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殿内的空气好似都被无形的压力凝固了。多尔衮高坐于主位之上,面色阴沉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手中那份加急战报被他紧紧攥着,纸张在他的怒力下褶皱不堪,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额头上青筋暴起,犹如一条条愤怒的小蛇,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森冷气场,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
“啪!”多尔衮猛地将战报狠狠掼在地上,双眼圆睁,眼球似乎都要瞪出眼眶,怒声咆哮:“这简直是我大清的奇耻大辱!我纵横沙场多年,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恶战,何曾见过如此惨败?我大清铁骑,那可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竟被小小民义军打得丢盔弃甲,南方多地接连沦陷,大好河山被他们肆意践踏,你们都给我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震得众人耳鼓生疼,那充满愤怒与威严的吼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
议政王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暴怒吓得浑身一颤,如同一群受惊的鹌鹑,纷纷低头,大气都不敢出,大殿内一时落针可闻。他们深知多尔衮此刻的怒火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谁要是触了霉头,必将被这怒火吞噬。
孝庄太后坐在帘后,黛眉紧蹙,眼神中满是忧虑。她轻咳一声,声音虽不高,却打破了这令人压抑得近乎窒息的死寂:“摄政王,当下局势十万火急,南方败局若不能及时挽回,我大清根基恐将动摇。这就好比大厦将倾,若不及时修缮,必将轰然倒塌。当务之急,是尽快商讨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孝庄太后的话语中透着沉稳与睿智,她深知此刻的局势严峻,必须冷静应对。
顺治皇帝虽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但因年纪尚幼,面对如此严峻的危局,除了面露无助之色,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多尔衮身上。他的眼神中满是惶恐与迷茫,犹如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的小船,渴望能找到一座坚实的港湾。
多尔衮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强压下满腔怒火,那原本如同燃烧着火焰的目光,此刻如利刃般扫视着殿内群臣,沉声道:“诸位,都别愣着了,畅所欲言,说说你们的想法。”他的声音中仍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愤怒,但也透露出一丝期待,希望群臣能为他分忧解难。
范文程,身为清廷大学士,向来足智多谋,素有“智囊”之称。他率先出列,身形微微前倾,恭敬地说道:“王爷,民义军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且联合各方势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其实力绝不可小觑。依臣愚见,我们首要任务是深入探查其虚实。这就好比下棋,只有摸清对方的棋路,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必须彻底摸清他们的兵力部署、战术策略以及内部关系,咱们才能制定出有的放矢的应对之策。”范文程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冷静,他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
多尔衮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那轻轻的点头动作,仿佛是对范文程观点的认可,又像是在催促他说出更多的良策。
范文程接着说道:“我们可挑选一批精锐密探,这些密探必须身手敏捷、机智过人,且对南方地形和民情熟悉。他们乔装打扮后混入南方,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毒蛇,悄无声息地收集情报。这些密探需从民间、敌方阵营等多个渠道收集情报。同时,充分利用我们在南方苦心经营多年的眼线,那些眼线就像我们散布在南方的触角,密切关注民义军的一举一动,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主动。”范文程说得头头是道,双手还不时地比划着,仿佛在勾勒一幅清晰的情报收集蓝图。
孔有德,定南王,一直负责清军在广西等地的军事事务,此刻向前一步,身形挺拔,急切地说道:“王爷,臣愿亲率麾下精锐,即刻南下,与那民义军正面交锋。臣定要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以雪我大清之耻!”他眼神中燃烧着急切与不甘的火焰,那火焰仿佛能将民义军烧成灰烬。他一心渴望通过一场大胜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在他心中,战功就是他在清廷立足的根本。
吴三桂,平西王,目前其势力长期镇守贵州等地,手握重兵,他轻抚胡须,一副老谋深算的模样,不紧不慢地缓缓道:“王爷,如今这民义军联合多方,势力早已今非昔比。若我们贸然进攻,恐怕正中他们下怀。依臣之见,我们不妨先从分化他们的联盟入手。仔细寻找其内部矛盾,就像在坚固的堡垒中寻找裂缝,再伺机各个击破,方为上策。”吴三桂心中自有一番盘算,他深知自己的兵力是他的底牌,绝不能轻易损耗,所以更倾向于用智谋取胜。
洪承畴,原明朝重臣,降清后负责南方军事战略规划,他沉思片刻后,眉头紧锁,开口道:“王爷,臣赞同吴王爷所言。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切断他们的物资补给线与情报传递通道。一旦没了粮草、弹药等物资的支持,再加上情报无法顺畅互通,他们看似强大的联盟便如同无根之木,无需强攻,也会自行瓦解。这就好比砍断大树的根基,大树自然会倒下。”洪承畴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的战略眼光让在场的人都不得不佩服。
耿仲明,靖南王,负责协助清军在福建一带的军事行动,连忙附和道:“王爷,洪大人所言极是。我们还可以设法拉拢南方的一些地方势力,为我所用,从民义军内部制造混乱。就像在敌人的后院放火,让他们自顾不暇。”耿仲明的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民义军内部混乱的场景。
尚可喜,平南王,掌控着广东地区的军权,进言道:“王爷,臣愿即刻出兵广东,全力稳定南方局势,坚决遏制民义军向广东扩张的势头。广东是我大清在南方的重要据点,绝不能让民义军染指。”尚可喜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忠诚,他深知广东的重要性,决心为大清守住这片土地。
