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举制与招贤令。
保举制与察举制类似,但有很多不同,它更像是对高级官吏的一种特权彰显,比如吕不韦举荐李斯为客卿,然后李斯理论上就是吕不韦一脉的人手了。
而且一般没有考试,没有德行上的要求,更多的看眼缘、才学、名气这些东西。哦,还看血缘……
所以,察举制是国家行为,规范化、考试化、公正化、制度化,保举制类似士人免税一般,属于特权。
招贤令。出名的有燕昭王置黄金台。燕昭王想招揽贤才来振兴燕国,他听从郭隗的建议,筑起高台,在台上放置大量黄金,以此作为馈赠,吸引天下有才能的人。
黄金台彰显了燕王的诚意,成功吸引了乐毅等众多杰出人才来到燕国。乐毅帮助燕昭王改革政治、训练军队,最终率领燕军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大败齐国,几乎将齐国灭国,这使得燕国的国力达到鼎盛状态,在诸侯间的威望也大大提升。
可惜被即墨火牛阵翻盘了。胡亥十分怀疑历史上那些官员、皇帝,面对敌军想要做法、搞玄学的灵感就是出自这里。
不过,黄金台还是成为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标志性象征。
招贤令的特点则是,皇帝什么时候想起来算什么时候,类似科举开恩科之类的,有一搭没一搭的,没有常例。
因此,胡亥要借着现在官员出现空缺,急需人才的机会,将察举制这条对于大部分人有利的政策,强硬的贯彻下去。
它的作用很多,除了固定且持续的为帝国、为皇帝提供所需的人才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科目、更改录用者等方式影响人事变动。
最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条微弱的、中底层能够在非战时升迁的渠道。
胡亥认为,秦帝国的灭亡与统一后失去大量军功增长途径有直接关联,王朝封闭了升迁通道,隔绝了上下流动,这导致底层人民看不见丝毫希望。
矛盾在宏观上被越积越大,罪犯变多只是具象化表现之一,就像发烧后体温上升一样。
不能获利,那就无法持续,靠爱发电维持不了几天。
就这样,在胡亥的多次思索后,一个杂糅了保举制、招贤令、科目考试的秦国特色察举制就新鲜出炉了。
在第三条诏令宣布完后,胡亥开口道:“被举荐者,只要没有犯下重罪,哪怕是奴隶,也可以。朕不会任由百里奚、张仪这等大才荒废于山野中,找到他们,举荐他们!”
大殿内的重臣心中一喜,整齐划一道:“诺。”
对殿内的众人来说,这件事中短期都是有利的,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首先皇帝很重视这件事,办成会加分;其次,这并不妨碍大家的利益,相反,他们有机会合法合理的扩张自己的人脉与势力。
如果自己举荐的人里真出了一个百里奚、范雎、张仪、魏冉,那自己不得跟着青云直上!
只有李斯等少数人才想到,这个制度极大的妨碍了大家伙儿后世子孙的地位稳固,输入的新鲜血液太多了,也不见得是一种好事。
但这能提吗?当着刚刚平叛过来的皇帝说:你这妨碍我世袭了?
冯去疾心中也叹了口气,他冯家是典型的世家,往上数五代都是贵族。
他想要阻止,却没得办法,眼下没有机会团结众人,时机不在。另外,这事出问题的周期太长了,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几十年后的利益,去置换现在的利益,拿到手里的才是真的。
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看着众臣跪伏,胡亥笑了笑,他的目光越过大殿的门槛,看向云台下、广场上那密密麻麻的官吏。
「谁敢反对察举制,谁就会被他们撕碎。」
“啸”改革顺利通过,等待验证、实施、改良、再实施。
朝会又议了几件小事,随后便结束了,后面大家都心不在焉的(包括皇帝),议下去也没甚意思。
郑履:“退朝~。”
“恭送圣驾!”
门外的寺人同样呼喊退朝。
“恭送陛下圣驾!”
“陛下万安!”
一阵呼声之后,胡亥起驾返回威崇殿。
“各位大人,陛下口谕,九卿以上人员,无繁杂事务者,去威崇殿开小会。”
众人对视一笑,无奈的摇摇头,还没结束啊。
廷尉有些纠结,面色复杂,最后还是告罪一声,离开去执行先前的诏令。
冯去疾也有很多积累的事务,他看了一眼李斯,不太放心,想了想后,感觉应该没事,他还是决定离开去处理事务。
临走之前,他轻轻的拍了下自己的儿子,冯劫微微颔首,示意知晓。
虽然放心,但冯家在核心中枢可不能没人。
众人被内侍引导着,前往威崇殿,一路上倒是没什么话,难得的竟有些放松,许是因为刚刚结束一场激烈的斗争吧,而这场凶险的争斗中,九卿无一背叛。
眼下尘埃落定,就像二战中的反法西斯联盟一样,至少眼下大家还是一伙的。
宰相与九卿三三两两的走在廊道下,北边是宫阙,也是他们的左手方向,众人向东行去,东南边暖洋洋的阳光倾洒着,天地间的气温在迅速回升,夜间的寒凉飞速消散。
这几日天气暖了些,阴雨少,李斯听着前方内侍踏踏的脚步声,莫名有些安定,回首看了一眼,九卿间的氛围似乎很好,大家短暂的忘却了过去的尔虞我诈。
就是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他不疾不徐的走着,很快,便抵达了威崇殿。
“参见陛下。”众人一同行礼觐见。
“不必多礼,私下开个小会而已,坐。”胡亥一手翻着竹简木牍,一边指了指已经列好的桌案。
“谢陛下。”
“诺。”
“唯。”
众人应和过后,便各自就坐。
大家屁股刚刚落下,便见一个个内侍端着托盘走了进来,上面的陶碗冒着热气,好像是餐食?
食物被以流水线的形式进行着分发,鹿肉、热汤、冬葵、加了吴茱萸的韭菜,外加最后上来的一小碗粟米干饭。
“今天的事情没什么复杂的,主要就是两件事。第一,把功劳再排一排,最后核对一下,论功行赏;第二,关于察举制,这个制度是一定要落实的,但哪里可能有问题、哪里不太完善等事情,也需要解决,不能硬来。大家集思广益吧。”
胡亥把极不正经的燕朝小会定调后,众人刚刚提起来的精神又轻松了很多,看来确实没什么棘手的问题要解决。
“哦,对了,寡人前段时让人去巴蜀地区取了茱萸,对,就那份韭菜,尝尝。”胡亥鼓励的眼神看着冯劫。
“诺。”冯劫笑了笑,拿起白玉箸,夹起一筷菜肴,送入口中。
“嫩滑,还有点藠头的味道。”大秦美食评论家上线。
“藠头是什么?”典客中行川捧哏。
“就是,怎么说呢,有辣味。”冯劫又夹了一筷,“而且,陛下这是用铁锅炒的吧?”
“哈哈,是的,看来御史对口腹之道颇有研究啊。都动筷吧,边吃边聊,按自己的食量来哈,别硬吃,毕竟是早晨。相比于浪费,诸君的身体更为重要。”
不要小看古人的探索欲望,铜锅早就有了,商周时代的事了,现在铁锅小规模出现完全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