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紧张的案件推进过程中,负责查找王浩接手汽车地点的小组,经过一番艰苦的实地走访和线索梳理,终于确定了具体位置。那是一处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废旧停车场,周围环境十分荒凉。
警员们满怀期待地想要从周边监控获取关键线索,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正如所料,此地太过偏僻,除了附近公路上寥寥几个监控摄像头外,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这使得调查陷入了短暂的僵局。
面对这样的困境,杜城和沈翊并没有气馁。沈翊深知,此刻每一条线索都弥足珍贵,既然监控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他决定凭借王浩的记忆和描述,画出嫌疑人的画像。
沈翊将王浩带到一间安静的工作室,让他尽可能放松心情,回忆当时见到嫌疑人的每一个细节。王浩努力地回想,从嫌疑人的身高、体型,到穿着打扮,甚至是面部的细微特征,都一一向沈翊描述。沈翊全神贯注地听着,手中的画笔不停舞动,将王浩描述的点点滴滴转化为线条和色彩,呈现在画纸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逐渐成形。沈翊对细节的把控极为精准,每一笔都倾注了他对案件的执着和专业素养。当画像完成的那一刻,王浩瞪大了眼睛,惊讶地说道:“太像了,就是这个人!”
得到王浩肯定的答复后,杜城立刻安排将画像分发给每一位参与案件的警员。同时,组织警力拿着画像在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走访排查,希望能从群众那里得到关于嫌疑人的更多线索。
这张画像成为了案件侦破的新希望,每一位警员都带着它,穿梭在大街小巷,询问着过往的行人。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但大家都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顺着这条线索,揪出幕后真凶,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这时,其中一个警员找到了重要的信息,在画像的追查中,发现此人跟网络上的通缉犯长得很像,经过对比,确定就是这个人,田有才,男,46岁,十年前因抢婚伤人致死而逃亡。
听到这个消息,杜城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他用力一拍桌子,大声说道:“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马上把田有才的详细资料调出来,咱们好好研究研究这个家伙。”
很快,田有才的资料被送到了杜城和沈翊面前。资料显示,田有才十年前在老家因为抢婚,与女方的未婚夫发生激烈冲突,在争斗过程中,他出手过重,导致对方重伤不治身亡,随后便畏罪潜逃。十年来,警方一直在追捕他,却始终没有收获。
沈翊仔细端详着田有才的资料,喃喃自语道:“十年的逃亡生涯,足以改变一个人很多,但他骨子里的某些特质应该不会变。从当年抢婚伤人致死的行为来看,他性格冲动、行事鲁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次卷入我们正在调查的案件,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杜城点点头表示认同:“没错,现在既然确定了他的身份,就要尽快找到他的行踪。通知下去,加大排查力度,尤其是他可能出现的落脚点和与案件相关的地点。另外,联系发布通缉令的部门,了解他们之前追捕田有才时掌握的一些线索,说不定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警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整个警局再次忙碌起来。一方面,他们继续在之前排查的区域加大搜索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人的角落;另一方面,与其他地区的警方取得联系,共享信息,共同商讨抓捕方案。
在紧张的搜寻过程中,杜城和沈翊也没有闲着。他们反复研究田有才的过往经历,试图从中找到他可能的藏身之处和逃跑路线。沈翊根据田有才的成长背景、人际关系等因素,绘制出一份详细的行动轨迹分析图,为抓捕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警方终于有了新的发现。在城市边缘的一个破旧村落里,有村民反映最近有个形迹可疑的人出没,外貌特征与田有才极为相似。杜城得知消息后,立即带领一队精锐警力赶赴现场。
当他们悄悄包围那个破旧村落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杜城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制定好了抓捕计划。他低声对队员们说道:“大家注意隐蔽,千万不能打草惊蛇。田有才是个亡命之徒,抓捕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务必将他生擒。”
警员们纷纷点头,各自按照部署,悄无声息地朝着目标地点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