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雉二十三,兔一十二!”
吴沉显然有点惊讶,看来吴王学过雉兔同笼,看我出个别的题,于是他张口道:“今有一竹,竹高一丈,昨夜被风折之,其顶末触地,离根三尺。问折断处高几何?”
好家伙,勾股定理?朱雄英略微思索了一会儿,由于对明朝的长度单位有点不熟悉,他先在纸上写下了题目以及:
1里=18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然后写下:
甲2+32=(10-甲)2
甲=4.55尺
朱雄英抬笔去写,吴沉就在旁边捏着胡子等待,在他看来这道题已经是非常难了,朱雄英应该不会做,可谁知朱雄英片刻的功夫就答道:“先生,其高为四尺五寸五分!”
吴沉非常惊讶,说道:“殿下是否以前学过这些题目?”在吴沉看来,朱雄英是不是做过这些题,所以就直接说答案了!
朱雄英答道:“我曾学过些类似的,这是我的计算过程!先生请看!”说罢就起身,走到吴沉身边,将墨迹未干的纸张递给了吴沉。
吴沉接过之后,眉头越皱越深,因为这些符号对于他来说就像是鬼画符一般,整张纸上,他仅仅只认识‘里’‘丈’‘尺’‘寸’‘甲’这五个大字,其余的竟然全都不认识,这导致他完全看不懂朱雄英的计算过程!
于是他好奇的问道:“殿下,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这其实是朱雄英有意的引导,虽然这个时期明朝人通过筹算和珠算,其计算方式已经十分先进,可以满足日常的需求,如果没有外接影响的话,大明永远也不会出现数字这种东西。但是阿拉伯数字有一个显着的优势,就是计算方便、便于书写、对一些复杂的数学领域提供了便利。这对于大明的发展来说有很大的好处!
这张纸上除了数字之外,还有标点符号。现如今的大明,书写上没有标点符号,这就让学习成了一件很有门槛的事情,因为你认识字还不行,你不知道断句就很容易出现误解!而且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极大的限制了阅读的速度!
他对着吴沉解释道:“先生,这些符号是代表的数字,这是平方的意思,这是等于号,其意为相等。这写在文字中的是为了断句的,称为标....咳咳,称为句读!”他本来想说是标点的,但是标点的标,也是朱标的标,有点撞爹了,连忙换成了古代对于标点的称呼!
没错,古代也有标点符号,但是并不具体和系统!仅仅有双圈号,圈点号等。那为啥古代没有推广标点符号呢!都没有形成系统怎么推广啊!
随后朱雄英开始边画边写,画的是标点符号,写的是标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以及使用方法,并且口头给吴沉讲解,而吴沉就像是学习一门新学问一般,这么听朱雄英说着写着!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时辰,朱雄英才将常用的数字符号,标点符号介绍完毕!
“妙啊!”
吴沉看了半天,连连赞叹,他是博学之士,自然能看出数字和句读的好处!数字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纸张计算,而句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作为东阁大学士,他每日都需要帮朱元璋看大量的奏章,如果朝野上下官员在书写奏章之时,都用了句读,岂不是让办公更加的俱有效率?
“不知道是何人发明的这些符号,殿下,你从何处习来的?”吴沉笑道,心里想着此人学识必然不低!
“唉!”朱雄英叹了口气,脸上漏出了一副十分可惜的样子!
“殿下何故叹气啊!”
“先生有所不知啊!”朱雄英脑子转的飞快,快速将脑中的说辞过了一遍,这才手扶额头说道:“这实在是我的罪过啊!”
“殿下,这是为何啊,殿下有何罪过啊!”吴沉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儿,只能一个劲儿的追问,心里就如同百爪挠心一般,迫切想知道为什么!好不容易等到朱雄英张口了,可谁知朱雄英又叹了口气!
“唉!”
“殿下莫要在叹气了,快说吧!”吴沉已经迫不及待了!
只见朱雄英说道:“此前我曾在文渊阁上过课,闲暇时分,便在其中找书去读!先生也知道,文渊阁中的书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珍稀的古典古籍!”
吴沉点头,这是自然,几乎将前元的宫廷藏书都搬来了!
“其中就有贞观二十年的一卷古籍,其并非用纸张写成,而是一册竹简!我初见这则竹简之时,它已经破败不堪,仅能依稀辨认字迹!由于年岁日久,日前王府搬家之时不幸被我身边太监马三宝所毁!我本想将其打死,是我王府官员劝谏,方贬其离开神州,去往海外!”
“唉!未能将原本保存,真是我的过失啊!这句读与数字皆是其中所载!真是令人心痛啊!”
朱雄英声情并茂,情到深处,还用力击打自己的胸部,发人深省,让人不由得唏嘘感慨!
吴沉被他的神情所感染,上前说道:“殿下莫要心痛,此书历经七百余年,未曾有人发现它的光彩,幸得有殿下观看,他才能造福后人,其内容被保存下来即可,殿下不必太过自责了!”
朱雄英平复了一下情绪,走到自己的桌案前,说道:“先生说的是啊!目前我这里还有一些残片!请先生观看!”说罢便从一个角落中拿出一个托盘,托盘上面还有盖子,只见朱雄英小心翼翼的将其打开,漏出来七八枚长短不一的竹片,上边字迹已经很淡,但是仔细观看,还是依稀可以辨认!
看着这些残片,朱雄英在心里将姚广孝给骂了一顿,这该死的道衍和尚,要不是他偷懒,就做了这么几片儿,我哪还用编这么多故事!不过有一说一,这竹简做的还真不错,要不是那假和尚告诉自己,真还以为是唐朝旧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