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毕竟是国公嫡子。
吴天佑的家世,相比贾家是差的很远。
贾珍却是圆融的多,他和官员打交道多,知道户部侍郎实权原本就重,吴天佑又有宫中的关系,便是尚书也给他几分面子,此人又面和心黑,不是好相与的,绝不能怠慢。
是以进门之后就是长揖赔罪,极为恭谨。
吴天佑满脸笑容的站起身来,拱手还礼道:“贾世兄这就过了,我吴家和贾家是通家至好,是以我才不告而来,若是这般客气疏离,那我可要告辞而去了。是不是,赦翁,政翁?”
贾赦和贾政原是要坐着不动,此时也只能起身笑道:“佑翁说的极是,咱们两家都有人在内廷,元春和吴贵人也是素来相与的极好的,两家至好,原不必这般生份外道才是。”
贾珍心中更是诧异之至。
这吴家新贵,又是文勋一脉,向来和贾家没甚往来,更不必谈交情了。
此时却是好的如同穿一条裤子一般。
待贾珍落座之后,贾赦方主动道:“佑翁前来,也是奉了廉亲王,智郡王和诸王的王命!如今,兵事急迫,三屯营三面受敌,蓟镇拼命全力,勉强能保持驿道还通着。但虏骑大至,驿道被断是迟早的事!所以现在最为要紧之事,还是赶紧要送粮到蓟州,遵化,三屯营等地。朝廷历来送军粮是按时节征发徭役,以沿途各府,州,县的百姓肩挑手推送往各军镇,比如敕令河间府送居庸关,大名府送承德府并古北口,真定府送喜峰口,如此不一而足。但承平之时,可以从容征发徭役,现在战机可能就在十天八天之内,一旦错过,合围之后想送粮过去就是千难万难,各军镇都是守的雄关要隘,只要有粮,虏骑想要硬攻绝无可能,所以现在军粮竟是关系到大周社稷国运的重中之重……”
贾珍越听眼就是越亮。
他已经彻底明白了。
这是要征贾记车行啊!
关系大周社稷安危!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贾芸敢不从?
平常时候,大家都要讲究吃相,包括朝廷乃至天子。
总不能以朝廷和天子强夺百姓资产,这传到后世成什么体统?
历朝历代,除非臣下犯错,要不然总得师出有名。
没有说哪个皇帝肆意抢臣下财产的。
贾芸的车行已经颇具规模,万人以上的大车行,从车辆的技术,到工匠制造,再到日常管理,收货送货,拼车发货等等,光是管理流程就叫人觉得异常复杂。
这也是贾芸有意为之。
减少别人的觊觎之心。
越复杂,懂的人就越少,自己和车行就越安全。
但车行的规模大了,有心人也是多了。
通过送货的价格,数量,距离,很容易就能算的出车行的利润。
月入超过十万,虽然还是往少了算了,这个数字也足够亲郡王级别的势力上心,并且出手了。
吴天佑就是秉承廉亲王,智郡王等人之令而来。
此人并不是廉亲王一党,也不是义忠亲王一党。
说起来他女儿是贵人,当然应该是帝党。
不过此人之前在内府也做过侍郎,擅长的就是左右逢源,哪方势力也不得罪。
最要紧的还是自己捞钱。
内府,户部,都是捞钱的好地方。
吴家也是捞足了,短短二十年,积累的财富不逊于贾家这样的老牌贵族。
省亲之时,各家中最先决定盖省亲别院的,就是吴家。
这一次说是奉王命,其实也是吴天佑打算在车行里插一下手。
他是户部侍郎,贵人之父,占大股不可能,占个小股,一年分上几万银子还是极有可能之事。
这也是吴天佑不辞劳苦前来的原因之一。
贾家主动提出来,和户部强行征调这是两码子事。
有贾家这几个主动上奏,提议朝廷征收车行,大义上都过的去了。
便是隆正帝,心里肯定不舒服。
毕竟皇帝是要护着贾芸的。
但皇帝就真的对车行没兴趣?
收归户部或是内府,此后朝廷有了马车利器,不知道要节省多少开销!
这也是吴天佑敢应承此事的原因所在。
皇帝会恼,但不会真的恼。
这里头分寸要拿捏的相当巧妙才是。
这也是贾家这几个,必须要出头的原因所在。
“贾珍明白了。”
贾珍抱一抱拳,脸上露出为难之色。
沉吟片刻后,贾珍才道:“吴大人,不是贾珍推托,革贾芸出族之事,贾家和贾珍都是令陛下极为不喜。这个当口,贾珍和贾家强行出头,明眼人都瞧的出来是怎么回事,贾珍倒是无所谓,就是贾家的风评,必定会更加不堪……”
吴天佑笑道:“贾将军何需顾虑太多?这世道,嘴巴长在人身上,随他说好了,咱们只要实际好处,一些人说说怪话,何碍于贾家和贾将军呢?至于车行交给户部,贾家和贾芸当然还要留给股份,不然拿什么拦天下人之口?咱们尚书和侍郎都计较过了,此后一切经营交给户部职方司来管,贾芸不用出一文钱的本钱,只要交出马车技术和现有的一切,此后车行给他三成干股,每年年底户部会给他分红。至于贾家,咱们就不按几成来算,宁,荣二府,每年各三千两。赦翁,政翁,每年各三千两,贾将军这里,也有三千两。”
贾珍这才恍然大悟!