此时,满八旗中的四位旗主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阿济格,镶白旗旗主,作为多尔衮的兄长,性格鲁莽,作战却极为勇猛,他大声吼道:“何须如此瞻前顾后!集结我八旗大军,直捣黄龙,将他们统统消灭干净!”他激动地挥舞着拳头,满脸涨得通红,犹如一头愤怒的公牛。在他看来,武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根本无需那些弯弯绕绕的计谋。
多铎,正白旗旗主,多尔衮的同胞弟弟,年轻且足智多谋,冷静地劝阻道:“兄长,切不可冲动行事。如今民义军联合起来,势力庞大,我们必须谋定而后动。臣弟建议,先派遣轻骑部队,不断骚扰他们的后方。破坏其粮草储备,打乱其军事部署,待其阵脚大乱之时,我们再发动总攻,方能事半功倍。这就好比先打乱敌人的节奏,再给予致命一击。”多铎的眼神中透着冷静与睿智,他的建议让众人眼前一亮。
代善,礼亲王,正红旗旗主,资历深厚,威望极高,缓缓开口道:“王爷,南方地形复杂多变,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且如今民义军士气正盛。我们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陷入被动。臣愿亲自挂帅,率领正红旗一万兵马,联合汉军旗,对民义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不过,此次出征意义重大,关乎我大清国运,必须精心筹备,稳扎稳打。”代善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此次出征的谨慎态度。
阿敏,镶蓝旗旗主,性格高傲自负,不屑地说道:“哼,小小民义军,何足挂齿!给我五千铁骑,我定能踏平他们的老巢。”阿敏的脸上满是傲慢之色,他根本不把民义军放在眼里,仿佛民义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多尔衮沉思良久,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最终落在代善身上,说道:“善哉,礼亲王主动请缨,本王深感欣慰。此次出征意义非凡,关乎我大清的兴衰存亡。除了礼亲王率领的正红旗一万兵马,尚可喜、耿仲明,你二人各率两万汉军旗兵马,随礼亲王出征。孔有德,你也率部南下,协同作战,务必全力以赴剿灭民义军。另外,调派乌真超哈(重炮部队)一同南下,增强我军火力。让那些民义军见识一下我大清的厉害。”多尔衮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每一个决定都仿佛是在为这场战争定下基调。
满清军队主要由八旗军与汉军旗组成。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洲八旗是清朝军队的核心力量,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的牛录制度,以旗为单位进行编制。最初设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设旗主,由满清宗室贵族担任。旗下又分若干甲喇,每甲喇下辖若干牛录。牛录是八旗的基层组织,每个牛录约300人 。满编状态下,一旗兵力约七千五百人,满洲八旗总兵力理论可达六万人左右。这些满洲八旗的士兵,自幼接受骑射训练,擅长在马背上作战,他们的骑射技艺精湛,是清朝军队的精锐力量。
蒙古八旗的建制与满洲八旗相似,是在征服蒙古各部的过程中逐渐编制而成,主要负责协助满洲八旗作战,尤其是在骑兵作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兵力约两万人左右。蒙古八旗的士兵,同样擅长骑射,他们的骑兵在战场上机动性强,能迅速穿插、迂回,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汉军旗则是在招降、改编明朝军队以及汉人壮丁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其编制同样仿照八旗。汉军旗在火炮等火器的使用上具有一定优势,此次出征的耿仲明、尚可喜所率汉军旗,每旗两万兵力,在整体作战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和攻坚作用。汉军旗的士兵,经过长期的训练,对火器的操作熟练,他们的火炮能在战场上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为清军的进攻打开突破口。
乌真超哈,作为清朝的重炮部队,装备精良,拥有当时先进的红衣大炮等重型火器。在攻城略地中,乌真超哈能发挥巨大的火力优势,此次出征将为清军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这些红衣大炮,威力巨大,射程远,能对敌人的城池和防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多尔衮接着看向吴三桂、洪承畴等人,吩咐道:“孔有德南下后,他原驻地防守事务你们妥善安排。你们各自加强驻地防守,密切关注民义军动向,一旦有情况,随时出兵策应。切不可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多尔衮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守住各自的防线。
又对阿济格、多铎、阿敏说道:“你们三人在北方加强军事训练,做好随时增援南方的准备。北方是我大清的根基所在,你们要确保北方的安全,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为南方的战事提供支援。”多尔衮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他深知北方的重要性,也明白南方战事的复杂性,必须做好全面的准备。
最后,多尔衮目光坚定,大声宣布:“此次,我们务必全力以赴,一举剿灭民义军,重振我大清雄风!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清的威严不可侵犯!”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充满了决心和斗志,仿佛要将这股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
群臣齐呼:“谨遵王爷令!”那整齐的呼喊声,犹如滚滚雷声,震撼着整个乾清宫。
孝庄太后在帘后微微颔首,虽对此次出征仍心存担忧,但也期望清军能借此扭转局势。她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但也只能寄希望于清军能取得胜利,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顺治皇帝看着下方忙碌的众人,心中满是对胜利的渴望。他虽然年幼,但也明白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希望能早日看到清军凯旋而归。
随着多尔衮一声令下,一场针对民义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清廷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缓缓拉开了帷幕。整个清廷上下,都在为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而紧张忙碌着。从朝堂之上的战略谋划,到军营之中的调兵遣将,再到后勤部门的物资筹备,每一个环节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场战争,将是民义军与清军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也将是决定这片土地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