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子手下那群人,根本没留意是谁出手,只当是天遂人愿,很快就张罗起倒卖的事宜来。
先前底料充足,人人只要在商业街购物过就能买一份。
他们就钻了空子,差人去商业街买最便宜的粗布。
一尺一尺的买,买了得了凭据,五百文一份的火锅底料收过来,粗布就当是酬金送给帮忙采买的百姓。
虽然一尺粗布不值钱,架不住这买卖没风险。别看只是一尺粗布,做不成衣服做不成裤头,却是家家户户缝补不可缺少的东西。
京城也不全是富贵人家,不少老的,少的,闲着无事的,都愿意为了这一尺粗布替他们跑一趟。
一人一天购买一次,他们能回收好几千块底料。
等第三日火锅底料涨价限购了,这伙人已经囤了近万块的了,比凌韵的存货都多。
醉仙楼的掌柜出了手,接下来投毒的事自然落在了蒋超头上。
他的手段并不高明。
先是和那负责分装的最底层人员接触,套近乎。然后就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讲这火锅底料如何如何挣钱,他们干最苦最累的活,却得最少的利。上头那些人事最少,却得最多的利,是如何如何的不仗义。
原本只是为了挣些糊口银子的人,被蒋超这么一说,立刻不满起来。追问他怎么才能盘剥多些银子?
蒋超就教他们不要直接锯,用锅子把火锅底料融了再分装。
往里随便掺些东西,一块就能变两块,那多出来的再掺和掺和,就能变成一整块,自己拿出去卖。
那些分装的人一听,当即拍大腿夸蒋超脑子活泛,还说若成了事要分他一份利。
蒋超只道是路见不平,出个主意而已,做与不做都是你们自己的。
都说财帛动人心,只要能挣钱,什么样昧良心的事都有人愿意做。
那些分装才不愿意花钱买东西往里掺,冬天河面结冰,他们就挖了冰块,裹上一层火锅底料。
天冷底料不会自己融化,等买的人拿回去煮,也要掺水,不仔细观察,很难注意到火锅底料有假。
要是真被人发现了异常,无非是注意到味道淡了。
要来闹也不怕。遇上好说话的,忽悠分的时候按的是份量,可能正好分到香料比较少的一块了。
遇上不依不饶的,换一块原装的给人家也就了事了,反正不会出大事。
蒋超要的才不是串稀拉肚子,他要出人命的效果。
于是,趁月黑风高,分装作坊的人睡了,他摸进去往融底料的锅具里投了乌头的粉末。
没想到第二天,没等来吃锅子死人的消息,反倒等来了各大布庄雇人堵了商业街的消息。
原来前几日的开业活动,势头太猛。那布料的价格不说比平日都卖得便宜,百姓们买的最多的粗布,细棉,甚至低到了跟他们的进货价一样。
虽然只是一日活动价格,但是百姓茶余饭后一谈论,就发现即使商业街的布店后续涨了价,也比别的店铺值得去。
首先商业街的布店推出了售后服务。只要买回去的布料发现有问题,即使是已经用过,带过去查明情况可以全款退货,或者换货。
甚至是买回去不喜欢了,七天之内,只要没有用过,就可以退换。
再就是天天有清仓商品。
清仓的商品或是有瑕疵,或是款式老旧,价格比普通的便宜三分之一。要是买的多,剪上个六尺,还能白送一尺搭头。
容贵妃的布店这几年的生意一直不好,积压了不少款式老旧的布料。本来回本都困难,这会儿倒是成了香饽饽,还得去外地分号调货回京。
袁,连,权,三位大人的成衣铺子因为有了鸭绒袄子,鸭绒被子,也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每间铺子都出了独家款式,不少人家订了独家款,便连普通的款式也一起订了。
和别的专卖布料的街道不一样,这条商业街有酒楼,有茶庄,里边还有室内步行街。
这个所谓的步行街,是连着的十几家店面打通了,改造而成。
里面各种小吃摊子依次排开,统一的大小,统一颜色的招牌,统一的灶台桌子,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小吃种类繁多,每家都有试吃,价格公道,逛起来还不冷。
另外还有卖荷包,手帕,首饰,香粉,胭脂的摊位穿插其中。
凌韵招揽这些摊主来的时候,下了血本。
虽然是室内步行街,摊位的修整也都是凌韵出的银子。但是租子却和普通集市的价格一样。
凌韵要求出摊稳定,统一时间,接受管理。前三个月免租试营业,后续签订合同至少一年起步。
以前这条街不热闹,没生意,自然就没什么摆摊的。前面招兵买马的时候,生意好的摊主是看不上的。
来的摊主都是看在三个月免租过来试一试,故而口味好的摊子并不多。
好在有春桃这个金味蕾。凌韵让她尝了一圈,把意见记录下来。
又给了重赏,让旺旺酒楼的厨子们,帮忙改进。小吃摊总算是都支棱起来了。
以前人们看布料,选新衣累了,只能去酒楼茶馆。
如今多了一个选择,室内步行街里逛一逛。
小吃好吃不贵,小玩意儿也多。逛着不冷,买不买看个热闹也好,颇受年轻人追捧。
所以开业活动过后,不少人来商业街不是奔着买布料来的,就是单纯来逛街。
原先那些嫌弃的小吃摊主,看到这边人流量大,生意更好,一个个都过来投奔。
凌韵也不计前嫌,尽量都收纳进来。扩充队伍需要人,也不能寒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心。
后来的就没有三个月免租的优惠了,由于摊位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先到先得,来得越晚位置只会越来越偏。
而且同一种小吃,在商业街里至多三家。味道也要经过春桃严选,才能够进场。
饶是这样,摊主们还是蜂拥而至。在这条街干一天,能抵上别的地方干半个月。
条条框框虽然多,也都是为了长期发展制定的,而且有瓦遮顶,不用怕刮风下雨,风吹日晒。还不用担心地痞流氓滋事。
人气和生意向来是相辅相成。铺子多了,选择够多,逛的人就多。逛的人多,人气旺,就会有更多的铺子开起来。
原本偏僻的街道,摇身一变成了京城最繁华的地段。吸走了城中其它大大小小集市的人气。
眼看已经大年二十七,其它的布庄和成衣铺子生意愈发惨淡。
那些掌柜们急得团团转,纷纷商议着对策。
有的布庄决定也效仿商业街的模式,推出售后服务和清仓商品,但由于准备仓促,效果并不理想。
百姓们已经习惯了商业街的便利和丰富选择,对于这些临时的改变并不买账。
而成衣铺子则试图推出新款服饰来吸引顾客,但设计和制作都需要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
与此同时,商业街的热闹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京城中的布庄,成衣铺子,都能和朝中官员或者皇亲国戚扯上关系。其中丽妃的娘家势力最大。
商业街的事,马上有人捅到宫里。
丽妃平日嚣张惯了,又听了晋王和容贵妃的风言风语。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只觉血气上涌,直呼欺人太甚。
于是,她一拍桌子,吩咐娘家人放手去做,出了事,有她撑腰。
丽妃的娘家白氏一族,出了不少人才,很多都在朝中为官。他们一个个唯丽妃马首是瞻。
很快他们就拉拢了其他官员,联合城中大大小小上千家铺子围剿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