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唐的繁盛,也就在诗歌之中,有太多唐朝诗人一遍又一遍的描绘着,于是,在众人的笔下,流淌出不朽的诗篇,这是专门属于大唐的荣耀。
有人说道,唐诗三百首,200亿盛唐。足以看得到唐朝诗人对于大唐盛世的怀念。”
秦朝。
“两百亿的唐诗?”嬴政听到这个数字不由的心神凌乱,心中也产生万般好奇!后世所出现的这个朝代究竟是何等的繁盛,让读书人愿意写出两百亿的诗啊!
嬴政对于秦朝的灭亡有了接受但当然内心是太多的不不甘心。
接受来自于天幕提到过的汉朝,所以再来一个“唐朝”也无所谓。
可听到孟棠现在说到自己对于大唐的印象,嬴政顿时觉得有所谓了。
这大唐,居然可以有两百亿的诗,对“诗”一词,嬴政自动理解为是和诗经中的语句一般。但这么大的数字……嬴政万般感慨,自己在儒生的嘴里……和挖了他们家祖坟一般有深仇大恨。
立场不同嘛!
自己推崇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而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道德,两者在治国理念上存在根本的冲突。自己治下的法家政策使得儒生失去了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嬴政对这一点是真的无所谓。
但这忽然一对比,心中有了莫名的感受,在乎倒是说不上。但心中更想知道大唐究竟如何。
……
孟棠继续在说道:“
这些荣耀,记录了大唐时代的风华。
大唐的繁盛的背后,是大唐的人民。
历史风云人物排名中,纵然有风姿矍铄之人。但历史的背后是那勤劳的农民和工匠,我们华国现在讲究的是人民历史主义观。
在历史所记载的的背后,是人民。是他们耕耘着肥沃的土地,编织出精美的丝绸;
是他们,商贾的足迹和驼铃,穿越沙漠和草原,连接了东西方的桥梁。繁华的丝绸之路,将西方和东方连接起来。贸易互通,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了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技术的进步。
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而中亚的宝石、香料、马匹等也流入华国。”
隋朝。
杨坚对孟棠所提到的“人民历史主义观”大为震撼!
一个朝代,繁华的背后是人民,这样的说辞让他心中产生万千思绪。
杨坚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一个朝代的兴衰,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民的生活状况。如果人民生活困苦,即使朝代表面上再繁华,也终究是根基不稳。
独孤伽罗也附和道;\"陛下英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历代兴衰,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杨坚反思起来自己截止到目前——
采取的利民措施数量可以,实施的效果也是适宜的。这些措施都属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
减税政策自己有做到,在自己即位后,就立即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主要是减免农民的田租和户税,减轻了农民的压力,使农民能够有更多的余粮填饱肚子,并留存够种子以供给来年的生产和生活。
而对于土地政策,杨坚认为北魏的均田制是适应大隋目前的实际情况的,于是下令继续推行土地分配政策,确保农民有土地可耕种,以此快速恢复统一之后的社会秩序。
而当大隋通过均田制,农民在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之后,民间明显地减少了土地兼并现象,底层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杨坚对此很满意。
而从重视农业发展出发,杨坚认为自己也算做到了鼓励农民耕种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耕种离不开灌溉,所以水利工程的恢复属于迫在眉睫,于是自己开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这样的确很有效果,减少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着名的工程包括黄河的治理和大运河的修建。
有努力就有回报。大隋整体增加了粮食产量让杨坚龙心大悦!
人地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可耕种面积。
杨坚也想起自己在伽罗的提醒之下下达政令来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除了这些,救济也是需要有的。
自然灾害是百姓遇到的最艰苦的时候。
于是,自己和伽罗一起想办法及时采取赈灾救济措施,向受灾地区发放粮食和物资,帮助灾民度过难关。而且并开始设立了常平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管理官吏也是利民的重要一环。
杨坚当然明白皇权高高在上,百姓在下,中间是各级官员的衔接。而官员的贪污腐败不仅严格影响皇权的权威和税收,还影响百姓对朝廷的归顺之心。
后一点对于大隋统治的根基之稳定是极大的忌讳。
所以,自己也重视吏治的整顿,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在国家机构的设立上,专门有设立御史台,以此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确保官员廉洁奉公,更好地服务于民。
民心定,则天下顺,则大隋稳固。
杨坚自认为自己一直是朝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谋划的。
杨坚继续回想,自己整顿完官吏,结果朝堂就直接的少了很多人。他当然知道这是人性的贪婪。
朝廷的人太少,那就增加新生力量。只靠着世家?杨坚自认为这不是靠谱之策。否则,再过几次,自己所建立的隋朝又一次成为世家的傀儡。
那除了世家,还有何人可用?自己当时感受到万般无奈,因为无路可走。
而几次特殊的经历让杨坚有了灵感,那就是民间。虽说读书的主要渠道被世家所掌控,但民间还是有大才得。
于是自己接着注重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官职,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仕途。这不仅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朝廷的行政能力也得到加强。
