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这片位于中东心脏地带的土地,局势错综复杂,宛如一团乱麻。它北依苏联的高加索山脉,南邻英国占领下的伊拉克,战略位置极其关键,犹如一颗镶嵌在中东棋盘上的重要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同盟国而言,伊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然成为支援苏联抗击德国的物资运输生命线。美国源源不断提供的援助物资,从波斯湾港口启航,沿着伊朗国内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一路北上,途经巴库,最终将苏联在战火中急需的战略物资成功运抵其境内。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库尔班将军果断炸毁巴库油田之后,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伊朗将其生产的近千万吨石油,通过巴库转运至苏联境内。如此一来,伊朗在无意间成为了苏联至关重要的“输血管”,其对于苏联的重要程度,恰似罗马尼亚在德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不可或缺。
尽管伊朗身处两大强国的夹缝之间,但从整体态势来看,它与德国的关系颇为紧密。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对德国怀有一种特殊的好感,试图借助德国的力量来制衡英国与苏联的压迫。在民族认同层面,两国有着一致的共鸣。德国宣称自己是雅利安人后裔,而伊朗则被誉为亚洲唯一纯正的雅利安国家,希特勒甚至曾公开表态,称伊朗是德国永远的兄弟。这种情感纽带不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行动中,德国与伊朗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德国的军事顾问全面掌管着伊朗的兵工厂,伊朗空军所使用的飞机清一色为德国制造,德国企业也纷纷在伊朗积极投资,助力伊朗的工业发展。
然而,伊朗这种亲德的姿态引起了英苏两国的强烈不满与警惕。为了遏制德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更为了掌控伊朗这一关键战略要地,英军率先采取行动,悍然出兵攻占了伊朗的南部地区,将绝大部分港口纳入囊中,牢牢掌控了伊朗的海上通道。
苏联的行动则更为决绝,他们出动二十万精锐之师,兵分三路,如饿狼般迅猛地侵入伊朗北部。苏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并成功控制了伊朗国王巴列维。伊朗,这个原本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此刻犹如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伊朗国王巴列维满心愤懑,却又无力回天,英苏两个超级大国不顾国际道义与廉耻,公然对伊朗进行侵略,这种赤裸裸的霸权行径,让巴列维国王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然而面对这两个庞然大物,他除了愤怒,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
自那以后,伊朗彻底沦为美国援助苏联物资的重要通道。据大明王朝情报部门的详细统计,每年大约有 45%的援助物资通过伊朗源源不断地运往苏联,犹如给苏军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极大地增强了苏联的战争潜力。与此同时,伊朗不仅要承受物资运输带来的负担,还不得不将近一千万吨的石油总产量以及大量的粮食、牲畜无偿提供给苏联人。而苏联方面却毫无感恩之意,这些天量的物资全部被苏军免费征用,未支付伊朗一分一毫。面对如此欺辱,以血性和骄傲着称的波斯人又怎能咽下这口气?他们心中的愤怒如地下涌动的岩浆,随时可能喷发。
终于,当霍普纳将军率领中东方面军如神兵天降般攻入伊朗时,宛如给压抑已久的伊朗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得到了伊朗民众的大力支持。不仅如此,由于德国长期在伊朗经营情报网络,这里拥有相当良好的群众基础。众多深受德国文化影响的民众,带领着大量饱受压迫的工人和农民,纷纷拿起武器,自发地配合霍普纳将军的中东方面军,向英国人展开了猛烈的反击。在民众的积极响应与配合下,英国留在伊朗的五六万军队很快便如秋风扫落叶般被扫荡一空,大部分英军士兵只能无奈地放下武器,沦为俘虏。
在顺利拿下伊朗南部之后,中东方面军士气大振,迅速向德黑兰逼近,与驻守在此的二十万苏军正面交锋。然而,苏联留守德黑兰的这二十万苏军并非精锐之师,他们纪律极其败坏,行径令人发指。他们肆意掠夺老百姓的财物,买东西从不给钱,甚至还公然调戏当地的妇女,这种种恶行激起了波斯人民的强烈愤恨,使他们对苏军的厌恶达到了顶点。
当中东方面军向苏军发动猛烈攻击之时,伊朗国王巴列维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振臂一呼,号召其领导下的士兵、警察、工人以及广大市民发动起义。一时间,德黑兰城内群情激昂,民众纷纷响应号召,与中东方面军里应外合,向苏军发起了全面攻击。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德黑兰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战败的苏军在科兹洛夫中将的带领下,狼狈地撤向了巴库油田,妄图在那里构筑防线,阻止中东方面军对巴库油田的进一步攻击。然而,朱由检又怎会轻易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此次大明王朝进军中东,目标绝非仅仅拿下伊拉克和伊朗这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要一举拿下巴库油田,进而控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地区,实现对整个高加索地区的掌控。
同时,通过在伊朗的驻军,大明王朝试图影响土耳其对盟军的态度,促使土耳其摆脱中立状态,转而投入大明王朝联军的怀抱。霍普纳将军在指挥坦克装甲部队方面堪称得心应手,而大明王朝的空军部队也迅速进驻中东。在伊朗国王巴列维的全力帮助下,他们在伊朗境内迅速建立了大量的空军基地和机场,为后续攻击高加索地区和巴库油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库尔班将军当年率军撤离高加索地区的时候,就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帮助车臣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如今,这些车臣武装力量积极响应中东方面军的号召,在高加索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大反攻。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这几个苏联的小型加盟共和国,原本就对苏俄联盟心存不满,群众基础薄弱。在各方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局势迅速扭转。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高加索地区便易主,沦为大明王朝的军事占领区。
占领高加索地区之后,朱由检展现出大国君主的风范,迅速兑现承诺,帮助这些当地民族建立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国家。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新建的国家必须亲近大明王朝,绝不能做出任何有损大明王朝利益的行为。
然而,大明王朝占领下的巴库油田,由于此前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想要全面恢复石油生产依旧困难重重,只能逐步对受损的油井进行修复。
然而朱由检对这些并不在意,这些油井都在苏联境内,苏军随时都有可能抢回去,如果恢复了生产,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暂时让巴库油田失去产能,也会让苏军死了夺回巴库油田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