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夺位
周凛的死,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瑞锦郡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京城那边却又掀起了惊涛骇浪——一场激烈的太子之位争夺战骤然爆发。
当今皇上杨隆年事渐高,储君之位的归属逐渐成为朝堂上下关注的焦点。原本看似平静的皇子们,此刻纷纷按捺不住野心,各自拉拢朝中势力,展开了明争暗斗。
大皇子杨昭,生性沉稳,在朝中颇有些威望,身边聚拢了一批老臣,他们以“长幼有序”为由,力挺杨昭继承大统。杨昭平日里注重树立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时常拜访朝中重臣,虚心请教治国理政之道,在民间也有一些善举,积累了一定的口碑。
而三皇子杨烨,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皇上喜爱。他擅长权谋之术,暗中结交了不少军中将领,手中掌握着一定的军事力量。杨烨深知兵权的重要性,时常以各种理由调兵遣将,在军队中树立自己的权威。他还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段,与朝中新兴势力勾结,企图以此制衡大皇子的势力。
朝堂因此陷入了混乱,大臣们被迫选边站队,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朝堂之上充满了火药味。原本商议国家大事的朝堂,如今成了皇子们争权夺利的战场,大臣们在奏对之时,也难免夹杂着党派之争的私货,政令的推行变得愈发艰难。
消息传到瑞锦郡,苏御渊和杨柔柔忧心忡忡。他们深知,太子之位的争夺往往伴随着朝局的动荡,稍有不慎,整个国家都可能陷入危机。杨柔柔担心远在京城的父皇,在这场争斗中身心俱疲,同时也忧虑瑞锦郡会受到波及。
苏御渊则陷入了沉思,他明白,在这场风暴中,保持中立或许是瑞锦郡最好的选择,但这谈何容易。他们虽身处封地,但毕竟与皇室血脉相连,很难置身事外。况且,朝中局势的变化,极有可能影响到瑞锦郡未来的发展。
在瑞锦宫的书房里,苏御渊和杨柔柔相对而坐,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们紧锁的眉头。苏御渊打破沉默,缓缓说道:“公主,如今京城局势复杂,我们需谨慎行事。无论哪一方获胜,我们都不能与之交恶,以免给瑞锦郡带来灾祸。”
杨柔柔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驸马所言极是。只是,父皇那边,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我们或许可以修书一封,劝父皇早做决断,稳定朝局。”
苏御渊思索片刻,说道:“此举可行,但要注意措辞,切不可让皇上觉得我们在干涉朝政。”
在金碧辉煌却又暗流涌动的御书房内,杨隆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苏御渊和杨柔柔从瑞锦郡送来的书信。他的目光在书信的字句间反复游移,原本满是疲惫的面容上,此刻又添了几分凝重与无奈。
信中所言,皆是在强调立太子一事对稳定朝局的至关重要性,可通篇都未提及究竟该立哪位皇子为储君。杨隆轻轻将书信放在桌案上,靠向椅背,闭目沉思。
这些日子,面对诸位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朝堂纷争,他心力交瘁。朝中大臣们,各怀心思,有的为了自身利益,坚定地站在某位皇子身后,不断在他耳边鼓吹;有的则表面中立,实则左右观望,等待局势明朗再做打算。如今,就连远在瑞锦郡的女儿和驸马,送来的信也只是泛泛而谈立太子的重要,却不给出实质性的建议。
杨隆不禁心生悲凉,他觉得所有人都在将这棘手的难题甩给他,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站在他的角度,真心实意地帮他分摊这沉重的压力。他想要的,不仅仅是提醒他立储的重要性,而是切实可行的建议,是能让他拨开迷雾、看清方向的指引。
大皇子杨昭,虽有长兄之风,沉稳持重,但在一些大事上,杨隆总觉得他缺少了些果敢与魄力。三皇子杨烨,聪明伶俐,颇具权谋手段,可他对权力的渴望过于急切,在暗中培植势力的过程中,已经引起了朝中部分势力的反感,杨隆担心他上位后会引发朝局的进一步动荡。
除了这两位皇子,其他皇子也各有心思,或明或暗地参与到这场储位之争中。杨隆深知,这太子之位的归属,关乎着国家的未来,稍有差池,便可能将国家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这寂静的御书房内,杨隆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与挣扎之中。他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仿佛看到了这个庞大帝国未来的走向,是在储位之争的漩涡中逐渐沉沦,还是能找到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一切都取决于他的这一艰难抉择。而此刻,他的心中,依旧没有答案。
在杨隆于立储之事上犹豫不决的这个夜晚,京城的皇宫仿佛被一层不祥的阴霾所笼罩。原本静谧的宫殿,突然被一阵喊杀声打破了宁静。
三皇子杨烨精心策划已久的逼宫行动,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夜晚拉开了帷幕。他暗中豢养的死士,如鬼魅般潜入宫中,与守卫皇城的禁军展开了激烈拼杀。一时间,刀光剑影闪烁,鲜血四溅,凄厉的惨叫在宫墙间回荡。
