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案密档:六安市李家圩老宅血咒实录
引子·尘封的档案盒
我是程渝,此刻正握着一支老式钢笔,在台灯昏黄的光晕下整理档案柜里泛黄的卷宗。玻璃窗外暴雨倾泻,雨点击打档案室铁皮屋檐的声响混杂着远处山林的呼啸,将这座位于六安市郊的旧档案馆衬得愈发孤寂。手指触到某只贴着\"1993-未归档\"标签的牛皮纸盒时,黏腻触感让我心头一颤——盒缝里渗出的暗红色物质在灯光下泛着诡异光泽。
\"叮!\"
金属落地声在身后炸响,转身只见那枚陪伴我三年的黄铜镇纸滚落在地。弯腰捡拾的瞬间,后颈突然掠过刺骨寒意,仿佛有双眼睛正贴着我的脊椎窥视。起身时整排档案柜突然发出牙酸的吱呀声,柜门缝隙里渗出缕缕灰雾,在空气中凝成模糊人形。
我抓起档案盒夺门而逃时,听见雾中人形发出瓷器碎裂般的冷笑。
第一节·网友的求救信
故事要从三天前那封加密邮件说起。发件人Id显示\"六安李家圩-李明\",附件里二十余张老宅照片透着阴森——爬满藤蔓的徽派门楼上,本该悬挂匾额的位置钉着三把生锈铜锁;天井青石板缝隙里滋生的苔藓呈现病态紫红色;最诡异的是西厢房窗棂照片,霉斑在玻璃内侧勾勒出清晰手掌轮廓,而外侧窗台积灰完整无痕。
\"程老师,我在老宅阁楼找到祖父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它们从井里爬出来了'。\"邮件正文夹杂着大量错乱字符:\"铜镜里的女人每晚都在梳头...供桌上的祭品会莫名消失...昨天发现东厢房墙皮剥落处渗出黑色液体,像极了凝固的血...\"
此刻我盯着档案盒里染血的日记本,终于明白李明失踪前为何要将它寄往档案馆。1993年7月15日的记录页上,钢笔字迹被某种黏液腐蚀成蜂窝状:\"子时打更声在宅院响了三遍,这不合祖制。推开祠堂暗门时,祖宗牌位全部倒转,供桌上的三牲变成了...\"后半段文字被大片褐渍覆盖,边缘残留着半枚带螺纹的指纹——不属于人类。
第二节·夜探凶宅
带着全套勘察设备踏入李家圩时,腐木气息混着若有若无的腥甜扑面而来。无人机航拍显示老宅呈\"回\"字结构,但中庭本该是水井的位置竟被三米高的石塔占据。青石塔身布满指甲抓挠的划痕,塔顶香炉里积着黑红色灰烬,捻起些许放在便携检测仪中,仪器立刻爆出刺耳蜂鸣——骨灰掺杂着大量汞元素。
红外热成像仪扫过西厢房瞬间,屏幕突然闪烁雪花点。透过夜视仪望去,梳妆台铜镜表面浮着层青荧荧的雾气,镜中倒影与我的动作存在半秒延迟。当我举起相机对焦时,取景框里赫然出现个穿绛红嫁衣的女人背影,可肉眼所见镜中只有自己的影像。
\"咔嗒\"
东厢房传来瓷器碰撞声。握紧电击棒推门而入,八仙桌上整套青花茶具正在无风自动,茶壶悬空倾斜,澄黄茶汤注入杯中却未溅出半分。手机突然震动,三天前设置的自动程序跳出提示:此刻是1993年农历七月十四亥时三刻,恰与李明祖父日记中\"打更异响\"的时间节点重合。
第三节·井底秘道
石塔基座处的发现令人毛骨悚然。撬开松动石板,井下传来汩汩水声,但强光手电照下去只见井壁布满抓痕,水面飘着大团纠缠的黑发。绳降到五米深时,侧壁出现人工开凿的暗道,石阶缝隙里嵌着半枚玉扳指——与李明传给我的家族照片中其曾祖父所戴之物完全相同。
暗道尽头的密室让随行的文物专家惊愕失声。二十平米空间内,八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呈八卦方位跪坐,每个陶俑天灵盖处都有碗口大的破洞。中央石台摆放的青铜瓮里,浸泡在黑色油脂中的竟是个蜷缩的胎儿尸骸,脐带末端连着的玉珏刻着\"同治六年\"字样。
最骇人的是密室东墙,上百个装着黄符的玻璃瓶整齐排列,每张符纸都包裹着带乳牙的孩童指骨。紫外线灯照射下,符咒朱砂显现出密密麻麻的生辰八字,最新添加的纸条墨迹尚新——落款日期正是李明失踪前三天。
第四节·血色家谱
在主厅神龛暗格里发现的族谱,揭开了跨越三个世纪的恐怖传承。清光绪年间某页记载:\"嫡脉长子须于弱冠夜独居老宅,若闻更鼓过三则承家主位,鼓止则开塔门请罪。\"现代页里,李明的曾祖父在1937年标注:\"倭寇夜袭,祖祠显灵诛尽来犯者,然井中声愈频。\"
泛黄的照片档案显示,1993年老宅翻修时从井底挖出七具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的棺木。每具棺材内层都用朱砂画满符咒,棺盖内部布满纵向抓痕,陪葬的铜镜全部从内侧碎裂。当年参与挖掘的六名工人,有五人于三年内相继暴毙,幸存者至今仍在六安市精神病院,病案记录显示他总在深夜重复:\"石塔吃了他们的影子...\"
此刻我站在石塔阴影里,终于注意到月光下塔身的玄机——那些看似杂乱的划痕实为变体殄文,连起来正是《子不语》中记载的\"饲阴咒\"。颈后突然传来湿冷触感,转身刹那看见井口探出数十只青灰色手臂,石塔香炉里的灰烬无火自燃,腾起的烟雾在空中凝成李明扭曲的面容...
(注:本文根据六安市金安区网友\"李家圩后人\"提供的家族档案、现场影像及1993年六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未公开资料整理,部分物证现存于皖西民俗研究所特藏室。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