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五
寄望贤吏,共筑治世:唐玄宗《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赏析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
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
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在大唐的广袤疆土上,每一位肩负地方治理重任的官员,都是维系国家繁荣稳定的关键纽带。唐玄宗的《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便是一首饱含深情与殷切期望的诗篇,字里行间不仅承载着对即将赴任官员的嘱托,更体现出一位帝王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远思虑与深切关怀。
首联:端拱求贤,共理天下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诗的开篇,一幅庄严肃穆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唐玄宗高坐朝堂,仪态威严,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的庄重与沉稳。“端拱”二字,精准地描绘出他在中枢之地掌控大局的形象,那是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仿佛整个天下的命运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然而,这位心怀天下的帝王,心中所思所想并非自己的权势与荣耀,而是国家的治理与百姓的福祉。“缅怀共予理”,他深切地明白,偌大的大唐帝国,仅凭一人之力难以治理得井井有条,唯有汇聚天下贤才,携手共进,方能实现国泰民安的宏伟愿景。这一声喟叹,饱含着对贤能之士的渴望,也为全诗奠定了重视人才、追求善治的深厚基调,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大唐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位有志之士的奉献。
颔联:台阁英贤,振扬循良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此联如同一记有力的鼓点,进一步强调了朝廷中杰出人才的重要性。“台阁英”,他们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是从万千官员中脱颖而出的精英。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怀揣着治国安邦的理想与抱负。而“循良美”,则是奉公守法、政绩斐然的崇高美德,是每一位官员都应追求的目标。唐玄宗深知,这些台阁精英肩负着将这种美德传播到地方的重任。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地方治理的道路;又像一把把火炬,点燃地方发展的希望。这既是对即将赴任的康昭远等人才能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们未来在地方上施展才华、造福百姓的深切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他们在忠州等地大展宏图,将循良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颈联:受命赴任,秉持初心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当皇帝的诏书下达,官员们接过象征权力与责任的符节,即将奔赴地方任职。“分符侯甸内”,这意味着他们将在各自的辖区内行使权力,肩负起治理一方的重任。“拜手明庭里”,在庄严的朝堂之上,官员们恭敬地叩拜,接受皇帝的任命。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皇恩的感激,也有对未来使命的坚定。“誓节期饮冰”,他们立下誓言,要像饮冰之人一样,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冷静,坚守自己的气节与使命。在面对权力与诱惑时,不被蒙蔽双眼;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屈不挠。“调人方导水”,治理百姓如同引导水流,需要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这不仅是对官员治理地方的方法指导,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授,希望他们能以灵活的策略和包容的胸怀,化解矛盾,促进地方的和谐发展。
尾联:期许政绩,惠及后世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唐玄宗对这些即将赴任的官员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他希望他们到任之后,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德,做出一番卓越的政绩。“嘉声驰九牧”,良好的声誉能够传遍九州大地,让每一个角落的百姓都能听闻他们的美名。“惠化光千祀”,他们推行的惠民政策和教化措施,能够如同一束束光芒,照亮千秋万代。“时雨侔昔贤”,他们施政要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百姓的心田,如同古代贤官一般,给百姓带来福祉。“芳猷贯前史”,他们的功绩和谋略,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这是对官员的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希望他们能以历史为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业绩。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最后,唐玄宗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这些官员能在地方上营造出和谐、平衡的政治氛围,实现“中和”之治。“中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在这种状态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唐玄宗相信,只要这些官员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将以他们为榜样,让其他卿士效仿。这不仅表达了对地方治理成果的重视,也展现了一位帝王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决心与魄力。
整体赏析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打动人心。诗中运用了“饮冰”“导水”“时雨”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为政之道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涵。从内容上而言,诗歌紧紧围绕送官员赴任这一主题,全面阐述了唐玄宗的政治思想。既有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又有对官员职责、施政方法和目标的详细阐述。这首诗不仅是简单的送别之作,更是唐玄宗政治理念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唐代政治和官员任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反映出当时帝王对地方治理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些诗句,领略到大唐盛世背后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