大皇子杨昭毫无防备,在睡梦中便被三皇子派来的杀手闯入府邸。一番激烈搏斗后,大皇子虽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杀手残忍地杀害。大皇子府中顿时乱成一团,家眷的哭喊声、侍卫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弥漫着浓浓的血腥气息。
与此同时,另一队死士在三皇子亲信的带领下,直逼御书房。杨隆正在书房中对着那份苏御渊和杨柔柔的书信愁眉不展,思索着立储的难题,听到外面的嘈杂声,心中暗叫不好。还没等他做出反应,房门便被猛地撞开,一群手持利刃的黑衣人蜂拥而入。
杨隆怒目而视,大声呵斥道:“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擅闯御书房,是谁给你们的狗胆!”为首的黑衣人冷笑一声,说道:“皇上,识相的就乖乖束手就擒,三皇子殿下已掌控大局,您还是安心待着吧。”说罢,一挥手,手下便将杨隆团团围住,强行将他软禁在了御书房内。
整个皇宫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宫女和太监们四处逃窜,不知该往何处躲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朝中大臣们得知消息后,有的惊恐万分,闭门不出;有的则匆忙赶往皇宫,试图了解情况,却被三皇子的人阻拦在外。
而此刻,在瑞锦郡的苏御渊和杨柔柔,对京城发生的这场惊天变故还一无所知。他们依旧在为如何应对朝局动荡、守护瑞锦郡而商议着对策。
在御书房那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氛围中,杨隆被三皇子杨烨的人团团围住。杨烨站在杨隆面前,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权力即将到手的兴奋,又有一丝对父亲的愧疚,但那愧疚很快就被野心所吞噬。
“父皇,事已至此,您还是顺应天命吧。”杨烨的声音微微颤抖,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他命人将纸笔摆在杨隆面前,“请父皇写下让位书,宣布儿臣为帝。”
杨隆怒视着杨烨,眼中似要喷出火来,“你这逆子,为了皇位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杀害兄长,逼宫软禁朕,你就不怕遭天下人唾弃吗?”
杨烨避开杨隆的目光,咬咬牙说道:“父皇,这是大势所趋。如今朝局动荡,儿臣此举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只有儿臣登上皇位,才能稳定局势,带领大魏走向繁荣。”
杨隆仰天大笑,笑声中满是悲愤与无奈,“好一个为了江山社稷!你这分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然而,看着周围寒光闪闪的利刃,再想想整个皇宫已被杨烨控制,杨隆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为了保住皇室最后的尊严,也为了不让更多人因自己而丧命,他颤抖着拿起笔,写下了让位书。
“朕……宣布,即日起,传位于三皇子杨烨……”杨隆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杨烨接过让位书,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立刻命人昭告天下,筹备登基大典。而大皇子杨昭的尸体,此刻还冰冷地躺在府邸之中,无人问津。
由于三皇子迫不及待地想要举行登基大典,以稳固自己的皇位,大皇子的丧事不得不延迟一天举行。京城的百姓们听闻这个消息,心中皆是一片哗然。他们对三皇子的逼宫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但在这皇权的高压之下,只能敢怒不敢言。
第二天,京城的气氛显得格外诡异。一边是皇宫内张灯结彩,为三皇子的登基大典做着最后的准备,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另一边,大皇子府中却是一片凄凉,家眷们哭声震天,灵堂内冷冷清清,前来吊唁的大臣们也是寥寥无几,生怕因为与大皇子走得太近而得罪新皇。
在瑞锦郡,苏御渊和杨柔柔终于得知了京城发生的巨变。杨柔柔听到大皇子被杀、父皇被软禁的消息,顿时泪如雨下。“驸马,这可如何是好?三皇子如此行径,实在是天理难容!”苏御渊也是面色凝重,他紧紧握住杨柔柔的手,说道:“公主莫慌,如今局势危急,我们需冷静应对。当务之急,是要确保瑞锦郡的安稳,同时再想办法救皇上脱困。”
还没等杨柔柔回应,便先收到了三皇子的来信。
杨柔柔手捧着三皇子杨烨的来信,信纸在她微微颤抖的手中簌簌作响。那信上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化作了尖锐的针,一下下刺痛她的心。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信中的字句,“姐姐,我和他都是你弟弟,你知道我出生晚,如果我不这样做,我这辈子都没机会登上皇位,请您原谅弟弟。”杨烨那看似无奈又饱含恳切的言辞,如同一团乱麻,将她的心绪搅得更加纷乱。
杨柔柔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大皇子惨死的悲痛,又有对父皇被软禁的担忧,而此刻面对三皇子这封充满“苦衷”的信,更多了几分不知所措。她想起儿时与兄弟们在宫中一同玩耍的场景,那时的他们天真无邪,情谊深厚,何曾想到如今会走到这般田地。
