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目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窗,望向京城的街巷,心中思索着如何将苏悯贤的正义精神深植于整个国家的脉络。他深知,仅靠宫廷内部的变革不足以达成这一宏愿,还需在民间掀起正义的浪潮。于是,他即刻宣召礼部官员进宫,下旨让他们编撰一部详尽讲述苏悯贤事迹的书籍。
礼部的官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查阅大量史料,走访苏悯贤的旧部、亲友,力求还原每一处细节。数月后,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诞生了,书中不仅描绘了苏悯贤身着铠甲、驰骋战场的飒爽英姿,还细腻地刻画了他被奸臣陷害后,在狱中坚守正义、宁死不屈的模样。新帝翻阅书稿,满意地点头,下令大量印刷,分发至全国各地的学府与书馆。
一时间,无论是京城中雕梁画栋的学府,还是偏远乡村简陋的私塾,学子们都争相传阅这本书籍。在江南的一座学府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课桌上,先生缓缓翻开书页,指着书上苏悯贤威风凛凛的画像,开始讲述:“同学们,这便是苏悯贤将军,他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在边疆与敌人殊死搏斗,哪怕面对生死,也从未退缩。”学生们挺直脊背,聚精会神地聆听,有的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有的则握紧拳头,为苏将军的遭遇义愤填膺。一位年轻学子激动地站起身:“苏将军是真正的英雄,我定要向他学习,日后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为正义发声。”
与此同时,民间的戏曲班子也嗅到了这个题材的感染力,他们将苏悯贤的故事改编成戏曲,走街串巷巡回演出。每到一处,消息便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赶来。戏台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服,唱念做打,将苏悯贤的故事生动演绎。当演到苏悯贤被赵康诬陷入狱,遭受折磨时,台下观众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有人咬牙切齿地痛恨奸臣的恶行;而当演到真相大白,苏悯贤得以平反昭雪,皇帝为他追封嘉奖时,观众们欢呼雀跃,掌声、叫好声雷动,孩子们在人群中兴奋地蹦跳,老人们眼中也满是欣慰。
为了进一步弘扬苏悯贤的正义精神,新帝设立“悯贤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生活中坚守正义、为百姓谋福祉之人。每年,各地官员、乡绅、百姓纷纷举荐身边的正义之士,候选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在公堂上公正断案、让冤屈得以昭雪的清廉官员;有在疫病横行时,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医者;还有在乡里乐善好施、调解纠纷的乡绅。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的获奖者齐聚皇宫,参加隆重的颁奖仪式。新帝亲自为他们颁发奖状与奖品,获奖者的事迹被编撰成册,分发各地,成为百姓口中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生活中践行正义。
苏府,这座承载着苏悯贤回忆的府邸,也成为传承正义的重要场所。苏夫人和林羽风时常接待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中有怀揣科举梦想的书生,也有初入江湖、满腔热血的侠客。苏夫人坐在庭院的石凳上,在花香鸟鸣中,缓缓讲述苏悯贤的生平,从他年少立志从军,到战场上的生死瞬间,再到含冤入狱的坚韧。她的声音虽已苍老,却饱含力量,言语间满是对丈夫的思念与骄傲。林羽风则在一旁分享自己与苏将军相识相知的经历,传授年轻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生存技能,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与诱惑时,坚守内心的正义,不随波逐流。在苏府的熏陶下,许多年轻人深受鼓舞,离开时都带着坚定的信念,立志成为像苏悯贤一样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
在新帝的大力推动下,苏悯贤的正义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整个国家。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官员,还是市井之中的百姓,正义成为大家心中的行为准则。这种正义的力量,让国家更加繁荣稳定,百姓生活充满希望与温暖。苏悯贤虽已离世,但他的精神如同永不坠落的星辰,高悬夜空,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