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长安清晨。
金銮殿内,御座之上,李隆基目露血丝,衣袍未整,眉宇间满是焦躁与怒火。
“张九龄!”
他一拍龙案,震得几位大臣汗流浃背。
“你不是说潼关至少能撑半月?怎么才一日,他们就杀到了渭水?!”
文武百官低头不语。
张九龄沉声叩首,气定神闲,虽已面容憔悴,却依旧眼神坚定:
“陛下,臣亦未料潼关陷得如此之快。唐军战将多已战死,兵员空虚,加之……”
他顿了顿。
“臣怀疑——有内奸走漏军情。”
此言一出,满殿惊呼。
李隆基拍案而起:“奸细?好得很!若叫朕查出,是谁把唐军情报传给安贼,朕要让他……万劫不复!!”
他的怒火仿佛要点燃整个殿宇。
偏殿内,杨玉环身穿浅绸宫服,听闻朝中急报,亦仓促赶至。
她看见李隆基气急攻心,眼圈瞬间泛红,扑上前拉住他的衣袖。
“陛下……别动气……臣妾……臣妾怕极了……”
“臣妾不要死……不要死在战乱里……”
这一刻,她是真的哭了。
中午,张九龄紧急召集内阁议事。
殿中诸人尽数到齐。
颜真卿身披血甲,亲自返京述战况,满座皆惊。
“孔鸿俊、颜季明已殉。”
“潼关彻底失守,燕军已跨渭水。”
“再有两日,便临长安。”
满室寂静,王维放下茶盏,手指颤抖。
孟浩然拱手沉声:“国难当头,陛下需果断御敌。”
岑参眉头紧锁,似在默诵出兵诗句。
杜甫早已满目血丝,咬牙切齿。
“朝廷空谈已久,若非有人尸位素餐,潼关怎会夜破?”
新入阁的王之涣冷声接道:“如今唯靠一人。”
张九龄点头:“——郭子仪。”
“他有边疆经验、兵马调度之能、众将心服,唯有他,可守长安。”
而在长安的另一侧——
青天客栈前,李白带着李逍遥、赵灵儿、李忆如、裴旻、公孙大娘、公孙离、李十二娘、陆羽悄然前往博丽神社。
神社檐角风铃作响,朱红色鸟居静静伫立在晨光中。
博丽灵梦靠在门前,看着这熟悉的一行人,抱着手臂轻哼:
“你们又是来供奉的?”
李白轻叹:“算是吧。”
“不过这次——不止是供奉。安禄山入长安,怕是两日之内兵临城下。”
灵梦一怔,神色收敛,站直了身。
“你跟我说什么?!”
“这种事你早该说!!!”
她脚步一踏,神社结界瞬间轰然震荡,灵力涌动。
“你知不知道——长安要是陷了,连神社都保不住!”
赵灵儿低声道:“若是您愿出手,百姓……或许还有希望。”
灵梦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
“我本来只管供香火,护一方平安。”
“但现在……这已经不是祭神的问题。”
“这是——保卫整座长安。”
她转身望向神社本殿,缓缓伸出手。
灵符、法杖、阴阳镜,飞入掌中。
“你们告诉张九龄,让我参战。”
“——长安保卫战,我来了。”
与此同时,另一处黑暗中,一场阴谋也在悄然酝酿。
东宫,帷帐低垂,烛火晃动。
太子李亨负手而立,冷眼看着手中奏折,身后站着的,正是李辅国与程元振。
“皇父已乱。”
“张九龄再强,不过是匹夫一介,掌不住大局。”
李亨眼神凌厉,缓缓合上奏章。
“现在,正是夺位之时。”
程元振低声道:“潼关溃败,百官惊惶,陛下若再动怒,恐怕朝堂要散。”
“到那时,储君若掌兵,便能——改天换日。”
殿内暗影之中,李林甫与杨国忠亦现身。
杨国忠低声说:“太子只需一令,我等便引兵入宫。”
“几日之内,天下便归太子。”
李亨笑了,抬起茶盏,淡淡道:
“——几日之后,我,就是皇帝。”
而长安的街道上,风更寒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长安,未时。
昏黄的日头压在城头,长安上空的飞鸟飞得低了,仿佛也能闻到战火将至的味道。
宣政殿内,张九龄正主持军政会议。颜真卿、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孟浩然等人齐聚,调阅兵马,布置民间防线。
“目前东城布防已成,南门尚缺一支敢战之军。”颜真卿拱手道。
“若无精锐镇守,一旦燕军来袭,恐自南门而入。”
张九龄正欲点将,殿外忽有传令兵疾奔而入,匍匐在地:
“启禀相爷——有一女子求见,自称‘博丽灵梦’,说要参战。”
殿中众人闻言一愣。
王维低声:“神社那位巫女?”