杨坚又想到世家能有渠道,那自己是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为何不能建立自己的渠道。
于是,自己开始注重整个天下的文化教育,设立国子监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除了这样做,伽罗也提醒自己注重鼓励民间办学,这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路。
而对于大隋的治理思路,杨坚自认为历史已经告诉自己,运用了完全法家治理思维的秦朝二世而亡,之后的朝代中的不同的经历让杨坚越发清晰一点,天下百姓,更适合运用外儒内法的治理思路。
于是于体面上,杨坚把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并且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儒学,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于内部,杨坚认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要依靠严峻的刑法,于是又特地加强了对盗贼和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仅如此,还下令整顿军备,加强边防,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而对于民族关系,杨坚认为融合才是主流。北魏帝促进的民族大融合的顺利展开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样的治国经验告诉了杨坚这一点。
于是杨坚采取温和的民族政策,安抚周边的少数民族,最终的实施结果果然在杨坚的预料之内,这一政策很好缓和了民族冲突,不仅如此,也维护了边疆的安宁。
大隋顺利的让数量最多的汉族人民与突厥、契丹等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和睦相处。
杨坚的回忆到此截止,看着身旁的独孤伽罗,杨坚深情相拥。
自己能做到如此,幸亏有伽罗相伴,替自己想了很多办法,尤其是在创立科举的时候,世家给了自己巨大的压力,而自己有伽罗在自己身旁给自己支持与信任,自己才有勇气去破局。
同时,杨坚在看到天幕出现之后讲了这么多内容,脑海中对于大隋的利民措施如何进一步改善也有了更多的灵感。
他心中也有了更多的勇气!既然孟棠姑娘所说,她是坚持的人民历史主义观,她又是学习律法的,应该和后世华国的朝廷主流思维保持一致,所以,可以推测,人民历史主义观是后世华国朝廷所坚持的。既然能被十五亿人口的未来华国所应用,这证明这是对的,经得起验证的。
所以,自己的利民思路是正确的。虽说王朝覆灭是常态。但自己和之后大隋的君主如果都能沿用这一套思路,那大隋的国祚应该不会太短吧。
杨坚如是想着,并和独孤伽罗一起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对于杨广担任太子以后上位会不会做到这一点的重新审视!
……
孟棠:“
不仅如此,大唐的清明的法令也是大唐盛世能够形成的重要原因。贞观之治,无人忘记。律法对维护了国家的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唐朝的律法,尤其是对中华法系有重大影响的在唐高宗治下所编纂的《唐律疏议》,是华国现在保存的最早最完整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典。是华国古代法律的核心。”
汉朝。
“是华国古代法律的核心?”刘邦心中表示诧异和不解。
华国在孟棠姑娘以及之前天幕所出现的纪录片中,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怎么唐朝就是华国古代法律的核心了?!
那自己所建立的大汉为何就不是?难道,大汉没有出现一部律法对于后世华国也产生巨大影响吗?
“陛下,孟棠姑娘说这《唐律疏议》是未来的华国现在保存的最早最完整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典。所以,臣猜测,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大汉的律法应该没有完整的流传到后世啊!”萧何解释道。
刘邦抒怀,也是,这天幕上写着距离后世有那么久,现在的书写材料也就是竹简和布帛,但可都经不起风吹日晒啊!
可忽然之间,刘邦脑海中回忆起之前,“咦,那天幕之前为何会说到汉朝也有人欠钱不还啊?”
“这……咳咳……陛下,后世能派人上天下海,无所不能!未来之人所做到的事情,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所以后世之人应该对我们汉朝的有留存下来的竹简有成功恢复到原貌吧!”萧何继续解释。
“哦!这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后世之人是在哪里发现的竹简啊?”刘邦充满疑惑,毕竟,自己现在派人使出蛮荒之力,也找不到千年以前的古物啊!
毕竟,这天底下,自然灾害不断出现,没有任何规律可循;而朝代兴亡,更迭之间又满是战争。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流传不到后世似乎也是正常的。
可欠条好像是……刘邦猛地想起,天幕之前好像闪过“墓”字,所以……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
“啊!所以后世人会挖掘前人的墓葬?”刘邦震惊于自己所推导出来的这个结果。
昔日,自己和项羽一起打赌,谁先攻入咸阳,谁坐拥天下。
在攻入咸阳之后,项羽可是直接前去直接烧毁秦朝的阿房宫。
那可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开始建造的一座豪华宫殿,象征着秦朝的强大和辉煌。
项羽与秦国之间可是有着深仇大恨,烧毁宫殿排泄心中的仇恨和报复秦朝。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这些刘邦是知道的。
所以自然明白,朝代覆灭,宫殿都会损毁,更何况记录律法的书籍呢。
“所以,墓葬是后世之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刘邦的嘴角抽了抽,嗯,自己的墓葬可不能落入后世盗墓贼之手啊!自己一定要派人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得更加坚固和隐秘。
刘邦站在未央宫的高台上,俯瞰着长安城,想象孟棠所说的大唐盛世之中的长安,此时的心中也一心二用,一边盘算着如何确保自己的陵墓安全。
大唐是后世的,慢慢听就好!还是自己的身后事比较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