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从见孙权盛怒之下威势犹在,心中发憷,战战兢兢道:
“回孙……将军,消息已尽。”
说完,他不敢多留,慌忙行礼告退出院,如蒙大赦般快步离去。
亭中重归寂静,只余满地落碗碎瓷。孙权一语不发,脸色阴沉得可怕。
半晌,他仰天长叹,声音嘶哑道:
“天亡我也,天亡我东吴啊!”
语气中尽是悲愤与不甘。谁能想到,纵横江东数十载的孙仲谋,最终落得个国破身陷囹圄,眼睁睁看着仇敌在自己的土地上收买人心、威风八面的境地?
此仇此恨,教他如何咽得下!
众旧臣闻声,亦是悲从中来,不禁潸然泪下。
武将们愤恨地捶胸跺脚,恨不得替主公杀出重围,文臣们则一个个叹息连连,心如刀绞。
良久,孙权缓过气来,擦去眼角那一点泪痕,环视众旧部,声音低沉而狠戾:
“诸位,杨仪虽暂居上风,但本王绝不会善罢甘休!”
他很少自称“本王”,此刻说出口却毫无违和,依旧是一派帝王口吻。
“他日若有一线机会,孤必要卷土重来,夺回江东!杨仪夺我基业,辱我名号,此仇不共戴天!”
孙权说着,咬牙切齿,一字一顿道:
“总有一日,孤要杨仪——血债血偿!”
他说到最后几乎是从齿缝中挤出声音,满腔恨意化为滔天杀机,震得在场所有人心头发颤。
亭中吴臣纷纷跪地,抱拳高呼:
“誓死追随主公,同复大吴!”
一时间,悲愤的吼声在别院上空激荡,经久不散。
蜀都成都郊外,山林深处一座幽静的草庐里,正燃着一炉檀香,香烟袅袅中透着书卷的清雅气息。
草庐外竹影扶疏、秋虫低吟,仿佛与世隔绝。
诸葛亮正端坐于书案之前,凝神阅读一卷密报。
灯火映照下,只见诸葛亮两鬓染上了些许白霜,面容清癯而睿智。
他虽久居乡野,但一举一动仍有着运筹帷幄的气度。
半晌,诸葛亮合上竹简,长长舒了口气,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激动神色。
“杨仪此子,当真不负所托!”
他轻声喃喃,自言自语道。
刚刚读完的密报中,详细记录了杨仪率军平定东吴、执掌蜀汉的经过。
诸葛亮一边回想,一边不由感慨万千。
就在杨仪主事之前,蜀汉还深陷内忧外患,北有曹魏虎视,东有孙吴相抗,国力孱弱,朝政腐朽,几近风雨飘摇。
诸葛亮为匡扶汉室呕心沥血,六出祁山耗尽心力,却每每铩羽而归。
正当他心灰意冷之际,朝中却异军突起了杨仪这样一位智士。
此子先是在汉中一带大破曹魏,夺取天水郡,再顺势南下攻灭东吴,一举扭转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而支撑杨仪连番胜利的根基,正是他先前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新政。
“想不到啊……”
诸葛亮摇着羽扇,喃喃自语,眼中既有欣慰又有自嘲。
“我穷尽半生未竟之事,让杨仪给做到了。”
他想到昔日自己定下隆中对策,三分天下,如今却被杨仪以另一种方式统一了两国;而自己多年未能振兴蜀汉内政,倒让杨仪通过新政富国强兵,一扫西蜀积弊。
诸葛亮心中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由衷的欣喜与期待。
他起身踱步到窗前,负手遥望蜀都城方向,低声自语道:
“如今东吴既平,大汉新立,杨仪再次施行新政……不知这次他又会带来何等惊喜?”
密报中提到,杨仪在掌权后将推行一系列更大胆的新措施,诸葛亮对此充满了兴奋之情。
“上一次杨仪新政,使得蜀汉国力大增,有力支撑我军征战。如今再推新政,必将更上一层楼!”
他想到这里,不禁点头含笑,胸中豪情重燃,恨不得立刻入蜀都襄助杨仪,实现自己夙愿的天下大业。
然而,当诸葛亮看到密报末尾的一条消息时,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
他重新坐回案前,眉头紧锁,喃喃念道:
“裁撤兵马三万?……”
字迹在灯下微微晃动,却字字清晰无比地映入诸葛亮眼底。
杨仪竟要裁军!
这是密报里提及的新政重点之一:杨仪决定大幅削减蜀汉军队人数。
“这……”
诸葛亮不由睁大了眼睛,神情由欣喜转为震惊,甚至带着几分难以理解的困惑。
“两国交战,兵马为先哪!”
他搁下竹简,皱眉独语道。
“杨仪何以在此时裁军?蜀汉兵马本就远不如曹魏,多多益善犹恐不及,怎可反其道而行之?”
诸葛亮越想越觉得不解。
在他多年执政治军的理念中,兵力规模对国之存亡极为重要。
纵使精兵强将,也难敌铺天盖地的人海战术。
当年蜀汉北伐,多次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兵,诸葛亮对此有深刻教训。
然而杨仪如今却反其道而行,要主动裁撤数万蜀军!
诸葛亮目光闪烁,内心天人交战:
“难道杨仪真如传闻所言,得意忘形,目中无人了吗?抑或……他另有高见?”
诸葛亮来回踱步,青袍在地板上拂出阵阵响声。
片刻后,他长叹一声,停下步伐,自语道:
“杨仪素来谋略过人,此番非常之举,或有非常之谋。孔明愚鲁,一时竟百思不得其解啊!”
他摇摇头,苦笑着自谦道。
回想与杨仪共事的种种,杨仪虽年轻气盛,却并非狂妄无谋之辈。
事实证明,许多当初不被朝中老臣看好的激进变法,皆被杨仪干得有声有色,取得奇效。
“如今杨仪拥大权,依然选择在刀兵之际裁军,必有其深意……难不成,他已料到曹魏短期不敢来犯?”
诸葛亮眉头微挑,思索着各种可能性。
他又望向案上密报,注意到上面还提到杨仪在蜀中推广商贾、安抚流民等举措,使得蜀中繁荣昌盛,甚至魏国百姓都纷纷前来归附。
“若蜀中真如所述般国富民强,也许杨仪有意精简军伍,减轻民负,以巩固内政……”
诸葛亮思索再三,还是拿不准杨仪究竟是如何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