三皇子杨烨自幼便聪慧狡黠,深得父皇喜爱,可他对皇位的渴望竟让他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大皇子杨昭向来沉稳宽厚,本是储君的合适人选,却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丢了性命。而父皇,一生操劳,如今却要承受被儿子逼宫的痛苦。
杨柔柔深知,三皇子此举不仅破坏了皇室的亲情,更可能给国家带来动荡。但信中的言语,又让她不禁心生一丝怜悯。毕竟,他们是一母同胞的姐弟,血浓于水的亲情,岂是轻易能够割舍。
她抬起头,望向瑞锦宫的窗外,远处青山如黛,可她的心情却如这阴霾密布的天空,沉重而压抑。她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封信,若原谅三皇子,她无法面对大皇子的在天之灵,也无法平息心中对父皇遭遇的愤怒;若不原谅,那姐弟之情又将何去何从,瑞锦郡又将在这场皇室纷争中面临怎样的境地。
在这两难的抉择中,杨柔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她明白,自己的回应不仅仅关乎着个人的情感,更可能影响到瑞锦郡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而此时,在京城的皇宫内,三皇子杨烨正焦急地等待着杨柔柔的回复,他也深知姐姐在瑞锦郡的影响力,若能得到她的支持,无疑能为自己刚刚坐稳的皇位增添一份稳固。一场围绕着亲情、权力与忠诚的博弈,正悄然展开,而杨柔柔,正站在这风暴的中心,面临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
杨柔柔在瑞锦宫的寝宫内,独自度过了那个漫长而煎熬的夜晚。烛火摇曳,将她孤单的身影在墙上拉得老长,思绪也随着那跳跃的火苗起伏不定。
她时而想起大皇子温和的笑容,想起他们曾经在宫廷花园里追逐嬉戏的无忧时光;时而又浮现出父皇被软禁时可能遭受的痛苦模样,心中一阵绞痛。而三皇子那封信中的言辞,也不断在她耳边回响,“我出生晚,如果我不这样做,我这辈子都没机会登上皇位”。
在这漫漫长夜中,杨柔柔的内心经历了无数次挣扎。她深知,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难以弥补这场皇室纷争带来的创伤。但为了瑞锦郡的百姓,为了避免国家陷入更深的动荡,她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杨柔柔憔悴的脸上。她坐在书桌前,研墨铺纸,手中的毛笔仿佛有千斤重。思索片刻后,她缓缓落笔,写道:“事已至此,木已成舟。我希望你真的能守住江山社稷,莫要辜负了这皇位,莫要让百姓受苦。”
每一个字,都倾注了她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三皇子的无奈原谅,更有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担忧。写完信后,她仔细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将信装入信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在京城的皇宫内,三皇子杨烨正焦急地等待着杨柔柔的回信。当信使将信呈到他面前时,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读完信后,他微微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神情。他深知,姐姐的这封信,虽未明确表达支持,但也没有严厉斥责,这对于他刚刚登基、根基未稳的皇位来说,已是最好的结果。
然而,杨烨心中也明白,姐姐的这句“守住江山社稷”,实则是对他的一种鞭策与警告。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让姐姐看到他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国家,也不枉费她这份复杂的宽容。
而在瑞锦郡,苏御渊看着杨柔柔略显疲惫却又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心疼与敬佩。他知道,杨柔柔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这背后是她对大局的考量和对亲情的无奈妥协。“公主,无论如何,我都会陪在你身边,一同面对接下来的一切。”苏御渊轻声说道,握住杨柔柔的手,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杨柔柔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毅。她明白,虽然回复了三皇子的信,但未来的路依旧充满坎坷。三皇子能否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治理好国家,瑞锦郡又将在新皇的统治下迎来怎样的命运,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她和苏御渊,只能携手前行,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努力守护好他们所珍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