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虽久居朝堂,历经无数风雨,可面对如今宫廷内乱象丛生、安禄山叛军压境的危局,也不免被搅得焦头烂额。宫廷之内,人心惶惶,宫女太监们脚步匆匆,神色间尽是惊惶;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为是战是逃吵得面红耳赤。而他,身为大唐天子,即便心力交瘁,却也时刻留意着各方动向。
一日,在这喧嚣纷扰之际,李隆基不经意间听闻些许风声,传言杨国忠在暗中与诸多官员频繁往来,行为甚是诡秘,似有不轨图谋。起初,他并不愿轻信,杨国忠毕竟是他一手提拔,且多年来在朝堂也算尽心尽力,怎会在这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生出反心?但他生性谨慎,且深知兹事体大,便悄然命人展开细致调查。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一桩桩令人震惊的事实浮出水面,杨国忠的所作所为远比他所能想象的更为恶劣。
“这个杨国忠,竟敢在这个时候背叛朕!” 李隆基得知真相后,顿时怒发冲冠,脸庞因愤怒而涨得通红,周身散发着让人胆寒的威严。他毫不犹豫,即刻下令,命人以最快速度将杨国忠召入宫中。
不多时,杨国忠踏入殿内,一抬眼便瞧见端坐在龙椅上满脸怒容的李隆基。他心中 “咯噔” 一下,暗叫不好,但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练就的沉稳,让他迅速镇定下来,脸上挤出一丝恭敬的笑意,开口道:“陛下,不知您急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李隆基双眼圆睁,如炬的目光狠狠瞪着杨国忠,仿佛要将他看穿,紧接着一声怒喝:“杨国忠,你好大的狗胆!朕待你不薄,一路提拔重用,你为何要暗中勾结官员,行这等图谋不轨之事?” 这一声怒喝,震得殿内空气都仿佛凝固。
杨国忠心里虽惊恐万分,但仍心存侥幸,试图狡辩,强装镇定地说道:“陛下,您这定是误会臣了。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对大唐更是肝脑涂地,一心只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社稷着想,又怎会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呢?”
李隆基冷哼一声,嘴角浮起一抹冷笑,满是不屑与嘲讽:“还敢嘴硬狡辩!朕已然掌握确凿证据,你犯下的罪行铁证如山,难道还想抵赖不成?你是不是妄图让朕退位,扶持新帝登基,借此满足你那膨胀至极的野心?”
杨国忠见事情已然败露,再无回旋余地,索性撕破伪装,梗着脖子,态度强硬地说道:“陛下,您也该认清当下局势了。安禄山的大军势如破竹,马上就要兵临京城,以眼下咱们的兵力和局势,您确实已无力回天。与其困守等死,倒不如主动退位,将这烂摊子交给有能力扭转乾坤之人,也好保全大唐一线生机。”
李隆基听了杨国忠这番大逆不道之言,气得浑身剧烈颤抖,手指着杨国忠,几乎说不出话来:“你…… 你这个逆臣贼子!朕今日定要将你碎尸万段,以正国法!”
然而,杨国忠却毫无惧色,反而挺直了腰杆,傲然说道:“陛下,您就算此刻杀了臣,也无济于事。臣的人早已在宫廷各处安插妥当,若是您贸然对臣动手,恐怕即刻便会引发宫廷大乱,到那时,只会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大唐江山危在旦夕!”
李隆基万万没想到杨国忠竟如此大胆张狂,如此肆无忌惮。他心中又气又恨,却不得不强压怒火。他深知杨国忠所言非虚,在这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若与杨国忠彻底闹僵,局面必将彻底失控,安禄山定会趁机长驱直入,大唐的命运恐怕就此改写。
“你…… 你给朕滚!” 李隆基用尽全身力气,怒声吼道,声音中满是无奈与不甘。
杨国忠嘴角浮起一丝得意的微笑,轻蔑地看了李隆基一眼,随后转身,大步迈出宫殿。李隆基望着杨国忠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愤怒、无奈、痛心交织在一起。他清楚地知道,杨国忠已然彻底背叛了他,背叛了大唐。如今,安禄山的叛乱如高悬的利刃,而宫廷内部的背叛更是雪上加霜,大唐的局势已然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变得愈发严峻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