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仔细观察着眼前精巧的西洋火炮,手指轻轻抚过炮身上精细的金属纹路,眼中闪烁着浓厚的兴趣。
\"这种火炮比我国的有何优势?\"朱雄英直奔主题,目光敏锐地捕捉着火炮上的每一个细节。
马可通过翻译恭敬地解释道:\"陛下慧眼如炬。这种火炮虽体积小,但射程更远,精准度更高。最关键的是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铸造技术,炮身内部有螺旋形的膛线,能使炮弹在飞行时旋转,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朱雄英眼前一亮:\"旋转飞行?这与王守仁提出的改良方案不谋而合!\"他转向身旁的大臣:\"立刻传王守仁入宫,朕有要事相询。\"
不久,王守仁匆匆赶到,朱雄英立即让他查看这批西洋火炮。通晓多国语言的王守仁不仅能直接与马可交流,更能以专业眼光评估这些西方技术。
\"陛下,这确实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王守仁仔细检查后汇报道,\"特别是这种膛线技术,与臣之前所设想的原理相同,但工艺更为精湛。若能掌握此法,我大明火器将大幅提升。\"
朱雄英对马可说道:\"敢问阁下,这六分仪如何使用?为何能在大海中准确定位?\"
马可示意随行的航海专家上前演示。那人取出六分仪,对着殿外的天空,调整角度,随后在纸上快速计算。
\"通过测量太阳或星辰的高度角,再结合精确的时间和预先计算的表格,我们可以确定船只的纬度和经度。\"马可解释道,\"有了这个,即使在没有陆地参照的茫茫大海上,也能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
朱雄英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妙极!此物对我大明远洋事业必定大有裨益。\"他转向王守仁:\"你认为匠造学堂能否研制出这样的仪器?\"
王守仁沉思片刻:\"臣以为,原理并非难解,关键在于制作精度。若能得到样品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传统工艺,当有突破。\"
朱雄英果断决定:\"好!即日起,命匠造学堂专门成立一个小组,研究这些西洋技术。王爱卿,你亲自负责此事。\"他又对马可道:\"敢问贵使可愿将这些物品借予我国匠人研习一段时间?朕自会厚礼相酬。\"
马可欣然同意:\"能与贵国交流技艺,是我们的荣幸。不过,若能一观大明的匠造之术,我们将倍感欣慰。\"
朱雄英微微一笑:\"自当奉陪。明日,就请诸位随朕一同前往匠造学堂参观。\"
次日,朱雄英亲自带领马可等人参观了匠造学堂。这座集研发、制造、教学于一体的大型机构,是朱雄英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规模之大、设备之全,让西洋来客惊叹不已。
在青铜冶炼车间,西洋人看到了大明独特的合金技术;在火药作坊,他们目睹了比西方更为精细的配方调制过程;最令他们震惊的是瓷器制作工坊,那些洁白如玉、薄如蝉翼的瓷器,是西方工艺无法企及的。
\"太不可思议了!\"马可惊叹道,\"这种瓷器在我们那里价值连城,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何如此珍贵了。\"
朱雄英自豪地说:\"瓷器是我国的骄傲,但在火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要向贵国学习。\"
接着,双方在匠造学堂的会议厅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守仁作为翻译和技术顾问,全程参与并主持讨论。西洋专家详细解释了他们的铸造工艺和材料处理方法,而大明工匠则分享了他们在青铜冶炼和精密加工方面的经验。
讨论中,王守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若将西洋火炮的膛线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青铜冶炼法相结合,或许能创造出一种更为坚固、精准的新式火炮。\"
这一提议立即引起了双方专家的浓厚兴趣。经过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可行的。朱雄英当即拍板:\"就这么办!由王守仁牵头,中西工匠共同合作,限期三个月,研制出新型火炮。\"
几天后,朱雄英在御前会议上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朕决定派遣十名年轻工匠随马可使团返回威尼斯,学习西洋先进技术;同时,邀请三位西洋专家留在大明,协助匠造学堂的技术开发。\"
这一决定立即在朝中引起了争议。一些保守大臣担忧道:\"陛下,西洋人心思难测,若泄露我国机密,后患无穷啊!\"
朱雄英坚定地回应:\"天下技艺,无分东西,但求其用。大明当取西洋之长,补我之短,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况且,这些西洋人不也将他们的技术带到我们面前了吗?交流互鉴,才是强国之道!\"
首辅大臣犹豫着问:\"若这些西洋技艺有害于我大明呢?\"
朱雄英胸有成竹:\"有益无害,在于我们如何运用。郑和远航带回的消息已经证明,西方在某些领域确有所长。闭关自守只会让我们落后。大明要强盛,就必须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朱雄英的坚定态度最终说服了大臣们。随后,中西技术交流全面展开。西洋专家惊讶于大明工匠的精湛技艺,而大明工匠也从西洋人那里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个月后,一场盛大的火炮试射在京郊举行。这是匠造学堂研制的新式火炮,融合了中西方的先进技术。它不仅采用了西洋的膛线设计,还使用了大明特有的合金材料,比纯西洋或纯中国火炮都更为先进。
试射开始,随着一声轰鸣,炮弹精准命中远处目标。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朱雄英龙颜大悦,当即决定将这种新式火炮命名为\"仁宗炮\",并下令投入大规模生产。
\"此乃中西合璧之作,标志着我大明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朱雄英向在场的中西方人士宣布,\"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是强国之本。\"
西洋使者马可看着这一幕,心中既惊叹又复杂。他原本只是奉命前来觐见这个东方大国,却不曾想见证了一场东西方技术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