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您提供的配方,我们已经完成了小规模测试,效果...令人震惊。\"吴哲引领李明远走向一个密封的展示柜,里面放着几个金属容器的残片。
\"这是我们用100克燃料进行的对比测试,\"吴哲指着一块严重变形的钢板,\"左边是传统炸药的效果,右边是云爆混合物的效果。差距一目了然。\"
李明远检查了那块钢板,满意地点点头:\"混合物的稳定性如何?有没有出现意外引燃的情况?\"
\"完全按照您的预测,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引爆,安全性比我们预想的要高很多。\"吴哲顿了顿,声音低了下来,\"但是,集束炸弹的子母弹引信...我们遇到了困难。\"
李明远了然地点头:\"小型化是关键挑战。传统引信体积太大,无法装入子母弹。\"
\"没错,\"吴哲带着李明远走向另一个工作台,
\"按照您的设计图,引信需要小到只有拇指大小,但还要保持足够的灵敏度和安全性,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明远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个微型装置:
\"这是我昨晚亲手制作的样品,基于压电效应的微型引信,没有传统引信的复杂机械结构,但可靠性更高。\"
吴哲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放在放大镜下观察,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这也太精巧了!您是怎么做到的?\"
\"只是简化了设计思路,\"李明远解释道,
\"传统引信试图解决太多问题,导致结构复杂化。我的设计专注于核心功能,用最少的部件实现最可靠的触发机制。\"
吴哲放下引信,敬佩地看着李明远:\"李总工,坦白说,军方最初对这个项目持怀疑态度,认为您的设计过于超前,难以实现。但现在看来,我们的担忧是多余的。\"
李明远微微一笑:\"技术本身没有超前或落后之分,关键在于如何用现有条件实现设计目标。\"
离开武器组时,李明远被叫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除了赵部长和周将军,还有几位没见过的军方高级将领。
\"李总工,\"赵部长介绍道,\"这几位是前线指挥部的同志,专程来了解'神鹰'项目的进展。\"
李明远简要汇报了各组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技术挑战,以及他提出的解决方案。
\"按照目前进度,我们有信心在三周内完成第一批样机的制造和地面测试,一个月内进行首次飞行和武器试验。\"
一位上了年纪的将军点了点头:
\"李总工,我刚才参观了各个工作组,不得不说,你们的进展速度令人惊叹。不过,我有一个问题:这种无人机的操控有多复杂?我们的普通士兵能学会吗?\"
李明远早有准备:\"将军,我特别设计了简化的控制系统,只需三到五天的培训,普通士兵就能掌握基本操作。当然,熟练操作和战术应用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
\"三到五天?\"将军挑眉,\"这么简单?\"
\"是的,\"李明远肯定地说,\"控制类似于...呃,类似于开汽车,只需要掌握几个基本操作就能驾驶无人机完成简单任务。复杂的飞行控制都由自动系统完成,操作员只需关注导航和攻击决策。\"
会议持续了两小时,军方代表提出了各种问题,从技术细节到战术应用,李明远一一作答。
散会后,赵部长将李明远留了下来。
\"明远,我必须承认,你再次让我震惊。\"赵部长表情复杂,
\"不到一周时间,你已经解决了大部分技术难题,而且还完成了特殊引信的制作...说实话,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明远笑了笑:\"部长,有时候最困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思维的限制。我只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了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赵部长深深地看了李明远一眼,似乎想看透这个年轻人的内心:
\"好吧,不管你有什么秘密,只要能帮助我们国家,我都支持你。现在,回去休息吧,你看起来已经很疲惫了。\"
李明远点点头,走出会议室。
……
午后的阳光透过工作间的窗户洒进来,李明远站在一台奇怪的机器前,周围围着控制组的十几名技术人员,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那台设备。
这是李明远花了三天三夜设计出来的\"计算机辅助数控系统\",虽然看起来像是一堆杂乱的电子元件拼凑在一起,但在李明远心中,这是改变整个制造流程的关键。
\"各位,\"李明远轻轻拍了拍机器,\"这是我们的'电子大脑',将彻底改变精密零件的制造方式。\"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怀疑地看着那堆设备:
\"李总工,恕我直言,您之前提到的自动控制精度能达到0.01毫米,这...在理论上似乎不太可能。\"
\"不是'似乎',是'绝对'不可能。\"一位年长的技术员摇头,\"手工操作的极限精度是0.05毫米,您说的0.01毫米,除非...\"
李明远没有争辩,只是微微一笑:\"理论和实践有时候差距很大。今天,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他走到控制台前,打开几个开关,机器开始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众人好奇地凑近,只见控制台上闪烁着几盏小灯,一个圆形的显示屏上有一条条绿色的线条在跳动。
\"这是什么?\"有人问道。
\"示波器,用来显示电信号的。\"李明远简单解释,\"但我对它做了改造,现在它能显示加工零件的轮廓。\"
他转向一旁的金属加工台:\"这台车床看起来很普通,但已经被我改装过,安装了伺服电机和位置传感器,可以接收电子控制信号。\"
技术人员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怀疑。
在他们的认知中,机床就是机械设备,怎么可能被电子信号控制?
李明远不再多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打孔卡片,小心翼翼地插入机器侧面的一个槽中:
\"这张卡片上记录了加工程序,包括每一步的位置、速度和切削深度。\"
\"等等,\"张教授突然反应过来,\"您是说...这台机器能够'读懂'卡片上的指令,然后自动控制车床进行加工?\"
\"正是如此。\"李明远按下启动按钮。
车床突然开始运转,刀具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方式移动着,金属屑从工件上飞溅开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触碰控制手柄,机床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按照某种无形的指令精确运作。
\"这...这不可能!\"一位年长的技师瞪大了眼睛,手中的扳手直接掉在了地上,发出一声脆响,却没人去捡。
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台自动运行的车床,脸上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震惊,再到难以置信。
\"我的老天哪,它真的按照程序在加工...\"张教授喃喃自语,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十五分钟后,机床停止了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