怪不得,向来不太见外人,懒得动弹的贾赦这一次也跟着过来了。
这肯定是吴天佑事前就透过底。
这一次给贾家的好处不小。
宁荣二府各三千,就是六千两。
这是公中的银子。
贾赦,贾政,贾珍各三千,又是近万银子,但这却是给他们各自的私房银子。
不少了。
贾政的月例银子也是二十两。
贾家两府光“丁”就有好几百。
每个丁代表一个成年男子,也代表一户,每一户最少四五口人。
贾家两府的家生子奴仆得超过两千人。
人太多了,导致凤姐在内的很多主子都表示要放一批人出去。
也就是说解除奴契,贾家不卖人,转卖有损形象,也卖不到几个钱。
而是直接解除奴契,给这些人自由身。
但这些奴仆,打死都不愿走!
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事。
给自由还不要?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自由民还真不容易当。
没有地再没有房,只能租房,打短工,选择各种生计来养活自己。
哪有在贾家舒服?
贾家除了有固定月例,还供给餐食,吃的还极好。
那芳官只是小戏子,贫家出身,到贾家没几天,肉都吃不下了,“油腻腻的,谁吃这个?”,也是骄狂之至了。
那些丫鬟也是一样,大厨房的肉吃不下,要到小厨房要炒鸡蛋,炒莴笋,炒青菜。
可见贾府餐食之好,荤腥已经成了负担,各人宁愿花钱买小炒青菜,也不愿吃大厨房的荤腥。
此外就是还有住处。
有发的布料,衣袍,鞋子。
人生四大事,衣有了,食有了,住有了,就差一个自由而已,自由有这么重要?
月例则是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都是二十两一个月,一年二百四十两。
贾政肯定还有额外补贴,不然这二百多两都不够他养两个清客的。
更不要说购入善本书籍,古董字画的开销了。
贾琏月例是十二两,凤姐管家,才五两。
这夫妻俩连几个丫鬟,月例才二十多两。
凤姐的原话是只够几天使的。
李纨月例十两,加上额外贴补的十两,和贾母等同。
加上一些分红收入,一年四五百两收入,算是明面收入最高的一位。
大丫鬟则是月例一两,二等丫鬟月例一吊,三等是八百钱,六百钱不等。
粗使丫鬟也有四五百钱一个月。
就算是粗使丫鬟,也就做点洒扫的事,还给衣食住处,这条件,不少成年人都会趋之若鹜。
贾赦是没有月例银子。
他们住东路院,丫鬟仆妇们的开销是荣国府公中负责。
但贾赦,邢夫人本人则是每年有一笔银子给贾赦用,贾赦再分一些给邢夫人。
要不然,贾赦哪来的银子买十几个妾侍养在东路院?
随着荣国府收入逐年减少,贾赦等人的日子也是难过起来。
想要随意挥霍是肯定办不到了。
甚至是相当的窘迫。
荣国府一年收入不超过八万。
每个月固定开销就大几千两。
加上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各种支出层出不穷。
凤姐早期放贷还能支撑,最多月钱迟放几天。
后来就只能典当贾母的私藏物品了。
请鸳鸯帮着当东西,说笑时似乎有趣,但骨子里的落魄是遮掩不住了。
贾赦诸多不法事,凤姐,贾珍的诸多事情,最终落个抄家下狱,主要原因还是一个穷字。
每年三千两分红……
对贾赦,贾政,贾珍,都不算小钱。
宁国府又是贾珍一个人的,等若他每年多六千两银子到手。
真的不少了。
黑山庄乌进孝,现银加粮食也就大几千两银子。
这银子要是年年有,等若多一个庄子出来。
贾珍虽是意动,但还是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
上头这些人是什么德性,他太清楚不过了。
头一年可能如数给付银子。
接下来就难说了。
户部要不给,他敢找户部要,还是找廉亲王,智郡王要?
