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北门外,官道上。
宗泽带着大军,以及俘虏的金兵正在赶路。
返回的所有兵马都经过了整训,剔除了很多的老弱,仍然还有十多万人。
在真定府时,所有的勤王兵马汇聚,更是多达二十多万。
很多士兵其实没什么战斗力,只是为了躲避金人跑来参军,想着抱团抵挡南下的金人。
宗泽击溃边境的金军,着手安置军中的老弱,把许多人遣返原籍,或者是就地安置。
一路走一路安置,南下才会耗费这么长的时间。
除了少数在边境镇守的军队,还有十余万精兵返回。
宗泽抬头朝巍峨的城楼看去,心中也是激动。
金人两次南下,第一次杀到东京城,满朝文武都在求和,打算割地赔款,因为有李纲旗帜鲜明的反对,才守住了京都。
金人第二次南下,一路杀到滑州,靠着陛下的英明神武,伏击金军,诛杀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歼灭来犯的金国大军。
如今,大宋扬眉吐气了。
大宋,不一样了。
宗泽虽然年迈,却挺直腰杆往前赶路。
阎中立跟在宗泽身后,试探道:“大人,末将听说先一步回朝的种师道,升任枢密使。您立下大功,会不会有重赏?”
宗泽淡淡道:“种相公征战一生,是闻名天下的名将。他担任枢密使拜相,是好事情。至于我们的封赏,陛下自会安排,不必担心。”
阎中立皱眉道:“末将就是担心,您到头来什么都没有。”
宗泽笑了笑。
阎中立这莽夫,实际上是担心他自己的功勋,却说担心他。
这是很多武将的想法。
朝廷重文轻武,都担心立了功,却什么都没有。
宗泽安慰道:“我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陛下早就说过,所有立功的人,都不会被埋没的,都会有功必赏的。”
阎中立回答一声,心中依旧担心。
朝廷的文官,一向是心狠手辣,说不定就会赖账。
恰在此时,有士兵从前面跑来,禀报道:“宗大人,陛下来了,在城门口迎接您。”
宗泽神色肃然,立刻翻身下马,下令道:“传我军令,所有人下马,徒步往城门口去。”
命令下达,所有人都下马,都很是振奋。
皇帝亲迎,这是荣耀。
宗泽带着阎中立等军中的将领,加速往城门口去。当宗泽看到赵桓,迈步上前行大礼道:“臣宗泽,拜见陛下。”
“拜见陛下!”
所有的将领,齐齐行礼。
赵桓脸上笑容柔和,摆手道:“不必多礼,都平身!”
他目光扫过,看到了云集的将领,看到了后方列阵的十数万大军,高声道:“大宋抵御金国的进攻,暂时告一段落。”
“时至今日,朕依旧没有封赏,就是等所有的大军回来。”
“你们回来了,才能封赏抚恤。”
“所有的大军,暂且在东京城附近驻扎,朕接下来会封赏所有立功的将士。”
“其中立下卓越功勋的人,朝廷还要单独犒赏,以表彰其功勋。”
赵桓说了封赏的话,让所有人知道这件事,让所有的士兵有期待,才有足够的盼头。
随着赵桓的声音落下,众将领和士兵激动不已。
一个个无比兴奋。
有封赏,证明陛下不曾忘了他们,才能锦衣还乡!
赵桓安抚了所有人,就吩咐军队去驻扎,带着宗泽回宫。
回到垂拱殿,君臣落座。
赵桓见宗泽颇为疲惫,问道:“宗公这一趟回来,身体怎么样?”
宗泽回答道:“劳烦陛下关切,臣身体已经大好,没什么问题。这一趟大军撤回,之前陛下传话要选拔精锐,是从全军选拔吗?”
赵桓点头道:“朕打算选一批精锐,组建出一支真正的精锐。”
宗泽问道:“人数呢?”
赵桓回答道:“三千人左右,这一支精锐归属于内殿直。”
宗泽心中思忖着,继续道:“陛下,昔日的禁军失去了战斗力,冗兵无数。”
“金人来袭,许多人逃走。如今战事结束,朝廷恢复太平,恐怕有很多的人要回来。”
“这些人,怎么安置呢。”
逃走的禁军都是乌合之众,之所以如此,是地方一有造反的人,朝廷就招安收编。
久而久之,禁军内的大多数都是乌合之众。
抗金,全靠各地义军。
赵桓沉声道:“逃走的人要回来,朝廷不认。目前军中的人,都已经重新登记造册。”
宗泽皱眉道:“万一有人造反呢?”
“造反?”
赵桓眼神转冷,杀气腾腾道:“有人要造反,朕会直接平叛。金人都不怕,还怕一些闹事的人?”
宗泽同意皇帝的策略,继续道:“臣带回来的十多万勤王大军,如果放任不管,也会出乱子。”
“您可以先挑选三千精锐,再进一步挑选精锐,编入现在的殿前司禁军和侍卫二军。”
“最后剩下的兵力,一部分派去地方驻守,一部分充做辅兵。”
“这样一来,全部的精锐就消化了。”
宗泽继续道:“北方各镇,也要进一步重塑才行。”
赵桓思考一番,沉声道:“宗公的提议,朕没有异议。”
“只是涉及的人太多,如果一口气直接铺开,步子太大了容易出问题。”
“先抽调三千精锐,编入内殿直。”
“第一步完成,再抽调精锐充实殿前司和侍卫二军,最后进行整编。”
赵桓说道:“一步步安排,温水煮青蛙,最后不愿意整顿的人,想反抗也没机会。”
宗泽道:“陛下圣明!”
赵桓话锋一转,说道:“宗公回朝了,就不要再出去,留在朝中主持大局,你看如何?”
宗泽说道:“臣听陛下的安排。”
赵桓看向周瑾,吩咐道:“传旨,召李纲、徐处仁和吴敏入宫议事。”
周瑾立刻安排下去。
不一会儿,李纲、徐处仁和吴敏联袂进入,向赵桓行礼后坐下。
赵桓开门见山道:“宗公带兵回朝,立下大功,不能不赏。朕打算让他担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入政事堂拜相。你们谁支持,谁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