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微微一怔,道:“董爱卿,有何事要奏?”
董昭恭施一礼,言道:“陛下,今天下纷乱,盗贼蜂起,幸得大将军东征西讨,除贼平乱,可谓有大功于社稷。大将军屡立大功,当以褒赏,以顺民意。臣请陛下恩赏大将军,以彰其功。”
刘辩听罢,道:“大将军劳苦功高,朕自知也,只是如今大将军已极人臣之位,又受封侯爵尊位,享千户食邑。朕实不知,该当如何封赏。”
董昭道:“昔年,高祖皇帝为表彰贤相萧何之功,曾赐其‘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三项殊荣。今大将军于社稷倾颓之际,亲着甲胄,周旋征伐,数次铲除奸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如此大功,岂不比萧相乎?臣敢请陛下,赐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之荣。如此,方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
董昭言辞恳切,掷地有声。言罢,躬身一礼。
一言既出,满殿群臣,皆噤若寒蝉。
太尉杨彪微微皱眉,抬头望向张尘,却见张尘面色如水,毫无波澜。
他很清楚,董昭的提议,意味着什么。
一旦天子允准,那张尘在朝中的地位,便是如日中天,甚至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威严!
司徒王允也是微微一怔,心中暗自思索。
今日这一出,莫不是张尘所授意?难道,张尘竟有如此野心?
董昭是邺城令,乃是张尘一手提拔,是他的心腹之臣。
今日之事,若说不是张尘授意,恐怕无人会信。
不过,事到如今,他们又能如何呢?
张尘手握三十万雄兵,虎踞冀州,谁能与之抗衡?他要做些什么,又有谁敢反对?
不过,只要他心向汉室,即便权力大些,又能怎样?
王允在心中权衡着。
良久,群臣之中站出一人,道:“陛下,董大人所言极是。臣以为,非如此不能彰显大将军之功,非如此不能彰显陛下封赏功臣之明。”
众人视之,此人乃太尉杨彪之子,杨修是也,现居议郎。
杨彪一见,不禁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件事,他心里实是不愿的。只是,他也有些忌惮张尘如今的势力,于是便打算不发一言,明哲保身。
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率先出来站队,也不看看朝臣之中的风向再说。
这小子,还是年轻气盛啊!
“臣附议。”
“臣附议。”
……
杨修话音方落,立时便有众多朝臣站了出来,纷纷附议。
一时间,附议之人几乎占了满殿群臣的九成之数。
不对!
杨彪猛然一惊。
这小子,并非年轻气盛,而是早有打算!
他既然表了态,在外人看来,自然也就是杨彪的意思。
三公之一的杨彪都赞同了,还有谁会反对?
这样一来,自己再想一言不发也无意义了。
想到这,杨彪转过身,瞪了儿子一眼。
杨修连忙低下了头去。
杨彪心中暗想,那日张尘过府,修儿便说,若要杨家长盛不衰,必得仰赖张尘。
看来,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投靠张尘了。
也罢,修儿向有远见,为了杨家,就助你这回吧。
杨彪心下想着,转身向刘辩躬身一礼道:“陛下,臣附议。”
此话一出,在场几位老臣不由大惊。
“杨太尉,可要三思而行!”群臣中又站出一人,道:“陛下,臣以为,大将军功劳虽大,然人臣之礼不可废。陛下赐予财帛、官爵、食邑皆可,但万不可因此而乱人臣之礼!”
众人视之,乃车骑将军董承也。
“董将军此言差矣。”董昭言道,“昔年,萧相受此殊荣,未闻其废人臣之礼。董将军此言,莫不是说大将军若得此封,便会有不臣之心吗?”
“这……”董承一时语塞,“本将军并无此意,只是……”
“将军既无此意,何必阻拦呢?”董昭道,“满朝文武,尽皆附议,这便是人心所向,还望陛下顺应众臣之意,切勿寒了臣子之心啊!”
董承还欲再说什么,却听刘辩道:“卿等不必争论,有功之臣,朕岂会吝惜封赏?传朕旨意,大将军张尘数次临战讨贼,安定四方,有大功于社稷,朕念高祖皇帝之旧例,赐尔‘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之权,总揽军政大事,以彰尔之功绩!”
张尘闻言,急忙拜道:“陛下,臣何德何能,怎敢受此殊荣?”
“大将军切勿推辞,你对汉室之忠,朕岂有不知?”刘辩道,“有爱卿辅理朝政,朕方能安心。”
张尘听罢,便也不再推辞,当即跪拜叩首,道:“陛下天恩浩荡,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厚恩!”
“陛下圣明!恭贺大将军!”
“陛下圣明!恭贺大将军!”
……
群臣异口同声地拜道。
张尘看着龙案上,端坐的刘辩,二人四目相对,流露出不一样的神情。
刘辩的眼神中,有惶恐、有犹疑,也有一丝的希冀。
而张尘的眼神中,却只有无边的深邃。
这一刻,张尘的内心亦是心潮涌动。
筹谋多时,终于真正掌控了朝堂,奉天子,令不臣,执天下牛耳!
从此,自己做的一切都将师出有名,与自己作对之人,都是乱臣贼子,奸邪叛逆!
他也该放开手脚,逐鹿天下了!
散朝之后,出了大殿,群臣连忙围拢上来,恭贺张尘荣封三项殊荣,言语之中,欲要依附之人甚众。
王允、蔡邕等几位老臣也一一前来道贺。
反之,董承、伏完、王子服等几人则面露不悦之色,但碍于张尘如今之势,也不敢当场发作,只是匆匆离去。
张尘一一谢过道贺之人,最终却将目光落在了众人身后的一个年轻人身上。
正是杨修。
刚才正是他站出来,第一个附议,才有了众臣纷纷响应。
张尘早已看出,杨修的依附之意。
当日,他在杨府与杨修一面之缘,还拿掉了他身上的【恃才放旷】词条,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将他收为己用。
杨修的才学智谋,张尘还是很欣赏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得杨修,便等于得了杨氏。
杨氏一族,同袁氏一样,也是“四世三公”的鼎盛士族,只是门生故吏,不像袁氏那么多罢了。
但其声望,以及在朝中的影响力,并不弱于袁氏。
想到此处,张尘走上去,唤了一声。
“德祖。”
“下官参见大将军。”
杨修见是张尘,不禁惶恐,连忙躬身一礼。
“德祖不必多礼,适才朝会,若非你率先站出来,附和董昭所请,我也不会这么容易得到这些殊荣。”张尘道,“但我有个疑问,你我不过一面之缘,你为何要出言帮我?”
杨修道:“下官并非帮大将军,而是帮自己,帮父亲,也帮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