贾珍的心思,不光是吴天佑懂,贾赦也懂。
只有贾政圆睁双目,不明白为什么贾珍不立刻答应下来。
“贾将军必定还有顾虑……”吴天佑笑眯眯的从袖口摸出一摞银票。
说是银票,其实是兑票。
只有在京城固定的银号里才能凭票取银。
没有异地存取的功能。
当然也没有利息,甚至买这银票还要给银号钱。
这个东西,连最早期的金融业也算不上。
撑死了算是金融服务。
银票是对半而分,取银时,要和银号的存根严丝合缝。
另外每张银票都有编号暗号。
就是诗号。
到时候银票合缝,诗号无误,这才能取银。
就算大周京城,现在有银票业务的也不超过十家。
得在几十年后,经过对口外的贸易发展,大量晋商都需要银号,他们又声气相连,彼此信任,所以一些大银号联手之后,通存通兑,银票才有了流通使用的功能。
银票的面额也不大。
清中后期有官票,面额是一,三,五,十,五十两这五种面额。
清朝要亡国时,出现了百两的大票。
私人银号,也是有小面额银票,但并非主流。
官票有纸钞的功能,所以小面额的不少。
私票就是图方便,银票金额太小还不如带现银方便。
毕竟不是所有地方都收银票。
所以私人银号金额一般是十两,五十两,百两,乃至最大面额的千两。
吴天佑此时掏出来的一摞银票,就是千两面额的银票,京城最大银号给的票,诗号也给了。
就是说这就是现银,拿走就能兑成现银。
“这是一万二千两,宁国府和贾将军两年的分红。”
“赦翁和政翁两年也是一万二,也请收下。荣国府的六千,请政翁叫琏世兄跑一趟户部,那边也是要画押,出个手续才对。”
贾赦接过六千两的银票,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
这一瞬间,他要到哪买小妾都想好了。
至于吴天佑的安排,当然是怎么说怎么好。
毕竟给钱的是大爷。
当即贾赦先收了银票,脸色一变,对着贾珍正色道:“珍哥儿,这事就按吴大人的意思办好了。上头有亲王,外头有紧急军情,贾家还能霸着车行买卖不放手?交给户部,又不是白拿贾芸的,他也有股份分红,此后不必怕人惦记,也不必自己辛苦经营,这有什么不好?做人不必太贪心了!我贾家反正要上奏,以你,我等贾家长辈的名义,请朝廷收回车行,紧急驰援蓟州,军情如火,可不能耽搁了!”
贾珍此时还有什么话可说,自是点头应允下来。
就算之后户部不给钱,他也不亏了。
“光上奏可不行。”
吴天佑笑吟吟道:“先上奏,后天十五日大朝会,到时候再当面奏请吧。”
“也行,听佑翁的。”
“此乃正事。”贾政一本正经的道:“非是我等贪婪,也不是针对芸哥儿,实在是朝廷需要运粮,需要贾记车行,国家大事,由不得考虑太多。再者说,芸哥儿的书里不是也写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是这个理。”
吴天佑内心鄙夷眼前这几个贾家的人。
对族中子弟的产业一点支持没有。
就惦记捞好处。
现在给两三万银子,就把岁入百万的产业给卖了。
当然,贾家就是个引子。
也就值眼下这些银子。
要不是诸王要顾及吃相,也怕隆正帝不满,连这个引子也不需要。
户部强行征召便是。
事后直接划归职方司。
贾芸能如何?
宫中就干净了?
唐诗卖炭翁不就说的这事?
卖炭翁一冬天烧的炭,宫中强行征用,几匹不值钱的绢就抵了炭火钱。
前明时也是一样,都是强征。
朱棣就有白话旨意:“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朱老四并不是那种长于深宫的皇帝,他深谙民情世事。
官府叫商家买办,商家为什么不肯?
当然是商家亏本啊!
要是能赚钱,你看他愿不愿意?
后世的商人,要是有门路接到市政工程,那都是上赶着去接,花钱送礼的不在少数。
到后来又不愿接了。
因为利润变低了,而且经常拖欠工程款,一拖多年。
这东西,就是讲一个利字,别的都是白扯。
汉唐至宋明,朝廷官府征发和买,对商家都是噩梦。
大周宫中和买征发,也一样是有商家要吃亏。
就是大周还算内敛克制,主要是有一个内府,管理的比较严格。
不像唐朝和明朝这些事是太监宦官去做。
这些人都是没有别的追求,又毫无畏惧,就是一心求财。
商家落到他们手里,轻则破产,重则破家。
前明时,有商家轮到和买时,或是听到风声,当天就上吊的商家东主还真有,而且还不少。
最不济也得举家逃走。
走晚了,真的要破家了。
户部不强征,主要还是因为贾芸是简在帝心的大文豪,出了事,大家脸面上不好看。
但有贾家主动,加上有虏骑大举入关,大义名份算是有了。
贾芸怎么闹腾都不占理。
这个时代,宗法,宗族,原本就高于个人。
这在个人私产的处理上,有一定的模糊空间。
又有抗击虏骑的大义。
天子也正好就坡下驴。
简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