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的载荷有限,必须最大化每公斤炸药的杀伤效果,\"李明远自言自语,翻阅着一摞摞泛黄的文件。
这些文件大多是北极熊战后的军事研究资料,内容涉及航空、火炮、弹药等多个领域。
虽然主要是关于发动机的技术文献,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武器系统的研究报告。
这些报告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但对李明远来说,每一页都可能蕴含宝贵的信息。
就在他准备合上一份看似无关紧要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报告时,一张折叠的图纸从文件夹中滑落。
李明远弯腰捡起,小心地展开。
这是一张手绘的武器设计图,上面标注着北极熊文字和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
\"这是...\"李明远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特种航空炸弹的设计草图!\"
他迅速翻阅文件夹,发现这只是一组完整研究报告中的一小部分。
根据页码和章节标记,这应该是一份题为《前沿航空武器系统研究》的机密报告,但他手中只有其中几页。
李明远沉思片刻,决定再次检查所有北极熊文献,看能否找到报告的其他部分。
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资料箱,一一检查每一份文件,最终在几个看似不相关的文件夹中找到了报告的其他片段。
当他将这些零散的页面按顺序排列在一起时,一份惊人的研究报告逐渐成形。
这是北极熊军事科学院在前年完成的一项前沿研究,探讨了多种革命性的航空武器概念,其中许多至今仍未公开实施。
【系统提示:发现关键技术资料,触发悟性逆天...解析完成。您已解锁\"高级航空武器系统\"技术树,包括云爆弹、集束炸弹、钨合金穿甲弹、制导滑翔炸弹和反辐射炸弹等多项技术。】
李明远感到一股强大的信息流涌入脑海,各种武器系统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和战术应用变得清晰明了。
他迅速找来纸笔,开始记录这些宝贵的技术细节,生怕遗漏任何一点。
【云爆弹,又称空气燃料炸弹,是一种利用燃料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云的新型武器。】
李明远一边阅读一边记录,\"最早概念源于战争末期,北极熊科学家发现某些液态燃料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可以形成高度易爆的气云,爆炸威力远超同等重量的传统炸药。\"
报告中附有详细的技术参数:一枚50公斤的云爆弹包含约30公斤的特殊燃料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乙烯氧化物和细铝粉),通过一个两阶段引爆装置释放。
第一阶段的小型炸药将燃料喷散成雾状,覆盖约50米x30米的区域;第二阶段,延时引信点燃这片燃料云,产生相当于120-15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
\"最关键的是压力波效应,\"李明远兴奋地记录着,\"云爆弹产生的过压区域比传统炸弹大3-5倍,对建筑物和防御工事的破坏能力极强。\"
报告还提到了云爆弹的特殊效果:由于燃烧消耗大量氧气,爆炸区域会形成短暂的真空状态,对掩体内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包括肺部损伤和内脏出血。在密闭空间如碉堡或坑道内效果尤为显着。
\"云爆弹的制造相对简单,\"李明远继续阅读,\"最大挑战在于燃料配方和雾化装置的设计,但以我们目前的工业能力完全可以实现。\"
他快速绘制了云爆弹的结构图,包括外壳、燃料容器、雾化装置和双重引信系统。
根据系统中的建议,他还对原设计进行了几处改进,增加了燃料稳定剂和更可靠的引爆序列控制。
\"一架无人机携带两枚50公斤云爆弹,威力相当于携带300-400公斤传统炸弹,\"李明远计算道,
\"这将显着提高我们的打击能力,特别是对付掩体、碉堡和密集阵地。\"
接下来,李明远仔细研读了关于集束炸弹的章节。
【集束炸弹是一种运载型武器,主体是一个大型容器,内装数十甚至上百枚小型子母弹。投放后在预定高度打开,释放子母弹,形成'弹雨'覆盖较大面积。】
【一个100公斤的集束炸弹容器可装载120枚小型子母弹,每枚子母弹重约0.7公斤,内含高能炸药和预制破片。容器在高空(通常是300-500米)打开,子母弹散布覆盖约200米x100米的区域。】
\"这种武器特别适合对付人员密集区域和轻型装甲车辆,\"李明远阅读着系统战术评估,
\"一枚集束炸弹的覆盖面积相当于10-15枚常规炸弹,大大提高了攻击效率。\"
系统还提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子母弹设计:
【反人员型,装有大量钢珠或钢针,爆炸后形成大范围杀伤。】
【反装甲型,装有小型成型装药,能够穿透轻型装甲。】
【延时型,落地后不立即爆炸,成为\"地雷\",阻碍敌方清理和救援工作。】
\"子母弹的设计是关键,体积小但必须可靠,引信必须灵敏且安全。\"
他绘制了一个改良版集束炸弹的设计图,采用了更简单的散布机制和更可靠的子母弹引信。
在龙国现有的工业条件下,这种设计更容易实现批量生产。
\"集束炸弹将是对付敌方集结部队和机场的理想武器,\"
\"特别是星条国喜欢的那种整齐排列的飞机停放方式,简直就是在邀请我们的集束炸弹。\"
第三个吸引李明远注意的是\"钨合金穿甲弹\"。
\"这是一种纯动能武器,\"李明远阅读着技术说明,\"不依靠爆炸威力,而是利用超高密度金属在高速撞击时的穿透能力。\"
【钨合金穿甲弹的核心是一个由钨合金制成的长杆穿甲体,通常呈箭状,密度达到17-19克\/立方厘米。当从高空高速投放时,这种穿甲体可以依靠纯动能穿透厚达300毫米的装甲钢板。】
\"关键在于材料和形状,\"李明远专注地记录,\"钨合金的超高密度和强度是其穿透能力的基础,而流线型的长杆设计则最大化了撞击时的能量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