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继续赶路。
行宫离京城虽说不远,但一路上山路崎岖,走走停停难免耽搁。沈如云坐在马车里,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心中不禁感慨。这个时代的交通确实艰难,若是在现代,这点距离开车半天就到了,哪用得着这般折腾。
好在一路上有温宜公主作伴,倒也不觉得寂寞。
经过四天的跋涉,浩浩荡荡的队伍终于抵达了行宫。沈如云远远望去,只见一座雄伟的宫殿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虽然比不上京城皇宫的气派,但这处行宫也自有一番壮丽气象。
\"嫂嫂,你是不是第一次来行宫啊?\"温宜公主骑着马,蹦蹦跳跳地来到沈如云的马车旁。温宜非常黏着沈如云,一路上总是跑过来跑过去的。
沈如云点点头,掀开车帘向外望去:\"是啊,以前从未来过。\"
\"那你可要好好看看!这里可有意思了。\"温宜公主眉飞色舞地说道,\"每年秋天,这里的枫叶都红得像火一样。后山还有一片竹林,里面住着很多小动物。去年我在那里还看到过一窝小狐狸呢!\"
听着小公主天真的话语,沈如云不禁莞尔。这一路上,温宜公主总是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倒让沈如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少了几分拘谨。
她暗暗感激皇后的安排,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让温宜公主陪着自己,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皇后似乎格外关照她这个儿媳。不同于一般的官面人情,皇后总是能关系到实处。比如知道她路上容易晕车,特意让太医配了清神醒脑的香囊;知道她喜欢读书,还让人送来几本话本解闷。
有时沈如云也会想,如果自己的生母还在世,是否也会这般细心照顾自己?想到这里,她眼眶不由得有些发热。好在有温宜公主在旁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倒让她无暇深陷这些伤感的思绪中。
皇后一路上时不时就让宫女送来点心、茶水,甚至连暖手的汤婆子都准备得妥妥当当。这份温暖,是原身在丞相府从未感受过的。
夜幕降临,行宫内灯火通明。皇上设下家宴,众人济济一堂。沈如云跟在太子身边入席,环顾四周,发现来的人着实不少。除了身怀六甲的西平公主和留守京城的几位皇叔外,皇后、贵妃、孟妃都到场了。
丞相和王氏坐在不远处,两人脸上都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
王氏今日特意穿了一身月白色织锦缎子的裙装,显得高贵典雅。她不时和周围的夫人们说笑,举手投足间满是得意。
沈如云冷眼旁观,看着这个害死自己母亲的继母在那边风光无限,心中五味杂陈。倒是太子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情绪变化,在桌下轻轻握了握她的手,无声地给予安慰。
丞相的脸上也写满了春风得意,他不时向两个女婿所在的方向张望,似乎在向周围的大臣们炫耀自己的好眼光。对他来说,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太子和二皇子,就是自己最大的政治资本。至于女儿们过得好不好,他显然并不在意。
也难怪,一门三个女儿,两个都嫁入了皇室,这般显赫的门第在整个京城也是少见。此刻不少大臣都凑上前去恭维,丞相笑得见牙不见眼,不时还得意地看向沈如云和沈如玉的方向。
宫女们往来穿梭,不断端上新的酒菜。今晚的菜色格外丰盛,光是她面前这桌就有十几道菜。有本地特产的山珍野味,也有从京城带来的精致点心。酒更是好几种,从温热的黄酒到醇香的玉液金波,应有尽有。
席间推杯换盏,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沈如云看到二皇子和沈如玉之间的气氛似乎有些不对劲,两人虽然坐在一起,却很少交谈。倒是二皇子时不时朝这边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不知在打什么主意。
皇上今日心情似乎不错,频频举杯与众臣同饮。
皇上还会问问沈如云路上可还习惯,有什么需要尽管更换后说。这让众人看沈如云的脸色又多了几分震惊。看来这位太子妃不仅得太子欢心,就连皇上也很是喜爱。
贵妃的脸色不太好看。她虽然极力掩饰,但眼中的嫉妒还是很明显。坐在她身边的二皇子也察觉到了,不由得握紧了酒杯,眼神阴晴不定。
沈如玉虽然低着头,但沈如云还是注意到她不时用余光打量这边的情况。看来这一对母子都盯着自己呢。沈如云就知道,这次肯定不会太平了。
眼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向了明日的狩猎。这时,贵妃忽然开口。
贵妃端起酒杯,意有所指地说道:\"皇上,明日就是狩猎的日子了,不知道今年谁能猎到最好的彩头?\"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瞟向太子和二皇子。皇上虽然没说什么,但眼中也闪过一丝兴趣。太子的表情很平淡,仿佛毫不在意。
可是沈如云的心却渐渐沉了下来。她记得原着中,太子就是在这次狩猎中吃了大亏。二皇子派人暗中使绊子,不仅让太子失了颜面,更让皇上对太子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个打击成了太子日后被废的导火索之一。
想到这里,沈如云不由得皱起眉头,她必须想办法提醒太子,避免重蹈覆辙。但眼下众目睽睽之下,她又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心中暗暗盘算对策,等回去后再和太子好好商议。
丞相还在那边高谈阔论,讲述着自己年轻时打猎的英勇事迹,不时还意味深长地看向自己的两个女婿。贵妃听着,脸上挂着似有似无的笑意。
沈如云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越发不安。她太了解这些人了,表面上是其乐融融的家宴,实际上暗流涌动,每个人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