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在宫殿内,犹如困兽般来回踱步,心急如焚,恰似热锅上的蚂蚁般焦灼难安。一边是与自己自小一同长大的亲兄长杨国忠,那血浓于水的深厚亲情,如同一根无形却坚韧的绳索,紧紧牵扯着她的心,令她无论如何都狠不下心,眼睁睁看着兄长受苦。可另一边,是高悬如天的国家律法,是不容置疑的皇帝权威,杨国忠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实在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倘若不秉持公正严肃处理,又怎能让天下臣民信服,又该如何维护朝廷那至关重要的公正威严呢?
“我究竟该如何是好啊?” 杨玉环忍不住喃喃自语,晶莹的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顺着她那白皙的脸颊潸然滑落。她满心都想着拯救杨国忠,可理智却又清清楚楚地告诉她,这样的举动极有可能令皇上失望透顶,更会让天下人对她指指点点,诟病不已。
就在这万分纠结的时刻,往昔在宫中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杨玉环的脑海中一一闪过。她想起了皇上对自己那毫无保留的宠爱,每一个深情的眼神,每一次温柔的呵护,都仿佛还在眼前;她也想起了自己身处这深宫之中,对大唐所肩负的那份责任。她深深明白,自己绝不能因为一己私情,而置大局于不顾。
经过一番痛苦万分、如在刀刃上行走般的挣扎,杨玉环终于下定决心,要去面见皇上。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来到李隆基的宫殿。只见皇上正神情疲惫地坐在龙椅之上,脸上满是压抑不住的愤怒,那平日里威严的面容此刻仿佛笼罩着一层阴霾。
“陛下……” 杨玉环轻声唤道,声音中带着浓浓的哭腔,那声音仿佛是从心底最深处挤出来的,透着无尽的哀伤与无奈。
李隆基缓缓抬起头,目光触及杨玉环的瞬间,眼神里瞬间闪过一丝极为复杂的情绪,有心疼,有无奈,还有对杨国忠罪行的愤怒。“爱妃,你来了。”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
杨玉环快步走到皇上身边,“扑通” 一声双膝跪地,眼中满是悲戚与恳求:“陛下,臣妾心里明白,杨国忠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臣妾也深知此时无论说什么,都难以弥补他所犯下的过错。可是,他毕竟是臣妾一母同胞的兄长啊,自小与臣妾一同长大,这份亲情臣妾实在割舍不下。臣妾恳请陛下,看在臣妾多年来尽心尽力侍奉陛下的份上,能够对他从轻发落。”
李隆基凝视着杨玉环,沉默了良久,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他心里清楚,杨玉环的请求并非毫无道理,以她的身份和两人之间的情分,这样的请求也算合情合理。然而,国法如山,杨国忠的罪行实在太过严重,倘若不秉公处理,又如何向天下万民交代?又如何能彰显朝廷的公正与威严?
“爱妃,杨国忠所犯之罪,实在太重太重了。朕若是不秉持公正,依法处置,又该如何面对天下苍生,如何向祖宗社稷交代啊?” 李隆基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痛心。
杨玉环泪如雨下,哭得愈发伤心:“陛下,臣妾明白,臣妾都明白啊!只是求陛下能念在杨家多年来对朝廷的忠心,给杨家留一条活路,不要因为杨国忠一人的过错,而牵连整个家族。杨家上下,还有那么多无辜的人啊,他们都是臣妾的亲人,臣妾实在不忍心看着他们也遭受苦难。”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那伤心欲绝的模样,心中也如被重锤猛击,很不是滋味。他深知杨玉环一直以来都是深明大义之人,此次提出这样的请求,实在是出于无奈,是在亲情与大义之间艰难抉择后的结果。
“爱妃,朕答应你,不会牵连整个杨家。但杨国忠犯下的罪行,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国法,朕也不能违背。” 李隆基最终咬了咬牙,艰难地做出了决定。
杨玉环听闻此言,心中百感交集,既有一丝欣慰,毕竟皇上答应不牵连杨家上下;可更多的还是难过,兄长终究还是要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代价。她深知,这已然是当下最好的结果了。于是,她向皇上谢恩后,默默地退了出去。
从那以后,杨玉环在宫中的生活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她都要反复思量。她深深明白,自己如今的一举一动,都与杨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只有更加谨慎行事,才能让杨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得以保全。而杨国忠,也终究为自己的肆意妄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