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八百人,你能做什么?】
此问题一出,天幕下有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在花甲之年眼巴巴望着田地满是悲哀,浓浓的哀愁将佝偻着的腰杆压的越来越弯。
“若是有人……能够帮俺,这地就不会被占了去,那天杀的地主老爷啊!”
有人又哭又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身着突厥服饰在殿里摇晃着起身,嚎啕大哭起来,眼中尽是泪水,口中喃喃。
“若是如此,定要大干一场!他李世民做得,我也做得!不过再现玄武门之变罢了……”
“阿娘,你走后,阿耶要废了我的太子之位啊……”
有人拄着一根随意捡来的木棍当作拐杖,步履蹒跚迈过故国的乡土,连日来的逃亡让他形容枯槁,不成人样,回头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泪如雨下。
“中原的王派来了一位厉害的少年将军,使我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啊……”
【大唐李世民就凭八百王府亲兵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进入玄武门。】
长安太极宫,君臣相顾不语,记忆似乎回到了那一晚!那时,他还是秦王,阿耶猜忌打压,兄长忌惮视自己为眼中钉肉中刺,还有李元吉暴戾无亲小人行径……
“谋反就是死罪,天子握有京师兵权,齐王又授予行军大总管,而我秦王仅有亲随。”
他望着身边之人,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房玄龄,杜如诲、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
这些都是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们,此时一个个目光如炬,跪在他的身前,他们说,殿下,您才是天子啊……
“殿下,您一声令下,秦王拿弓,尉迟敬德持矛,这天下何人能挡?”
“殿下,不能犹豫了,你才是真正的太平天子!”
“八百人就八百人,我们去打!”
“殿下,我们先下手为强啊!”
那一夜,秦王府一夜无眠!李世民身着暗甲,亲随们全副武装,马蹄上裹上了麻布,在破晓前奔赴玄武门……
长孙王妃轻抚着短剑,守着承乾、青雀,守着秦王府,二哥此去定要多多保重……
……
望着天幕,李承乾讽刺一笑,他李世民杀兄成功了,而他没有杀了李泰可真是可惜啊!
“承乾,你为什么要谋反?”
此时被告发谋反的李承乾跪在殿中,面对父亲的质问,迎面而来的马鞭,眼中满是愤恨。
“陛下,是在替母亲惩罚我吗?”
“玄武门那天,是母亲守在我的门前,手持短剑不让任何人伤害我,今日你用马鞭抽她的儿子,你忘了母亲临终前对你的嘱托了吗?”
李世民双手微微颤抖,手中马鞭猝然落下,背过身,眼中含泪。
“这就是得天下的代价吗?阿耶,我终于明白了,明白了你当年啊……”
……
不同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有人看着天幕,宿命感油然而生。在玄武门之变的79年后,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政变!
“不能再等了!今天晚上是这十五年来最好的机会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殿下啊!”
“我27岁就做了皇帝,到如今我已经45岁了,这还是个太子,45岁的老太子!”
唐中宗李显想到沉湎享乐的母亲武则天,想到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百官畏之如虎,想到被逼得自己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自缢,想到这本是他李家天下啊……
褪去了所有惧怕,是时候恢复李氏的江山社稷了!
于是那一日,宰相张柬之和大臣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五人为首,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再次在玄武门发动政变。
最后李显正式复位,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这一次叫神龙政变!
……
玄武门之变81年后,又是同样的地点!又一场政变!
“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先下手为强!”
太子李重俊想着武三思的忌恨,韦后的恶意,安乐公主甚至称自己这个太子为奴才,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第三次玄武门之变开启!
他披挂上马,游说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等人。
顺利除掉武三思后,他兵临城门之下,对惊魂未定的中宗和韦后形成合围之势,意欲逼迫父皇退位。
“父皇,该您退位了!”
";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多祚反!若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
却没想到唐中宗的一句劝降之言,让一切成为泡影,这一次政变彻彻底底败了!
李重俊仓惶逃遁,在中途被属下斩于马下,他的的头颅也被作为武三思父子的祭献!第三次玄武门之变,终究是一场空!
……
明朝,汉王朱高煦望着天幕神情振奋,握住赵王的手臂,信誓旦旦。
“老三,我要是做了皇上,与你共享天下,”
“当年唐太宗也就是个秦王,他提着太子的头,去见皇上,天下大变。”
“这天下,爹抢的,我也抢得!”
赵王神情惶惶,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决定破釜沉舟,击掌应约。
……
清朝,太子胤礽没想到自己给任伯安的书信竟落到了皇阿玛手中,那索要《百官行述》之事怕是……
召来他的心腹们出谋划策,此时刑部尚书司马尚望着天幕若有所思,神情一动。
“李世民若非玄武门之变,早就做了阶下之囚!太子爷,以微臣之见,只要策划周密,足足有七成胜算!”
“你是说逼迫皇阿玛退位?”
胤礽紧锁眉头,听着司马尚的劝告,眼里的偏执近乎疯狂。
“那就动手!”
……
北宋,司马光眼里闪过可惜,若是高祖有周文王的明智,善于调解矛盾纠纷,使兄弟之间相互谦让,长幼有礼。
若是太子李建成有泰伯的贤德,能让位于其弟。若是太宗李世民有子臧那样的节操,虽有子臧的贤能却拒绝取代无德的曹王,离开曹国,变乱又会从哪里生出来呢?
后中宗、玄宗、肃宗、代宗帝位传承的情形,岂不是对太宗的指顾与效法中找到借口的吗?留下千古笑柄,实在令人惋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