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问罪
正当寿春那边激战正酣之际,嬴政所遣派的使臣王绾已然抵达了燕都蓟城。这一消息迅速传至燕王喜耳中。
他闻之不敢怠慢,匆忙整理自己的衣冠,而后率领一众臣子急匆匆地出宫迎接。只见燕王喜步伐略显仓促,然而其面上却是竭力保持着沉着与镇定。
当行至宫门口时,燕王喜远远望见王绾正迈着气宇轩昂的步子徐徐走来。于是,他连忙加快脚步向前赶去,同时躬身拱手行礼道:“秦使远途劳顿,小王未能远迎,实乃罪过。”
面对燕王喜如此恭敬的态度,王绾只是微微欠身还了一礼,淡淡地回应道:“燕王客气了。”随后,燕王喜侧身引领着王绾往宫内走去。
一路上,他每行进一步皆显得格外谨慎小心,还时不时地偷偷窥视一下王绾的神情变化,似乎想要从对方细微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重要信息。
待众人步入宫殿之后,燕王喜立即指派专人上前亲自为王绾仔细拂拭座位,并在吩咐侍从奉茶之时,因为其中一名侍从动作稍微迟缓了些许,燕王喜便忍不住轻声呵斥起来,唯恐因招待不够周到而冒犯了这位来自秦国的贵客。
待一切安排妥当后,燕王喜方才缓缓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小口茶水,以此来滋润一下略微干燥的喉咙。
接着,他稍稍清了清嗓子,然后开口问道:“不知此次秦使大驾光临,究竟是有何要事需要告知于本王呢?”
王绾缓缓地放下手中精致的茶杯,原本轻松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只见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如炬般直直地射向对面的燕王喜,沉声道:“燕王,贵国太子此前在咸阳之行中,犯下弥天大错。他竟敢派遣刺客行刺我大秦丞相,这般行径简直就是对我大秦国威的公然挑衅!我王大怒,特命外臣前来问燕王,此举到底是何意?”,王说罢绾凌厉的看向燕王喜。
燕王喜闻听此言,心中猛地一震,脸色瞬间煞白。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匆忙站起身来,身体微微颤抖着,满脸惶恐之色地回应道:
“秦使大人切莫误会呀!这完全是太子丹那逆子一人擅自作主的行为,我燕国上下绝对没有半点与大秦为敌的心思啊!”
说话间,燕王喜额头上已经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而下。紧接着,他又急忙补充道:
“本王知晓此事后,大为震怒,当即命人将太子丹抓捕入狱,连同那刺客一并关押,绝不让其再有冒犯大秦之举。本王深知大秦之强盛,燕国仰仗大秦庇护,怎敢生出异心。”
燕王喜面带微笑地说着,同时抬起手轻轻一挥,向身旁的侍从示意道:“去把记录此事的竹简给本王取来。”
那侍从赶忙应诺一声,匆匆离去,不一会儿便双手捧着一卷竹简回来呈到燕王喜面前。燕王喜小心翼翼地接过竹简,然后将其递向王绾,郑重其事地说:
“秦使请看,这上面详细记录了本王处置太子丹之事的时辰以及经过,绝无虚假。”
“本王愿以燕王之名担保,燕国定不会再出现此类莽撞之人。还望秦使回去告知秦王陛下,燕国愿永远臣服于大秦,岁岁朝贡,只求大秦不计较太子丹之过错。”
说完这番话,燕王喜一脸恳切地看着王绾。
王绾双手恭敬地接过竹简,先是微微躬身行了一礼,随后才开始认真地查看起来。只见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竹简上的文字。
待看完所有内容之后,他缓缓抬起头,看向燕王喜,语气平和地说道:“燕王诚意,本使定会如实禀报秦王。然此事重大,最终裁决权还在我王手中。”
听到这话,燕王喜连忙点着头,表示理解。
王绾与燕王喜辞别之后,便出了王宫。他翻身上马,扬起马鞭狠狠地抽了一下马背,骏马吃痛,撒开四蹄狂奔而去。
终于,经过一路疾驰,他来到了住所门前。翻身下马后,他顾不上休息片刻,径直朝着书房走去。
进入书房后,王绾来到书桌前坐下。他从笔筒里抽出一支毛笔,蘸满墨汁,沉思片刻后,便开始在洁白的绢帛上奋笔疾书。
他将在燕国的所见所闻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包括与燕王喜会面时的情景、燕王喜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自己对整件事情的看法等等。
写完之后,他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任何重要信息之后,才将绢帛卷好装入信封之中。
接着,王绾唤来了一名亲信随从,将装着密报和竹简的包裹交给他,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尽快秘密送往咸阳。那名随从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接过后便迅速离开了。
密信很快就抵达了咸阳,嬴政看完王绾的密信以及燕王奉上的书简,沉默片刻后拿起笔墨,在帛书上比划,不多时,嬴政便停下了笔,他凝视着刚刚写下的文字,轻轻点了点头。
帛书上清晰地写着:“燕王喜,汝既言太子丹与刺客之事系个人莽撞之举,今寡人命汝将太子丹及刺客交予秦国,以表燕国忠诚不二之诚意。若应此事,寡人可保燕国安宁;否则,秦军铁蹄将至!”
写完之后,嬴政唤来一名亲信,将这封密信郑重地交到他的手中,并命令道:“速速将此信交给王绾,不得有误!”那名亲信领命而去,如同离弦之箭一般飞奔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