眼睛,在脑海里好奇地询问道。
“调取 1987 - 2002 年成都考古报告,发现该地块 300 米内出土过 12 件一级文物。按《文物法》规定,开发商若主动上报发现文物,可获得考古经费 30%的奖励,每亩地净赚 9.8 万。风险对冲方案:与太平洋保险达成协议,以 0.7%的费率投保‘文物意外损坏险’,覆盖 90%的停工损失。
地质局档案显示:地块东南侧 1.2 公里处有 1958 年勘探记录的钛矿带。系统推演出‘基坑支护采矿’方案:以地基加固名义向下挖掘 52 米,可获取价值 23 倍于地价的钒钛伴生矿。政策空子:《矿产资源法》未明确基坑工程的采矿权归属,这个漏洞直到这时候也没有被填补。相信拿到协议转让的企业会获得‘地质灾害治理’名义的采矿权。
分析副市长过去三年批示文件,发现‘文化政绩’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是‘Gdp’的 1.7 倍。据此生成《古蜀文明体验馆方案》,将酒店大堂设计为文物展柜,这个创意后来被政府采纳为年度重点工程。比对出文化局允许‘人工探方’而国土局未禁止机械辅助,设计出‘微型挖掘机 + 考古监督’的复合施工法,工期缩短至 9 个月,但这需要打通文物部门的关节。”
“……”田毅彻底无语了,系统的分析让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像在一场复杂的棋局中,他甚至连看清棋盘的能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