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侃侃而谈说服卫斯理
叶枫的侃侃而谈,犹如一首激昂奋进的交响曲,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就连一向沉稳内敛的陈一男和钟诚,也被他那充满激情与远见的话语所折服,心悦诚服点着头。
一旁的卫斯理,虽然表面上依旧保持着风轻云淡的样子,但内心实则早已如波涛汹涌的大海般澎湃不已。
随后,众人沿着河岸周围仔细转了一圈。
正当他们准备返回车上时,卫斯理的手机突然传来短信铃声。
卫斯理停下来看着手机信息内容:
老板,我们请的那位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港口专家,已经完成了对武陵河的全面探测工作。
就在刚刚,勘测结果终于出来了,经过专家详细的勘察和深入研究。
在武陵河沿线的六个县城里,武陵县开发区旁,?是建造货运码头的绝佳之地。
得到专家的好消息,卫斯理心里非常高兴,他竟然改变主意不继续视察现场了。
“叶主任,现在回你的办公室,我们坐下来好好商讨一下,关于投资建设物流港的相关问题。”
很快,两人便来到楼上办公室,卫斯理竟然没有带一名助手进来,叶枫只能一人接待他。
两人坐下后,卫斯理开门见山抛出问题。
“叶主任,经过前几天的暗中考察,我决定在你们武陵县建造物流港,我公司跟贵县政府应该开展怎样的投资合作?”
如果换作其他领导听到这个问题,恐怕一时间还真难以理解其中深意,但对于事先做足功课的叶枫来说,却是瞬间心领神会。
叶枫给卫斯理倒了一杯茶,这才有条不紊的回答。
“卫总,根据我们之前拟定的合作方案,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首先由武陵县政府提供土地资源,而贵公司则负责投入相应的建设资金。”
“在前五年内,给予贵公司免税以及免租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五年之后,政府才开始收取你公司租金以及税金。”
“待物流港顺利建成后,县政府将会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而卫华公司则持有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这样一来,双方既能实现优势互补,又能共同推动物流港项目的蓬勃发展,从而取得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卫华公司负责经营物流港,武陵县政府则全力为你公司提供坚实的保障与支持。”
叶枫所讲解的这一系列条件,刚好没有触及到卫斯理投资计划中的最低底线。
一旦超出这个投资底线,卫斯理将会毫不犹豫转身离去。
卫斯理起身过来,主动和叶枫握手。
“叶主任,你的讲解清晰明了,我计划明天就和贵县签订投资合同,后天准备入驻现场动工建设物流港。”
叶枫准备了各种方案劝说卫斯理,没想到第一个方案就通过了,他心中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叶枫兴奋的张开双臂,给卫斯理一个热情拥抱。
“非常感谢卫总来我县投资,非常感谢你对对我的信任与支持!”
既然开始合作,卫斯理不遮不掩说出心里话。
“叶主任,其实我已经来了三天,这三天我暗中对武陵县全面考察。发现你县的几位领导工作能力低下,我对他们有些不满意。”
“我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投资,不仅看中了武陵县未来的商业发展潜力,最重要看准了你大公无私办事的能力。”
“谢谢卫总的夸奖,只要我在开发区,一定全力协助你公司建造好物流港,管理好物流港。”
卫斯理继续夸赞叶枫。
“当我深入了解你后,发现你不仅胆识过人、行事果断,更是一心一意为民众谋福祉的好官。”
“我坚信在你的英明领导下,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投资商会纷纷进驻,以后武陵县开发区必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
两天后,阳光明媚,晴空万里。
卫华集团建筑分公司的五百名工人,浩浩荡荡进驻开发区,他们携带着各种先进的建筑设备和工具,准备大力建造现代化的物流港。
工人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瑞丰科技公司,卫华集团公司已经如火如荼动工建造。
与这两家企业相比,未婚妻姬妃嫣所在的枫叶集团,施工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工程进度也是最为缓慢。
一天的工作总算结束,叶枫来到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准备闲逛放松心情。
他一边沿街漫步,一边思考如何加快枫叶集团的工程进度。
走着走着,叶枫突然想到,应该提前跟贺星辰好好商量一下对策。
叶枫走到一个无人角落,拨通了贺星辰的电话。
“星辰,你在哪里?我有些事想和你当面谈谈。”
“滴!”
就在这时,一阵响亮的汽车喇叭声从旁边传来。
叶枫下意识回头看去,一辆熟悉的宝马车正缓缓驶来。
等看清车牌号码,叶枫心中一喜:难道是朝思暮想的女朋友姬妃嫣,偷偷来到武陵县开发区?
随着黑色车窗徐徐降下,贺星辰那张帅气的脸庞露了出来。
叶枫发现车里并没有其他人,只有贺星辰独自坐在驾驶座上。
原来是这小子,白高兴一场。
叶枫轻手轻脚走过去,迅速拉开副驾驶车门坐进去。
刚上车,还没等他开口,贺星辰就一言不发猛踩一脚油门,车子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去。
不多时,宝马车在商业街的南门停了下来。
贺星辰指向前方那一排排陈旧的商业房,转头看向叶枫。
“姐夫,你看看这里,能发现什么特别的现象吗?”
叶枫顺着贺星辰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眼前是一座座废弃已久的老旧楼房,它们显得破败不堪,与周围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稍作思索后,叶枫回答。
“这些都是被淘汰掉的老房子,看起来年代很久,已经没有人居住。”
接着,叶枫又详细分析起这些旧房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十年前,曾经有不少地产商出现了严重的误判,他们天真地认为,开发区以后会如火箭般飞速发展,至少能够吸引十万名工人入驻。
这些老板纷纷在此抢购地皮,大张旗鼓的盖楼,炒作起房地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