“她不一直不理朝政么?”
张九龄却微微一笑,眼中露出一丝欣慰之色:“让她进来。”
片刻之后,红白巫女装的灵梦稳步走入正殿。
一身灵力内敛,面容清冷,神色坚定。
她扫视众臣一眼,然后对张九龄拱手:
“相爷。”
“我不擅礼节,开门见山。”
“我来,是想参战。”
“护神社,护长安。”
张九龄起身,向她郑重一拜。
“我唐朝欠你一份护国之情。”
“灵梦姑娘,我将赐你‘护国阴阳使’之名,调配灵力门徒,由你统领长安内结界。”
灵梦面无表情,只微一点头:“结界,我会布。”
“但若安禄山入了城——我亲自取他首级。”
张九龄拂袖道:“此事,我准。”
全场肃然。
而灵梦转身走出殿门时,扫了一眼南门地图:“此门,归我。”
与此同时,潼关。
夜风吹过破碎的营旗,战后营地仍弥漫着淡淡血腥味。
主帅营帐中,安禄山端坐其上,严庄、史思明、阿尔托莉雅、天陨、薛嵩、张孝忠等人列坐左右。
一只乌鸦从暗空飞入,栖在天陨肩上,呱呱怪叫,嘴里吐出一封血符。
天陨展开,默念几句,神色变得阴沉。
“主公。”
“我已窥得长安内宫暗动——太子李亨与李辅国、程元振、李林甫、杨国忠数人密谋政变。”
“时间——就在五日后,十一月二十。”
帐中哗然。
史思明眼神一亮:“这是天助大燕!”
严庄抚须微笑:“若帝位自乱,便是我等乘虚夺京之时。”
安禄山却缓缓挥手:“收兵,不再前进。”
“再等五日。”
“让他们狗咬狗,朕等乱后一举而入。”
“届时百官自降,长安——便是我安禄山的都城!”
“我将于含元殿登基,改元天命,立大燕国号。”
而在东宫,夜色沉沉。
灯火通明之中,李亨换上暗金底玄纹儒衣,面色凝重。
在他面前,正跪着的四人,分别是——李林甫、杨国忠、李辅国、程元振。
李林甫眼神阴鸷:“太子殿下,时机已到。”
“皇上疑心重病,张九龄掌军,臣等难以出头。”
“若不动手,待其收拢郭子仪与民间之力,再反制,就来不及了。”
杨国忠咬牙:“臣愿先发兵,控制南军营、宫门与太极殿。”
李辅国弓身笑道:“宫内所有小太监皆听臣调遣,到时人不知鬼不觉。”
程元振低声一笑:“只等殿下口令,五日后——便是登基之日。”
李亨缓缓起身,面朝皇宫方向,眼神冷漠。
“父皇昏聩,迟早误国。”
“等政变成功,朕为帝,便讨伐安禄山,稳定天下。”
他转身,吐出一句话:
“——十一月二十日,废皇登基。”
殿中四贼,齐声叩首:
“太子万岁!”
“千秋万岁——!”
而长安百姓尚未察觉,他们的国运、家园与未来,已经在此夜——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